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四尺楷书作品欣赏:苏东坡浣溪沙五首手卷重现人间 绝世书法堪称一流
苏东坡四尺楷书作品欣赏:苏东坡浣溪沙五首手卷重现人间 绝世书法堪称一流宋代宫廷的方形朱文“内府书画”,表明此卷曾为宋代宫廷收藏。(1)内府书画据学者、书画家吴广先生考证:“《浣溪沙》五首系坡仙天下独步之作,—则自唐宋以降《浣溪沙》词牌乃词坛上使用率最高的“天下第一调”;二则苏仙一生作有《浣溪沙》词46首之多 此五首系列应为“第二组” 就创作量而言堪称“天下第一人”;三是东坡倡导“以诗为词” 可谓正本清源 又以为词“自是一家” 为词之地位定调 论词坛成就苏文忠公实属“天下第一家”;四是坡仙作《浣溪沙》虽46阙之多 唯此五首于黄州肃杀之情境中超然乐道“但令人饱我愁无”!与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吾庐独破”、白居易《新制布裘》之“安得万里裘……天下无寒人”!异曲同工 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所谓“人饱我愁无”之“立德之言”也!”从诗的境界来说,苏东坡黄州《浣溪沙五首》已经完全跳出了个人命运的狭隘思想,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心怀天下,其“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思想,可谓“
图7 揭傒斯题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滦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虽是千古伟人,曾深得皇帝、曹太后赏识,一生却是起起落落。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申请定居常州,赴常州途中染病,逝世于常州城内。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此卷《浣溪沙五首》乃1081年底苏轼发配住在黄州期间、为黄州太守徐君猷所作。据载: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的头两年,因为家中有20多口人,生活非常困顿。 黄州太守(宋时称知州)徐君猷不因苏东坡是被贬之人而怠慢鄙视,加上苏轼的门人马正卿原本就与徐是挚友,所以徐君猷非常尊重苏东坡,特地将一块从前是“营地”的闲置之地拨给苏轼一家耕种。这块有数十亩大的废墟,地处黄州城东山坡上,因此,苏轼给自己取了一个日后响彻天下的名号:东坡居士。苏轼之前的书法落款通常为一个单字“轼”,此卷末落款“东坡居士轼”,表明了他的人生新起点。
如果说《寒食帖》是苏东坡悲催生活的流露,黄州《浣溪沙五首》则是苏东坡快意人生的写照。诗中开篇即说“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两首。”徐君猷不仅给苏东坡拨地,而且还在雪中送酒,其实在太守来之前,苏东坡已经“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惠轣辘使君车。”(公见访时 方醉睡未起)但宾主相见,甚为欢欣,于是又是一场豪饮,苏东坡当场赋诗《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两首”。
据学者、书画家吴广先生考证:“《浣溪沙》五首系坡仙天下独步之作,—则自唐宋以降《浣溪沙》词牌乃词坛上使用率最高的“天下第一调”;二则苏仙一生作有《浣溪沙》词46首之多 此五首系列应为“第二组” 就创作量而言堪称“天下第一人”;三是东坡倡导“以诗为词” 可谓正本清源 又以为词“自是一家” 为词之地位定调 论词坛成就苏文忠公实属“天下第一家”;四是坡仙作《浣溪沙》虽46阙之多 唯此五首于黄州肃杀之情境中超然乐道“但令人饱我愁无”!与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吾庐独破”、白居易《新制布裘》之“安得万里裘……天下无寒人”!异曲同工 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所谓“人饱我愁无”之“立德之言”也!”
从诗的境界来说,苏东坡黄州《浣溪沙五首》已经完全跳出了个人命运的狭隘思想,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心怀天下,其“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思想,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远甚于《寒食帖》的悲苦惆怅。
历史流传根据手卷上所钤鉴藏之印,可略见其流传经过。卷首有“苏氏”,卷尾分别有宋代宫廷的方形朱文“内府书画”印、傒斯印、 “金粟道人”“内府宝玩”“南州武功伯家藏之宝”以及“黄小园曾观”“吴氏传荣”“筱珊永宝”等印。
(1)内府书画
宋代宫廷的方形朱文“内府书画”,表明此卷曾为宋代宫廷收藏。
(2)傒斯印
元代此卷可能入宫,前文已列卷尾元代揭傒斯题跋。
揭傒斯(1274-1344) 字曼硕 号贞文 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 与虞集、杨载、范椁同为“元诗四大家” 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 封豫章郡公。元代朝廷纂修辽、金、宋三史 揭徯斯担任总裁官。《辽史》成 得寒疾卒于史馆 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 为诗 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 朝廷典册 多出其手。 “诗既高古 书复神妙”“想见其挥毫时眼空四海 神游八极”。
“世事洞明皆学问”,揭徯斯看尽人间百态,故感叹“观其书法者如对其人。苏长公为百世文章翰墨千古一人。”
(3)金粟道人
元末明初此卷为金粟道人——著名文学家顾瑛收藏。
顾瑛(1310-1369) 元代著名文学家。一名阿瑛 又名德辉 字仲瑛。昆山( 今属江苏)人。顾瑛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文人 他在元末动荡的社会环境中 傲然出世,曾逃避和谢绝多方政治力量的征辟 因其家业豪富 筑有玉山草堂 又建藏书楼“玉山佳处” 以藏古书、名画、彝鼎、古玩。顾瑛轻财好客 广集名士诗人 与杨维桢、柯九思等人往来甚多 时有诗词唱和 玉山草堂遂成诗人游宴聚会场所。时天下纷乱 顾瑛尽散家财 削发为在家僧 又于其祖茔处为身后修造生圹 名曰“金粟冢” 自称金粟道人。就在这期间 苏东坡的《浣溪沙五首》墨迹为其珍藏 顾瑛在墨迹上钤盖了“金粟道人”一印。
(4)南州武功伯家藏之宝
“南州武功伯”系明代英宗时的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
徐有贞(1407-1472) 字元玉 号天全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宣德八年(1433)进士 授翰林编修。因谋划英宗朱祁镇复位 封南州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 掌文渊阁事。
(5)内府宝玩
在徐有贞收藏《浣溪沙五首》墨迹之前 此墨宝由明代内府收藏, 朝廷在作品上钤盖“内府宝玩”葫芦印一枚,徐有贞极有可能因为“因谋划英宗朱祁镇复位”而受到赏赐。
(6)黄小园曾观
黄小园系清代同治年间徽州教授黄铎。
黄铎:字子宣 号鹭洲诗渔 又号小园 清同治六年(1867)举人。原籍江西婺源 寄籍江宁(南京) 咸丰年间至上海。有《肢余集》四卷传世。清光绪四年(1878) 上海《申报》馆出版了由钱徽和蔡尔康编辑的《屑玉丛谈二集》,内有黄铎(小园 )的古体 (七言)《<梦游赤璧图>题词》。黄铎当时住在上海 故有机会与时贤唱和。黄小园在苏东坡《浣溪沙五首》墨迹上钤印的时间 当是其移居上海期间。
黄小园曾观 印章
(7)清末入藏张之洞府上
张之洞虽然没有题签,但其门人汪康年有记载。(见后文)
(8)清末吴传荣收藏(详见后文)
武汉解密萧言警先生来长沙时曾经告诉我:“湖北有一位作家收藏了苏东坡《浣溪沙五首》的拓片,以前写过相关的文章,如果你能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历史之谜或许能解开。”
萧老所说的湖北作家叫俞汝捷,我很快联系了俞先生,并向他说明情况,告诉他“苏东坡《浣溪沙五首》真迹可能还在人间,我拟带高清照片去武汉,不知能否接见?”俞先生听完欣然答应。
俞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苏迹今何在》,文中写到清末张之洞:
“因为摹习苏体之故,他对苏轼碑帖无疑是熟悉且重视的。此外,曾有一件东坡真迹在张府出现过,而该真迹的拓本之一目前由我保存着。事情要从《汪穰卿笔记》的一段记载说起——
在张文襄幕,见苏文忠手书《浣溪沙五首》,“雪林初下瓦跳珠”,“林”作“床”。注:京师俚语,霰为“雪床”。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 号香涛 晚清名臣 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特别喜欢苏东坡的书法 曾刻苦摹习苏体 故其字颇有苏书的韵味。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 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
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晚年号恢伯,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德宗光绪年间进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张之洞的幕僚。光绪十六年(1890) 他应张之洞之招,为张的两个孙子授课,又在自强书院任编辑事,并任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习。他获睹《浣溪沙五首》墨迹,应当也在这几年中。他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观赏,现已无从详悉。可以猜想的是,张之洞得到这件墨宝后,一定非常喜爱、兴奋,乃邀幕僚同观。”
俞汝捷在文中进一步写到:
“它后来曾归汉阳吴传荣(字筱珊)收藏。吴系光绪戊子科举人、曾任武昌府兴国州训导,本人也擅楷书,汉阳归元寺《藏经阁记》即由他书丹。1903年(光绪癸卯),吴氏将苏轼手迹连同元代揭傒斯(1274—1344)的跋文钩摹上石,以若干拓本分赠同好。其中一本配上樟木夹板,于1927年赠给我岳父的祖父、收藏家张仁芬(字桂荪)。”
上世纪80年代初,俞汝捷曾经担任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助手,客居北京,曾数度前往位于朝内大街的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家闲谈、请益。并将《浣溪沙五首》拓本带去请夏老鉴赏,夏老看了又看,认为其价值勿庸置疑,又问了一句:“勿晓得苏东坡原稿还在不在?”对此,俞汝捷发出感慨:“的确,自1927年吴传荣于跋中说明‘现藏敝庐’以来,80余年间,经过多次兵燹、运动乃至十年浩劫,原迹下落已不容乐观,甚至当年的拓本,恐亦散失殆尽,而我所庋藏的墨拓也许已成为海内孤本了。”
2月3日晚,我从北京飞到武汉。2月4日,武汉阳光明媚,我来到湖北社会科学院,登门拜访俞汝捷先生。俞先生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文物鉴赏家,浙江上虞市人,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虽然已有75岁,但满面红光,丝毫不见老态,倒像是一个60后(图8)。俞先生祖上曾任清末湖南衡阳道台。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苏东坡《浣溪沙五首》拓本(图9),拓本内有一签条,至今没有粘贴,上书“苏文忠公浣溪沙词墨搨,桂荪宝玩,传荣赠(钤印:吴传荣印)”。
图8 俞汝捷与作者一同欣赏手卷
图9 苏东坡书法1
图10 苏东坡书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