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最不能惹的三头龙:远古时期不但有龙 而且有养龙 屠龙等官职
远古时期最不能惹的三头龙:远古时期不但有龙 而且有养龙 屠龙等官职根据记载,鳄鱼还有一种奇特的能力,它可以感知气压变化,从而预知雷雨的到来。每当要下雨的时候,鳄鱼经常发出吼叫,书中说它“其声如雷,闻之可占雨”,这就很容易让先民们把它跟下雨、打雷等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湾鳄背部和尾部布满花纹鳞甲,其背部的中间还有一层厚厚的鬣鬃,这一点跟甲骨文中“龙”字的形态也是相符的。综合上面来看,湾鳄的主要特征跟甲骨文中“龙”字的象形特征十分吻合,它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龙”的初相。鳄鱼在古代又被称为忽律、忽雷,是因为它的咽喉与口腔间有鳄帆对着舌后端的横裂褶,当呼出的空气触动鳄帆时,会发出轰隆的吼声,听起来就像是远方传来的闷雷生一样,这也增加了鳄鱼的震慑力。
《地学杂志·杂俎》上,曾记载了当年在福建闽江口发现湾鳄时的情形:
“闽江口川石,地居海畔,为航船往来必经之地。现闻有鳄鱼为患,其体重数百斤,头类龙形,嘴长且大,巨齿百余,排列如锯,能跃身离水,搏人以噬。近岸有取石蛎为业者,恒遭其祸,致去年中,川石水产中石蛎一物甚为缺乏,盖无人敢业此矣。”
湾鳄体型巨大,成年湾鳄能达到1000千克,有长长的尾巴,最长的湾鳄能达到10多米。头像传说中的龙形,嘴巴很长,有百余颗巨齿,咬合力非常强。经常出没与江水河畔,能腾空调离水面,袭击过往的路人。
除此之外,《辞海》中“湾鳄”条中记载:“(湾鳄)从吻部到眼前有两道角状隆起物”,跟甲骨文“龙”字形态中头部的角是相符的。
湾鳄背部和尾部布满花纹鳞甲,其背部的中间还有一层厚厚的鬣鬃,这一点跟甲骨文中“龙”字的形态也是相符的。
综合上面来看,湾鳄的主要特征跟甲骨文中“龙”字的象形特征十分吻合,它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龙”的初相。
鳄鱼在古代又被称为忽律、忽雷,是因为它的咽喉与口腔间有鳄帆对着舌后端的横裂褶,当呼出的空气触动鳄帆时,会发出轰隆的吼声,听起来就像是远方传来的闷雷生一样,这也增加了鳄鱼的震慑力。
根据记载,鳄鱼还有一种奇特的能力,它可以感知气压变化,从而预知雷雨的到来。每当要下雨的时候,鳄鱼经常发出吼叫,书中说它“其声如雷,闻之可占雨”,这就很容易让先民们把它跟下雨、打雷等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有研究表明,这种巨型的湾鳄在上古时期曾存在于东海、渤海沿海以及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大概是在夏、商之间,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湾鳄的数量在中原地区大大的减少,直到后来彻底绝迹,在春秋时期已经见不到这种恐怖生物了。
所以魏献子才会去请教史墨:传说龙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所以很难捉到,是不是这样的?
肆《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渔”。
《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史记.五帝本纪》曰:“(尧之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上古时期有很多有关洪水的记载,考古发现中的很多旧石器时期的山洞,大都是处在距离地面很高的山上,这也说明了上古时期我国北方的水域非常多,水位也非常高。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先民都在跟水打交道,作为淡水流域最凶猛庞大的动物湾鳄,自然就成了水域之王,成了人类在水域遇到的最大、最恐怖的威胁。
在先民的观察之中,发现鳄鱼与天象有着某种不可解释的联系,每次下雨之前鳄鱼就会发出巨声吼叫,各种昆虫动物也随之忙忙碌碌,天上的云开始汹涌翻滚,所以先民将它视为雨神,认为它可以兴云下雨。
说来也巧,传统文化中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虎是陆地上的代表动物,朱雀是天上的代表动物,玄武是水里的代表动物。
而传说中的青龙,是能上天、入地、下海的三栖动物,所以他是麟虫之长,湾鳄在先民的眼中就是这种三栖动物,它除了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活动以外,还能在水中腾空而起,而且它还和不可知的天有着说不清的联系。
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还有说是人首龙身,在早期发现的伏羲女娲图之中,伏羲和女娲都是四脚蛇的形象,和考古中发现的鳄鱼交尾图很相似,在后来的演化之中才变成蛇的形象。
到了周朝后期,湾鳄在中原地区已经绝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获龙的记载了,有的只是对龙的解释和记忆,然后慢慢地将龙这个物种神化。
后记关于龙的形象,我相信并不是先民幻想或拼凑出来的,我更愿意相信呼风唤雨、上天入地的神龙曾经真的存在过。但是,这只能是个美好的设想,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
所以,只能去寻找龙的动物原型,目前为止,似乎湾鳄是最符合龙的形象的动物,当然这个似乎也不能作为定论。本文参考了何新先生《诸神的世界》和《诸神的起源:论龙与凤的动物学原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朋友,关注一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更新的文章。
文|王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