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骄傲刚刚发射的)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骄傲刚刚发射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领衔的激光焊接与智能焊接团队承担了“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贮箱焊接变形控制”相关研究,突破了航天铝合金大尺寸复杂结构焊接过程热-机耦合高效建模与精准求解算法,形成了火箭贮箱箱底与法兰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精确控制方法体系,助力长征五号B火箭顺利发射。以航空学院郭万林院士为代表的南航科研人员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尤其是2017年第二次发射以来的归零和验证工作提供了“南航智慧”。陈传志告诉记者,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航天器先与核心舱的节点舱在轴线位置上相对接,然后由转位机械臂将实验舱转移至侧向停泊口完成对接。“转位机械臂虽小,但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能产生超大的转动惯量。”陈传志告诉记者,当机械臂插接到核心舱的接口上,“问天”等功能舱与核心舱脱离,然后功能舱就将以机械臂接口为中心旋转90度转移到侧面的接口上,从而在侧面停泊工作。“‘问天’等实验舱具有很大的质量和惯性,要
4月29日11时许,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今天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就是11次飞行任务中的第1次,举世瞩目。
“天和”核心舱里的江苏智慧
记者从南航了解到,“天和”核心舱及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相关研究中,都有着南航人的身影。天和核心舱方面,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在“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方面,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在“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方面,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在“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方面,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在“机械臂和展开机构”方面、王小涛教授在“空间在轨机器人”方面、陈传志副教授在“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方面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为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陈传志告诉记者,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航天器先与核心舱的节点舱在轴线位置上相对接,然后由转位机械臂将实验舱转移至侧向停泊口完成对接。“转位机械臂虽小,但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能产生超大的转动惯量。”陈传志告诉记者,当机械臂插接到核心舱的接口上,“问天”等功能舱与核心舱脱离,然后功能舱就将以机械臂接口为中心旋转90度转移到侧面的接口上,从而在侧面停泊工作。“‘问天’等实验舱具有很大的质量和惯性,要实现在轨转位与对接任务的地面模拟试验具有很大的难度。。”陈传志告诉记者,“我们研制的空间转位机构整机地面测试设备与大惯量模拟测试平台,主要验证转位机械臂在空间环境下的整体特性,模拟了在随机误差下、微重力等状态的任务完成情况,为转位设备的研制和技术改进提供了支撑。”
核心舱的顶部是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开展活动。“宇航员可以站在空间机械臂的末端,通过机械臂然后来到达舱段的各个位置,进行一些维修操作。”陈传志介绍,团队在预研阶段参与研制了机械臂的外翻式小型机械臂末端效应器与大容差软捕获末端效应器,突破了对接机构大容差、柔索软捕获、锁合同步及硬联接关键技术,与机械臂相配合,可用于完成空间站协助组装、货运飞船协助停靠、货物搬运等在轨操控任务,实现精准操控。
南航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在“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方面参与了关键技术的研发,吴红飞告诉记者,团队十多年前就参与了空间站电源系统技术方案的论证。电源系统是保障航天器在轨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核心。“此前,我们发射的卫星体积、重量、功率容量都比较小,而空间站的用电需求大大增加,电源系统在整个空间站的体积重量占比也很大,在保障空间站大功率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电源系统减重、增效意义重大。”吴红飞告诉记者,南航团队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围绕空间站大功率电源装置及其系统、空间站多舱电源系统在轨组网、空间站电推进系统等新需求,从原理方案论证、系统仿真验证,到原理样机开发,再到演示验证系统等,开展了持续深入的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效保障了空间站任务的顺利实施。
以航空学院郭万林院士为代表的南航科研人员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尤其是2017年第二次发射以来的归零和验证工作提供了“南航智慧”。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领衔的激光焊接与智能焊接团队承担了“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贮箱焊接变形控制”相关研究,突破了航天铝合金大尺寸复杂结构焊接过程热-机耦合高效建模与精准求解算法,形成了火箭贮箱箱底与法兰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精确控制方法体系,助力长征五号B火箭顺利发射。
南航88级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校友傅学军担任长征五号B火箭副总指挥兼型办副主任。傅学军所在的型号办公室团队此前曾负责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及发动机改进研制的整体策划、编制和落实生产计划。
负责长征五号系列主体结构制造、总装和测试的是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南航85级飞机设计专业校友孟凡新担任总经理,该公司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装制造厂,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基地。
此外,还有一大批南航校友参与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中,校友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只有把各自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在平凡岗位中成就伟大工程。”
雷达跟踪正常!江苏力量安全护航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位于江苏的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测量雷达在海上和陆地构建完整链路,为火箭发射各阶段提供全程保障支撑。专家介绍,在此次发射任务中,14所研制的雷达遥测综合测量系统是国内首部大口径雷达遥测一体化系统,该雷达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主要承担了火箭主动段外轨道测量任务,实现对火箭进行精密跟踪,同时承担火箭遥测信号下行接收与解调工作,对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飞”向新高度,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精密测量雷达,从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测量,从弹道测量发展到特性测量,测量精度越来越高,目标特性刻画越来越精细。在本次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中,14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动员会,制定保障预案,集中所内优势资源,派出精兵强将对雷达进行反复演练,确保万无一失。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14所人始终凝神聚力守望苍穹,共筑中国航天梦想,绘就航天宏伟画卷。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日报(记者 杨频萍 张宣)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