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到底是指湖南还是湖北)
惟楚有材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到底是指湖南还是湖北)而关于“惟楚有材”之说出现的时间,据邵学海考证:“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时间在清顺治初,地点在湖广治所武昌”。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西路,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却十分破旧,希望能够重修校舍,以正乡学之冠之雄风。但念及国家一时的经济困难,诸学子纷纷慷慨解囊,以筹款自行修缮。林大为按动,遂决定马上动工,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据《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据多位见证人回忆:因白蚁蛀蚀,1958年初,牌楼被一阵大风吹倒。此后一直没有重建。从此,此牌楼连同牌楼上的“惟楚有材”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据当地人介绍:这是一座高约3.5米、宽约8米的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的木制牌楼,正面
说起“惟楚有材”,人们便会想起在湖南岳麓书院山门上那幅著名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它所体现的教育兴盛、英杰辈出的精神,一直为湘人引以为自豪,并成为长沙的一张城市名片。并大多认为“惟楚有材”是由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于清嘉庆年间始出。当时袁以此为上联嘱诸生应对,有人便以“于斯为盛”应对,并由袁亲题楹联悬挂于书院山门。
时至今日,此名句已经成为潇湘大地教育发达、人杰地灵的代用词,似乎与故楚腹地湖北没有什么关系。经过多年研究考证,湖北省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邵学海的研究结果却披露:“惟楚有材”之说始出武昌,比岳麓书院要早150多年。
武昌曾有座“惟楚有材”牌楼。现位于武昌司门口的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是明清年间的贡院所在地。据民间文史专家刘谦定介绍,贡院是科举考试之所,专为“武昌府乡试”(省级考试)所设,为选拔举人之所,常规年份,每3年才录取举人36名。
在校门对面,有一条小街与火炬路垂直交汇。这条街就是老武昌名街——贡院街,上世纪40年代改为现名楚材街。今日的楚材街虽显窄小、拥挤,但在半个世纪以前,街上曾矗立过一座牌楼,并因牌楼上题有“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而名震荆楚大地。
据当地人介绍:这是一座高约3.5米、宽约8米的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的木制牌楼,正面写的“惟楚有材”,背面则题有“辟门吁俊”四字。牌楼所处位置为距校门百步之遥的楚材街口。
1948年第216期上海《联合画报》第17页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现保存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内。照片上方注有文字说明:“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
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回忆:“1954年到1957年,我在实验中学上学时,每天都从‘惟楚有材’牌楼经过。对这一历史遗迹有着很深的感情。”
据多位见证人回忆:因白蚁蛀蚀,1958年初,牌楼被一阵大风吹倒。此后一直没有重建。从此,此牌楼连同牌楼上的“惟楚有材”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而关于“惟楚有材”之说出现的时间,据邵学海考证:“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时间在清顺治初,地点在湖广治所武昌”。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西路,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却十分破旧,希望能够重修校舍,以正乡学之冠之雄风。但念及国家一时的经济困难,诸学子纷纷慷慨解囊,以筹款自行修缮。林大为按动,遂决定马上动工,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据《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从此以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多次出现在湖北方志。在林天擎发出“惟楚有材”感叹约100年后,有人将之书于匾额,并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咸丰三年,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牌楼未能幸免。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时任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并请晚清名臣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牌匾悬于牌楼上。此牌楼一度成为武昌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直至半个世纪前因大风而吹覆。
也有观点认为,“惟楚有材”始出自《左传》:“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故有“楚材晋用”之说。但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一点则是“惟楚有材”曾出现在武昌。
既然“惟楚有材”始出武昌,即使是在近现代也曾一度高悬于武昌街头百余载,缘何今天人们谈到有关“楚材”话题,往往只津津乐道于长沙岳麓书院“惟楚有材”楹联,而忘却了武昌林巡抚之感叹呢?
当然,这不排除岳麓书院盛名的效应。1813年前后,袁山长所撰楹联即悬挂于书院大门,直至抗日战争。(1926年在岳麓书院基础上正式成立湖南大学,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原制,现楹联复挂于书院山门。可见,近两个世纪来,此楹联几乎一直彰显于社会公众,其影响自然很大。而300余年来,湖北巡抚林天擎的感叹则一直深藏于文献,虽“惟楚有材”曾题于武昌的公共建筑上,其肇端无人考证,其倾覆后又无人重建。故此,“惟楚有材”所体现的重教育人、英杰辈出的精神,就这样附着于湖南岳麓书院而光大,并广为传播。
“惟楚有材”始出湖北却在他乡彰显,令人深思。荆楚大地,自古人才辈出,今日的湖北、武汉,已是中国的教育大省、大市,世所公认。历史证明,湖北不仅楚材辈出,而且往往输往其他地区,如楚材晋用、楚材吴用、楚材越用等,湖北的优秀人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或行业,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强调:武汉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培养人才、善用人才,才能推动武汉的发展和腾飞。“惟楚有材”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重修牌楼,既彰显湖北深厚文化底蕴,昭示“科教兴市”方略,又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武汉地方史志专家徐明庭提议:一是原址重修牌楼,二是建立“楚材馆”,三是编辑《惟楚有材》相关书籍。
武汉文史研究馆吴胜家馆长深有感触地说:“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但存在着文化资源埋没和流失的现象。有些本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打造,文化给城市的昭示效应未得到充分利用。‘惟楚有材’这一本属武汉标志性文化品牌的文化遗产的利用状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湖南借岳麓书院‘惟楚有材’四字名昭于世,在后来大肆宣扬,并称其作‘湖南精神’。而武汉‘惟楚有材’牌楼在上世纪中叶倾覆,后来少有提及和宣传,久而久之被人忘却。”吴胜家认为,“今天重新认识‘惟楚有材’始出自湖北武昌的史实,努力打造‘惟楚有材’文化品牌,可以提升武汉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形象,宣扬湖北武汉教育发达、人杰地灵的历史与现实,感召和集聚四方英才,为中部崛起,振兴湖北,发展武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打造“惟楚有材”品牌对于宣传楚文化,重拾文化信心和文化归属感有重要作用,不是在与谁抢夺文化资源。历史上,湖南与湖北都属楚地,但两地的文化各有特色,所以,打造“惟楚有材”这一文化品牌时,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