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航拍(上海社科馆即将开放)
上海社科院航拍(上海社科馆即将开放)在社科期刊专区,读者将看到上海社科界近70种社科类期刊。从创刊于1935年的《复旦学报》,到1957年由市社联创立的《学术月刊》,再到1985年创刊的《探索与争鸣》等,每本期刊的创刊号和最新一期将并置在书架上,让人感受到每一本期刊在时间推移中的发展。在这些期刊的旁边,一组玻璃柜里陈列着作者们为期刊投稿时的书信手稿,例如一封写给《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的信中,杨振宁写下了“学无止境”的题词。社会科学获奖作品展“我们给上海社科馆的定位是‘社科会客厅’,展示的是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广大市民了解上海整个社科工作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进展。”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道。基于这样的定位,上海社科馆对社科成果进行了充分展示,力图打造成上海社科界展示学人风范、深化学术阅读、汇聚学术成果、推动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尚、培育学术新人、普及学术文化的开放式平台。王为松表示,希望通过上海社
上海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学术成果。但长期以来,相比于那些能够走进体验的自然科学类场馆,市民很难见到具体的社科知识或成果。9月底,上海社会科学馆即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6楼开放。这是全国第一家面向市民开放的社会科学馆,总面积约达1.2万平方米,通过开架阅读、共享空间以及社科活动等功能,新馆将实现社科成果的普及与联合,打造一座“社科会客厅”。
从上海社会科学馆向外远眺 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 图
走进上海社科馆的中庭区域,便能看到一面长长的社科大师展示墙。这个展区呈现了市社联成立60周年时评选出的68位社科大师的丰富资料,其中包括陈望道、孟宪承、贺绿汀、贾植芳、王元化、陆谷孙等。除了大师们的简介,人们还可以在展区里阅读他们的代表著作,在展现社科大师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人格品质的同时,也从整体上呈现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在社科大师展示墙的对面,又能看到过去10年评选出的98位社科新人的介绍,展现出老一辈社科大师与新一代社科人的“对话”。
社科大师墙远眺
“我们给上海社科馆的定位是‘社科会客厅’,展示的是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广大市民了解上海整个社科工作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进展。”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道。基于这样的定位,上海社科馆对社科成果进行了充分展示,力图打造成上海社科界展示学人风范、深化学术阅读、汇聚学术成果、推动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尚、培育学术新人、普及学术文化的开放式平台。
王为松表示,希望通过上海社科馆来推动社科事业的普及率和社会能见度。除了社科主题的展览,未来社科馆会举办更多针对市民的讲座,社联的望道讲读会、会长论坛、学术活动月、科普周、学术年会等重头活动也会在这里展开。上海社科馆位于上图东馆内,周围还有上博东馆、上海科技馆等大型城市文化设施,身处这样的地理位置,王为松认为,社科馆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市民愿意来。
社科新书屋空间
社会科学获奖作品展
在社科期刊专区,读者将看到上海社科界近70种社科类期刊。从创刊于1935年的《复旦学报》,到1957年由市社联创立的《学术月刊》,再到1985年创刊的《探索与争鸣》等,每本期刊的创刊号和最新一期将并置在书架上,让人感受到每一本期刊在时间推移中的发展。在这些期刊的旁边,一组玻璃柜里陈列着作者们为期刊投稿时的书信手稿,例如一封写给《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的信中,杨振宁写下了“学无止境”的题词。
社科学者书籍展示
“上海社会科学馆第一次在地理上实现了社科界学者、学会、学术成果的联合,”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向澎湃新闻介绍道。在学者签名著作专区,四面书架上陈列着经由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徐婷婷表示,这些书籍是向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学会学者征集而来,面对市民公众开架阅读,征集过程将持续进行,未来图书也会不断更换。而在学术团体共享区,又会看到市社联所属的各家学会的陈列柜,展示了各学会的历史沿革、代表刊物等,每个陈列柜旁还有阅览区,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社联共有170余家学会和民办社科机构,统称为学术团体,如今,这一学术团体共享区的建立历史性地实现了不同研究领域学会在物理空间的集中,顺应学术研究向跨学会、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为构建一个全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空间支持。
内部空间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告诉澎湃新闻,上海社科馆不仅搭建了学者、学会、学术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构建起读者市民与社科理论研究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社科中心”,能够把上海最新的研究成果、论坛、思想观点展示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
社科普及共享空间
在上海社科馆中,不少空间都结合了科技应用,以沉浸式、参与式的展示内容来进行社会普及。其中,智库成果专区借助电子显示屏、专柜书架等,为读者提供各类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的电子阅读和内部查询服务。影音体验空间将举行纪录片展映与沙龙活动,并举办社科类学术论坛。此外,在社科普及共享空间,除了让人们进行社科成果的阅读与沟通交流,还专门设置了10个静音舱。未来开放预约后,“市民可以在这里进行安静的阅读或者私密的讨论”,徐婷婷介绍道,这些静音舱使用了雾化玻璃的设计,可以欣赏上图东馆窗外的风景,也可以营造相对私密的环境,部分静音舱还配有直播设备,满足自媒体时代人们的不同需求。
影音体验空间
“希望社科馆能在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对青少年、中小学生而言,在自然科学普及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权衡说道。另一方面,王为松在采访中呼吁,社科普及也需要制度赋能,期望上海早日将社科普及促进条例纳入立法,从制度层面保障社科工作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