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槐姻庙上的木料全部是槐木结构,传说盖庙的时候,木材用光了,还缺少门窗,就在大家为寻找一块槐木发愁的时候,来了一位貌似董永的木匠,建议用槐树圪瘩做门窗,别人让他做,他用墨斗在上面打了七条线后便不知去向。这时侯,周围有人发了火,一脚踢了槐树圪瘩,“哗”的一声,树圪瘩变成了槐木门窗,盖庙的匠人把门窗安装上,合适极了。由于大槐树给董永和七仙女做媒联姻,人们把这棵树就叫“槐姻树”,把当地的这个村叫槐姻村。槐姻村在砚瓦河的上游,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天上人间奇缘,村民们一致要给槐荫树神盖座庙,留做永久纪念,于是就砍了这棵槐姻树,用槐树的木料盖起一座庙,就是现存的槐姻庙。槐姻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董永巧遇七仙女有一年麦收后,董永砍柴到仙口村,晌午了,董永正准备挑着柴回家,这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闪电雷鸣,下起了大雨。不一会雨过天晴,董永挑着柴回家,恰巧,前面忽然来了一位妙龄少女站在面前,这少女不是别人,正是刚刚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1)

在黄河北岸济源市坡头、大峪两镇的砚瓦河流域,留传着大量《天仙配》故事的遗址和景物。董永遇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七仙女下凡在仙口,和董永结良缘于槐姻。夫妻俩生活在董傅湾,七仙女织绫于纺纱寨。曲曲折折的轶闻、轶事家喻户晓。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2)

董傅湾和董永窑

砚瓦河上一段湾水绕着一个小山村。村的南头叫董湾,北头叫傅湾。村名叫董傅湾。董永出生在董湾,从他祖父那辈上,从董岭村迁来,他家住着两孔窑洞,早先董家也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人家。到了他父亲那一代,由于天灾人祸,家遭不幸,日趋破落,一贫如洗,彻底衰败。董永从小和父母亲就住在这两孔窑洞里,家里种着两亩薄地。财主傅员外家住傅湾,有两座院落,门前各长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皂角树,养十多匹大马,种四五十余亩好田。父母亲死后,董永成了孤儿,生活非常困难。为了埋葬父亲,他卖身到傅员外家当长工,喂马还兼做纺纱寨的记帐奴。由于孤苦伶仃,也说不起媳妇,到后来,他偏偏遇上了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仙女,由土地爷掇合,老槐树做媒,喜结成良缘。汉魏大诗人曹植,曾在《灵芝篇》中作诗:“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做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达,神女为秉机。”

现在董傅湾村的董永窑,前檐虽然坍塌,但旧貌尚存,左上方长着一棵老柏树,人们从这里仍然能想象到当年董永家境的模样。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3)

董永巧遇七仙女

有一年麦收后,董永砍柴到仙口村,晌午了,董永正准备挑着柴回家,这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闪电雷鸣,下起了大雨。不一会雨过天晴,董永挑着柴回家,恰巧,前面忽然来了一位妙龄少女站在面前,这少女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从天上下凡而来帮助董永的王母娘娘小女儿七仙女。拦住他的去路,那少女口口声声要跟他走,要嫁给他,并说:“你不同意,就不让你过去。”董永哪见过这样的场面,听了这话,更觉得可怕。无奈之下,董永只好挑着柴走小路,那少女又从小路拦着他不让他过去,这时,董永说:“我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怎能娶你为妻?更何况,一没媒人做媒,二没拜天地,咱怎能成夫妻。”这时,少女指着前面路边的一棵大槐树说:“那好吧,咱让她做媒,你看中不中?”董永道:“只要老槐树开口说话,我就同意。”七仙女问老槐树,“我俩成亲,让你做媒,同意了就说话,摇摇头,不同意就别吭声。”这时,老槐树上出来一个老人头,开口说:“你俩人成亲,上天旨意,赶快给老天磕头吧。”说罢,大槐树梢便摇了三摇。二人来到大槐树下,以石板当桌子,以石块当凳,以水代酒,双双跪下,指着槐荫树为证,一同拜了天地。拜罢天地,他俩肩并肩,手挽手,有说有笑,回到了董傅湾。后来,当地人为纪念这段传奇爱情,把相逢地点的那条沟叫“遇仙沟”,旁边的河叫“仙女河”,摆放石桌、石凳的地方叫“酒席坊”。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4)

槐姻树和槐姻庙

由于大槐树给董永和七仙女做媒联姻,人们把这棵树就叫“槐姻树”,把当地的这个村叫槐姻村。槐姻村在砚瓦河的上游,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天上人间奇缘,村民们一致要给槐荫树神盖座庙,留做永久纪念,于是就砍了这棵槐姻树,用槐树的木料盖起一座庙,就是现存的槐姻庙。槐姻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槐姻庙上的木料全部是槐木结构,传说盖庙的时候,木材用光了,还缺少门窗,就在大家为寻找一块槐木发愁的时候,来了一位貌似董永的木匠,建议用槐树圪瘩做门窗,别人让他做,他用墨斗在上面打了七条线后便不知去向。这时侯,周围有人发了火,一脚踢了槐树圪瘩,“哗”的一声,树圪瘩变成了槐木门窗,盖庙的匠人把门窗安装上,合适极了。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5)

纺纱寨上织黄绫

董傅湾隔河的对面有一座山,长满着槐树、柏树和荆棘,名叫“纺纱寨”。山的上面有一块五亩面积大的平地,这就是当年傅员外家开设织绫房的地方。

董永是一个勤劳诚实孝道的青年,由于家境贫寒,于是卖身葬父,到傅员外家为奴。傅员外家得知董永娶了一个漂亮巧手媳妇人,十分嫉妒,逼着董永在纺纱寨干活,不让他与七仙女团聚。七仙女为救丈夫董永,告诉傅家什么样的锦缎黄绫我都会织,于是也上到纺纱寨织黄绫,她织了九十九天,暴雨下了九十九天,湾河里的水也涨了九十九天。傅员外心怀诡计的儿子傅官保,要七仙女一夜之间织出百匹黄绫,并与七仙女打赌,如果能按期完成,董永的奴期由三年改为百日,即刻到期。如果完不成,董永的奴期要翻倍,由三年改为六年,并立据为凭。身怀有孕的七仙女,危难之时,忽然想起,临下凡时大姐送给她的一支难香和嘱咐的话。半夜间,七仙女点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得知后,立刻飘落下凡来救助小妹,暗地里帮助七仙女织黄绫,到了天明,终于按期织出百匹黄绫还多三尺。七仙将多出的三尺撕下来,为未出生的儿子,做了一个衣兜褂。傅家的诡计没有得逞,只好兑现了诺言。董永和七仙女历尽艰难,一对恩爱夫妻终于结束为奴的日子,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结伴回董湾。听说纺纱寨至今还留有七仙女纺纱时坐过的石凳遗迹呢。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6)

董傅两家比放炮

董永家住在董傅湾的南头,财主傅员外家住董傅湾的北头,相隔仅有一里路。年关到了,财主傅员外家有钱,给孩子们买了成串成串的大红鞭炮,除夕之夜,挂在门口大皂角树上燃放,“咚咚叭叭”震得满村响。董永和七仙女虽说恩恩爱爱和和睦睦,但由于家贫,没有给孩子买鞭炮,他把两棵空树骨碌抬到院中间,除夕夜里,儿子和周围的孩子用棒槌使劲地敲,空树骨碌的声音也像鞭炮声一样,“咚咚叭叭”。孩子们高兴的好不痛快。大年初一,董傅两家的孩子跑到街上,比比谁家放的鞭炮多、鞭炮响。傅家的孩子说:“我家放的鞭炮比你家多,比你家响都大。”董家的孩子说:“你家放的红鞭炮,我家放的是木头炮,咱俩家放炮都不少。”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直到现在,董傅湾的娃娃们玩耍时,还时常用棒槌敲树骨碌,嬉戏打闹,棒槌敲树骨碌是孩子们的娱乐器材,也都痛痛快快。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7)

揭皇榜喜从天降

董永和七仙女从纺纱寨回到家,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的十分甜密。一天,董永在马场村大街上,忽见墙上贴有皇榜,一群人围着看,他挤到跟前,踮起脚看皇榜,上面写道:“皇上包玉玺的黄绫丢失,谁能在三天内织成献上,便封官赏金。”董永转身回到家,将此事一五一十告诉妻子,七仙女听罢,忙说:“董郎!快去揭榜,咱家喜从天降。”董永憨憨一笑:“一张黄纸,揭下有啥用。”七仙女嗔怪道:“那是皇上圣旨,你不知道什么样的黄绫我都会织吗?”董永这才恍然大悟,赶快转身到了街上,揭回皇榜,交给妻子。头一两天,七仙女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是滤滤珠,摸摸梭。董永急了,上前催问。七仙女却说:“别急,别急,我正在备料呢。三尺黄绫咱一定按期交上。”到了第三天,七仙女一头钻进机房,“叽叽哒哒,叽叽哒哒”,仅用两个多时辰,三尺黄绫便织成了。当天下午,董永将黄绫交到官府,转呈朝廷,皇上一见大喜,当即传旨,赏董永黄金千两、封官五品。董永从此当了官,和七仙女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董永为感谢皇上的恩赐,纪念妻子为皇上织黄绫的功德,拿出百两黄金,在当地买了一处风水宝地,盖起一座庙宇,取名“黄令庙”。千百年来,黄令庙香火不断,一直传承着这一传说。

今天,黄令庙村定期举办庙会,成了农村开展物资交流的好场所,也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8)

董永坟墓今犹在

董永为皇上立了功,被封为五品州官。穷家出身的董永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公正断案,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的拥戴。

晚年,董永告老还乡,不久因病去世。由于年代久远,死后,一说是葬在董岭村后的高坡上,一说是葬在董家沟的北坡上。董岭村的董永坟,两亩有余墓地长满槐柏蒿草。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怀念他,夸董永是个好人,当官是个清官,他对自己要求甚严。临终前还交待家人后事从简。不象如今一些贪官那样,活着就为自己选坟墓,造豪华坟墓,这是何等的鲜明对照啊!

民间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年流传,二人男耕女织,相敬相爱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2009年,济源市“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发源地,被评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大河岸边,坡头小镇,风清月明,小浪底湖和西霞湖两湖交相辉映,碧波荡漾,天仙配雕塑坐落大街游园广场,祝愿黄河儿女世代合家同乐,幸福美满。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9)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作者简介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哪些(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10)

王占雨,河南济源人。曾任汤阴县瓦岗公社副主任、县农牧局副局长。退休后,受聘于济源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长期从事农村和农业工作。热爱新闻报道,在各级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曾发稿300余篇,参与编写过《汤阴县志》、济源《黄河文化》和《济华小品》丛书,为民间文学济源民间歌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