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人们都说这是上苍被他的决心感动到,是他积累的善行的福报。尽管这件事很有可能是人们为表现他的孝心引用的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但他的孝心在乡里之间是人人可见,这也是他佛教徒的慈悲之心的体现,见不得人间疾苦,关键时刻甚至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苍生百姓。释觉定每日一碗清粥,碗中依稀可见有几粒米,和米汤别无二异。他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粗茶淡饭四字已经不能形容,盐味在他的生活中都很少见,日常的青菜只需要简单的水煮烹饪就是他的美餐。他的人生,没有过分的追求,苦中带着自己的精神理想,做个“苦行僧”,是他对佛门中人的言传身教,也是他一生的角色。人间疾苦一生,他更愿意去渡他人,于渡人中渡己,苦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夏日鸣蝉,秋日过蚁,再渺小的生命,他也不愿意伤害它们。甚至蚊虫叮咬,也不会动手驱赶。世间红尘于他早已是俗世之物,柴米油盐食物,他仅取维系生命所靠,决不多取一瓢。穿的是百姓丢弃的衣服,缝缝补补这么多年,一件“百家

这43年,他的身影每日穿梭在金龙山间,坚持不懈,他的虔诚也被山间的居民看在眼中,大家都十分佩服这个虔诚的人,认为他是真的佛陀转世。就在他的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这座曾消失于山间平地的庙宇又重见于人,取名为“正觉寺”,在释觉定43年的坚守与劳作后,正式开门迎接香客。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1)

经历一年又一年春秋冬夏,如今的释觉定已经八十多岁,岁月给寺庙的青砖添上几分苔痕,茅草屋也成为瓦房,他却一如往常,步履轻健,四下皆空,在这小小的寺庙院落里,从没摔过跟头,或许就是佛祖看到他的诚意。他将一生都献给“正觉寺”,将善良带给世间疾苦的众生,诠释的正是“佛”的理念,展示出的都是他最宝贵的心血。

割肉救母,孝心感动天地

佛教佳话,佛主割肉喂鹰。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苦修参禅时,天空中一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释迦摩尼为救鸽子对老鹰说:“请您不要吃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老鹰却回答道:“若我放这只鸽子离开,我就会被饿死,好生之德从何而来?”释迦摩尼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出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一边,开始割自己的肉放到另一边。奇怪的是,鸽子小小一只,这秤却始终不平衡。最后他割完自己最后一片肉的时候,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2)

现有陈多兴割肉救母,孝感天地的佳话。释觉定还未出家时,母亲在父亲走后不久也突发疾病,卧床不起。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他心里十分担忧,家里却只能请一些赤脚郎中给母亲诊治,抓药的钱都不够,母亲的病也一直未见好转。于是释觉定只好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熬汤给母亲吃,母亲逐渐痊愈。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3)

人们都说这是上苍被他的决心感动到,是他积累的善行的福报。尽管这件事很有可能是人们为表现他的孝心引用的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但他的孝心在乡里之间是人人可见,这也是他佛教徒的慈悲之心的体现,见不得人间疾苦,关键时刻甚至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苍生百姓。

苦行,是对人生最好的修行

释觉定每日一碗清粥,碗中依稀可见有几粒米,和米汤别无二异。他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粗茶淡饭四字已经不能形容,盐味在他的生活中都很少见,日常的青菜只需要简单的水煮烹饪就是他的美餐。他的人生,没有过分的追求,苦中带着自己的精神理想,做个“苦行僧”,是他对佛门中人的言传身教,也是他一生的角色。人间疾苦一生,他更愿意去渡他人,于渡人中渡己,苦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4)

夏日鸣蝉,秋日过蚁,再渺小的生命,他也不愿意伤害它们。甚至蚊虫叮咬,也不会动手驱赶。世间红尘于他早已是俗世之物,柴米油盐食物,他仅取维系生命所靠,决不多取一瓢。穿的是百姓丢弃的衣服,缝缝补补这么多年,一件“百家衣”陪伴他四十多年。百家衣就是他的袈裟,旧物新用,陪伴他到如今八十多岁,无论是早春盛夏,还是寒秋戎冬,他身上永远是这件衣服,不见改变,若破就再将其缝补。于自己之力节约环保,帮助百家百姓减少丢弃衣服,浪费的恶行,于他而言,也是一种行善积德,也是一种普渡众生。

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创始人:他因菩萨托梦 花费43年时间自建寺庙(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