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孙禄堂的评价(李玉琳拜孙禄堂为师)
日本人对孙禄堂的评价(李玉琳拜孙禄堂为师)1914年,受日本留学生及华侨的极力请求,中华武士会计划在日本开分会。由于李存义年事已高,所以他就把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年富力强的郝恩光。李玉琳虽然年轻,不过他的表演也获得了满堂彩,就连一向傲视天下的李书文,都连连称赞他拳艺了得。当时,郝恩光也才21岁。虽说年纪轻轻,却是“单刀李存义”最为倚重的徒弟,因此李存义在传授武艺上更是倾囊相授。而且出外谈武论艺,都把他带在身边。一方面让他有机会和更多武艺高手较技,另一方面也是让其他门派武术名家,对他多加指点。当然,郝恩光本就嗜武成痴,再加上他刻苦异常,悟性也非一般弟子能及,所以他的武艺进展神速,年纪轻轻就名震武林,是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拳师,也是李存义指定的形意拳传人之一。李玉琳跟着郝恩光学艺十载,由于他很有习武的潜力,再加上他一直尊师如父,习武又十分严谨,因此深得郝恩光赏识。在传授武艺时,郝恩光也总是亲自示范,还把习武的口诀与心得都传授给他。所以,李玉
1921年,李玉琳带着武术宗师李存义的荐书,到北京城找到了当时名震武林的孙禄堂,并拜在他门下跟他学习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及八卦掌。然而三年过去了,孙禄堂并没有教李玉琳一点武艺,反而对他越来越客气,这是怎么回事呢?
(影视中的形意拳)
1885年,李玉琳出生于河北新安县圈头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时便先后离世,他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得以过活。
李玉琳7岁的时候,得人推荐,拜拳师郝恩光为师,学习八卦、形意和少林等拳艺。
当时,郝恩光也才21岁。虽说年纪轻轻,却是“单刀李存义”最为倚重的徒弟,因此李存义在传授武艺上更是倾囊相授。而且出外谈武论艺,都把他带在身边。一方面让他有机会和更多武艺高手较技,另一方面也是让其他门派武术名家,对他多加指点。当然,郝恩光本就嗜武成痴,再加上他刻苦异常,悟性也非一般弟子能及,所以他的武艺进展神速,年纪轻轻就名震武林,是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拳师,也是李存义指定的形意拳传人之一。
李玉琳跟着郝恩光学艺十载,由于他很有习武的潜力,再加上他一直尊师如父,习武又十分严谨,因此深得郝恩光赏识。在传授武艺时,郝恩光也总是亲自示范,还把习武的口诀与心得都传授给他。所以,李玉琳练习了十年后,不论是形意、少林还是八卦拳都很熟练,且内家功夫也相当深厚,就连郝恩光的恩师李存义对李玉琳的武艺也很满意。
1912年,李存义与盟兄弟李书文、李瑞东在天津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在成立庆典上,南北武林高手云集,纷纷上台表演武艺。就连神枪李书文都在台上表演了神功“钢拳不二打”,由于他的武艺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武艺自然获得了满堂彩。
李玉琳虽然年轻,不过他的表演也获得了满堂彩,就连一向傲视天下的李书文,都连连称赞他拳艺了得。
1914年,受日本留学生及华侨的极力请求,中华武士会计划在日本开分会。由于李存义年事已高,所以他就把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年富力强的郝恩光。
原本,李玉琳还盼着郝恩光早些回来继续教他习武,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原来,日本武士得知郝恩光是武术名家,于是故意举办了一场比武大会,想在大会上取胜,以此羞辱中华武术。然而武艺高强的郝恩光却在比武中十分厉害,日本武士竟无一人能取胜。自那时起,郝恩光名震日本,引得不少华侨与留日学生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形意拳。
其实,当时也有不少日本人重金求艺,但郝恩光不为所动。因此日本人只能私下偷偷揣摩和学习,但都不得要领。
有个日本剑道高手冒充华侨,在骗取郝恩光信任后,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形意拳。结果郝恩光把一身绝技传授给他后,他竟公开下战书挑战郝恩光,并且在比武的时候才亮明身份。这导致郝恩光的情绪大受影响,最终比武失败。
(学拳弟子)
这件事让郝恩光十分羞愧,深感自己做了有辱师门的事,所以他匆匆回国后,径直去了东北,在奉军中做了一名武术教练。
既然郝恩光再也不会回中华武士会了,李存义便把教授李玉琳习武的事情承担了起来。在他的指点下,李玉琳武艺精进,很快就成为了中华武士会的教员。
李玉琳在听说郝恩光去世后,尽管他并无多少积蓄,但他还是想迎回郝恩光的灵柩,希望郝恩光能魂归故里。为此,他不惜变卖家产,亲自到东北去操持。
去后,李玉琳才知道郝恩光是在一次剿匪时,不幸被流弹击中了鼻子。结果由于他不信任西医,没有用抗生素等药物,引起了创毒发作而亡。
李玉琳不仅把恩师的灵柩迎回安葬,他还主动承担了照顾郝恩光家人的责任。郝恩光的独子郝家俊亦得他传授拳法,成为一代武术高手。而他这种尊师重道的武风,也成为武林界的美谈,他亦因此名声大噪。
李存义年老时,像所有老人一样,在浓厚的思乡情结中,准备回老家颐养天年。他临走前对李玉琳说,我的功夫你都学到手了,你要想继续深造,就得去北京找孙禄堂了。因为能教得了你的人,除了他,再没有别人了。
说完,李存义就替李玉琳写了一封荐书,让他带去找孙禄堂。
那时候,带艺拜师在民国时期其实很难成功。但孙禄堂见是李存义的荐书,不便拒绝,因此李玉琳就拜在其门下,开始学习孙氏太极拳和孙氏八卦拳。
但是没想到,一晃三载过去,孙禄堂什么也不教他,只是让他重新练习“三体式”。要知道,“三体式”是所有武术门派都要学的入门基本功,早在李玉琳年少时就反复练习过了。如今又重新练“三体式”,而且一练就是三年,这让李玉琳很不痛快,所以也不认真去练。
让李玉琳奇怪的是,他虽不好好练,可孙禄堂对他却愈发客气了,就连那些师兄弟们,也都因为他功夫最好,年纪最大,称他为大师兄。
这天早晨,心里带着气的李玉琳,请求和孙禄堂搭手试劲,孙禄堂同意了。两人刚一搭手,李玉琳发力就打,但被孙禄堂巧妙地卸掉了他的劲。李玉琳担心孙禄堂发现他的动机,赶紧借故走人。没想到不一会他就虚汗如雨,浑身匮乏,他思量孙禄堂精通医道,所以请孙禄堂给他开几味药调理。
孙禄堂正色道,你可记得早晨的事情?李玉琳大吃一惊,立刻跪倒在地,如实回答说,他看老师成天并不练拳,只是写字喝茶,如果能打倒老师,那他就能在武林中扬名立威了,所以才那么做。
孙禄堂见他说了实话,这才递给他一张早就写好的药方,让他抓药调理。如此过了好几日,李玉琳的身体才恢复如初。从那以后,李玉琳深知孙禄堂武艺深不可测,在钦佩之余,又重新递帖拜师,并认认真真地练习三体式、劈拳、崩拳等基本功。直到那时候,孙禄堂才十分认真地授艺。因此,李玉琳逐步学得了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的大概,并且在不断练功的过程中,他的内劲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更加充盈。
数年苦练后,李玉琳的动作更加轻敏迅捷,他的力道亦是绵绵不绝,身体在习武时松快自如。尤其是他的胳膊,力大无穷,武林高手都难有人抬得起来,所以他在武林中又有“铁臂苍猿”的美称。同时,也是因为他功夫高深,成为了孙禄堂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三体式站桩)
然而,就在孙禄堂想把李玉琳收为入室弟子时,他的次子孙存周却挑明了说,要不李玉琳走,要不自己走。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孙存周与李玉琳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呢?
原来,由于孙禄堂的弟子们都称李玉琳为大师兄,李玉琳本来技高,再加上又得了孙禄堂的悉心传授,因此他也以大师兄自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不让其他弟子,特别是比他晚进门的弟子随便去见到孙禄堂。甚至有一次,他还以“师父在休息”为由,把与他资格差不多,年纪比他还要大一点的靳云亭都挡在外面。
天真率直的孙存周,对李玉琳的做法很是不满,认为他有异心,所以与他矛盾日渐尖锐,最后竟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一个是自己的爱子,一个是自己的爱徒,这让孙禄堂十分为难。
李玉琳看到师父为难,于是出走上海,而孙存周也离开了孙禄堂。
此后,孙存周一直对李玉琳不依不饶。如此一来,李玉琳想要继续得到孙禄堂进一步的指点,也就成了泡影。
1924年,孙禄堂受邀到“上海体育会”担任武术教员。但因他正忙于撰写《八卦剑学》,于是推荐李玉琳代他前往教授武艺。
当时,李景林也在“上海体育会”教授武当剑法。李景林与孙禄堂本就亦师亦友,所以他对李玉琳非常照顾,还把武当剑法传授给了李玉琳。再加上当时能到“上海体育会”教授武艺的也都是武术名家,这也给李玉琳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李玉琳的武功,又得到了极大的精进。
1930年,李景林担任山东国术馆馆长时,征得孙禄堂同意,把武艺高强的李玉琳调到山东,并让李玉琳在那里担任教务主任兼教授武艺。
1936年,李玉琳为了弘扬孙氏太极拳,到哈尔滨成立了太极拳社。
在这之前,哈尔滨等地的武术爱好者,虽然早就耳闻太极拳的厉害,可惜由于太极拳一直在京津一带传播,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可能练习。因此,李玉琳的太极拳社开张后,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武术爱好者们。
当然,开拳馆总有人来踢馆,一些北方的武术高手,就有不少由于不服,来找李玉琳较技,但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个叫宋子嘉的人,听说后就想会会李玉琳。毕竟他不光练过数十年的形意拳,而且他身材魁梧,体格壮硕,力气也少有人能及。因此他就找到拳社,要求与李玉琳比推手。
谁知二人刚一交手,宋子嘉就觉得自己的劲道被李玉琳压制了。于是他暗中运气加劲,可是他越是使劲,越是连站都站不稳,这让他吃惊不小。但他还是不服,又要求比形意拳。结果他刚一出手,就被李玉琳的劈拳打得踉跄后退,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李玉琳拉他起来,说道,没有站稳,我们可以再试。
宋子嘉见李玉琳不仅武艺高强,且武德更是高尚,于是当即就跪地磕头,非要拜李玉琳为师。后来宋子嘉成了李玉琳最得意的“四大金刚”之一。
其实,李玉琳后来还在沈阳、长春等地创建太极拳分社,他的弟子数以千计。由于他教艺一丝不苟,弟子多得真传,成名成家者亦有不少。
1965年,82岁的李玉琳,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去世后,他的弟子还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上获得金牌,并且这些弟子在传承太极拳械和武当剑等武艺时,都起到了开枝散叶的作用。只不过可惜的是,李玉琳虽然武艺高强,但由于他与孙存周不和的原因,孙禄堂的武艺精髓,他没能继续学下去。所以,在孙氏太极、形意和八卦掌上,他只学到了七八分的武艺。正因如此,后人才慨叹,如果不是孙传周和他有尖锐的矛盾,孙氏拳械的发展和传承,应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