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15岁杀母案背后的悲剧根源(从心理学角度看15岁杀母案背后的悲剧根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15岁杀母案背后的悲剧根源(从心理学角度看15岁杀母案背后的悲剧根源)在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督促培养上母亲也是下足了功夫。她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学这学那,为了孩子甚至放弃出差,孩子想吃羊肉就从内蒙古托人买现杀的羊,想吃牛肉就买澳洲进口的牛肉,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希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这恰恰是问题的所在。所以,我们看到母亲把她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和孩子身上。通过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和教导,希望她能出色;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上进,不让自己闲着。上面咱们列举了母亲工作所取得的那些荣誉和称号,还有多重的身份,说明她是一个事业型的人,她性格刚强,风格强势,是她作为一个单身女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女儿三岁时爸爸妈妈就离婚了,虽然那时候她不懂事,但是就成长来讲,父母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缺少了父亲的爱。整个家庭是不完整的,所以一路走来在女儿的内心也是不完整的。尽管妈妈弥补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但最终还是不完整。家庭内部少了一个人,从而缺少的
前几天,青岛15岁少女杀母的案子,引发了全国网友的关注。大家对此事的态度比较一致,就是震惊和惋惜。但事实却无法改变。大家只能在这个悲剧的事情中找出它的因由,并从中得到启发和警示。希望以此为戒,避免悲剧重演。
死者是青岛诚功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张女士,据了解她的人介绍,张女士离异,一直单身,独自带着女儿。张女士在工作上有比较突出的成绩和影响力,性格比较强势,且因为职业的关系比较能说。我们看一下有关于她生前的一些头衔和荣誉:律所合伙人、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青岛市律师代理申诉优秀律师、青岛市劳动争议仲裁先进个人、诚功律所优秀民事律师、律所优秀律师等。除此之外,她还常年担任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及其他多家企业的法律顾问和特邀法务,还是青岛教育公众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市南区某小学的法制副校长。还经常担任电视台的法制节目嘉宾。在别人眼里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女性。
女儿15岁,目前读高一,就读于某教学比较好的私立高中。据周围邻居讲,女儿微胖,个头比妈妈还高,以前比较爱说话,但近几年却不爱说话了,母女一直相依为命,当年张女士离婚时女儿才三岁,一直由妈妈带大。
事情的发生很突然,但据后来女儿的口供说她已经计划一段时间了。这个答案让人细思极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儿狠心杀了自己的妈妈,却又没有后悔,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把其中的真相一层层揭开。
原生家庭的影响女儿三岁时爸爸妈妈就离婚了,虽然那时候她不懂事,但是就成长来讲,父母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缺少了父亲的爱。整个家庭是不完整的,所以一路走来在女儿的内心也是不完整的。尽管妈妈弥补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但最终还是不完整。家庭内部少了一个人,从而缺少的温馨气息和来自父亲独有的安全感,这是女儿内心无法弥补的东西。
所以我们经常讲,两个人的婚姻根本就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所承载的家庭功能一旦遭到破坏,会给家庭每一个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有些东西是隐性的,它会在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说不好哪个时间节点就会跳出来影响你的行为和思想。
母亲的移情母亲其实也是受到婚姻破裂伤害的,而且是受影响最大的那个人。一个家庭发生解体变故,但还必须要面对现实,要继续走下去,那么作为母亲的角色就会把以前父亲的部分角色功能承担起来,这些其实是加重了母亲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虽然是成年人,承受力可能要比孩子强,但是有些情绪也需要排解,否则长期堆积,人就会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焦虑、易怒、压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母亲把她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和孩子身上。通过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和教导,希望她能出色;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上进,不让自己闲着。上面咱们列举了母亲工作所取得的那些荣誉和称号,还有多重的身份,说明她是一个事业型的人,她性格刚强,风格强势,是她作为一个单身女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督促培养上母亲也是下足了功夫。她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学这学那,为了孩子甚至放弃出差,孩子想吃羊肉就从内蒙古托人买现杀的羊,想吃牛肉就买澳洲进口的牛肉,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希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这恰恰是问题的所在。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前段时间陶虹和沙溢演的《小欢喜》,跟这种情况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女儿英子从来没缺少父爱。离婚后的陶虹把所有的希望和爱都移情到自己的女儿身上,最后压的女儿喘不过气来,甚至抑郁、自杀。
我们可以想象,从三岁到十五岁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她们各自的内心都经历了什么,应该说毫无快乐可言。表面的荣誉和物质包括成绩都无法使她们真正快乐起来。
以爱之名的沉重母亲对女儿所做的一切从她的角度出发,就是爱和希望。这也是天下妈妈的共同愿望和表现。但她忽略了爱有时候太沉重了会把人压垮,强加的爱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作为一个孩子来讲,他们的童年应该是轻松的快乐的,但我们发现母亲把女儿的所有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虽然这些都是为了上进,都是为了自己以后如何如何,但人一旦你失去了自我,就会变得很压抑,很无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再天真开朗的孩子也会慢慢被蚕食掉眼中的色彩。
在后续的了解中,我们听同小区的邻居们说,孩子小时候还挺爱说话的,可是后来就变了,见了人就低头绕开,不是特别熟悉的人就不会打招呼。这是内心自闭的表现,长期高压的生活已经把孩子该有的样子磨没了,她内心的想法和自己想要的活法得不到实现,内心的压力和情绪得不到宣泄,长期下来就会自闭,压抑。看孩子杀死妈妈后的表现,淡定,冷静,没有害怕和后悔,也没有悲伤,这是一个正常孩子的表现吗?所以,孩子的心理上早就已经变得和正常孩子不一样了,可惜这些作为妈妈的张女士却一无所知,还把自己所谓的爱继续不断的强加到女儿的身上,最终让女儿承受力达到顶点,控制不住的爆发了。
爱,要讲究方式,不是一味的给予,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的强加,有时候有些爱真的是孩子承受不了的。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但这是有条件的,不是刚过了头,变成控制和强加,那就事与愿违了。
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出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亲子关系的失控。母亲的出发点没有错,错在了她的爱太沉重,太强权,太强势。她从来不清楚女儿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女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爱强加到女儿身上,殊不知,过犹不及。本应相亲相爱的母女竟然落得如此结局。女儿后来曾说,家里一切都好,除了妈妈。要是妈妈还活着,听到这句话是不是很不理解,很伤心。但这恰恰是女儿的心里话。
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完整家庭,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都要引以为戒。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到在亲子关系中烦恼的家长朋友。
1,首先要注重和孩子的关系一定要平等,通俗点就是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能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有很多家长喜欢用强制或命令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小的时候,无力反抗,极不情愿的顺从你,可是有些怨气积累下来,慢慢的只能让你和他越来越远。后来等他可以反抗时,机会出现顶嘴,埋怨,甚至动手的事情。甚至你的合理要求和建议他都不会接受,因为他已经有了逆反心理。
2,适当的留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时间,让他们的爱好或者情绪有个抒发。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不会有所怨恨和抵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这些都可以和孩子进行协商,你达成他的愿望,他就会好好的完成你的希望,这些都是相互的,也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3,并非学的越多越好,有些培训是在做无用功。现在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无比优秀,在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下,不停的给孩子报班,也不看是否适合孩子,反正多学没有坏处。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少吧。其实这些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培训机构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赚钱。孩子未必会喜欢或者接受,也未必会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浪费了时间和钱财,也给孩子增加了负担。
4,家长们真的应该多学一些儿童心理学了。有时候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我们以前没有条件,不懂这些,但那时候社会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真的不一样了。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好了,孩子终生受益,比那个什么培训班强多了,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机率比别的孩子大很多。
5,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家长把孩子看的无比溺爱。吃穿住用一应俱全,还要最好的,攀比现象很严重。本来是家长用这些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但在孩子看来习惯了这些,那就是应该的。慢慢的孩子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无论从生活上还是从心理上,适当的吃些苦受些挫折,对孩子的认知和内心的强大有着无比的好处。对孩子品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抗压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看看已经发生的一些悲剧吧,校园欺凌,受不了老师或家长的责备跳楼,为了一部手机不顾家庭情况向父母索取钱财等等。都是溺爱所致。
6,培养孩子爱商,让其了解爱的真谛。这点得从点滴做起,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他的爱,从而引导孩子感恩,让孩子了解亲子之情是最珍贵的,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无私的。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经常说,一个不孝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就是因为亲子关系是最亲近的。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这个人就失了最基本的做人原则,还值得信任吗?能做出杀父弑母的行为,真的是教育的失败。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这起弑母的悲剧,也给出了预防这类事故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给天下的父母一点帮助和启示,希望再也不会出现这种让人悲伤的事情。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静的志远君,我会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你解读社会和家庭,亲子和成长的一些内在真相,希望能给更多人提供借鉴和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