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是很不放心的。楚汉之争以刘邦取得胜利告终后,汉的实力占了上风。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共同三次上书拥立刘邦称帝:“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1)

本文是节选文章,欢迎指正。

我们可以把汉帝国建立初期的利益集团分成两大块,三小块。

一大块是刘邦集团。

第二大块是异姓诸侯王集团(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燕王臧荼,还有一个刘姓的但不是刘邦血缘近亲的荆王刘贾)。

刘邦集团又分为吕氏集团、功臣集团、宗室集团三小块。当然宗室集团早期还没形成气候。

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是很不放心的。

楚汉之争以刘邦取得胜利告终后,汉的实力占了上风。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共同三次上书拥立刘邦称帝: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这几位家伙三次一次比一次没耐心,但一次比一次显得恳切。

无他,实力使然。

刘邦装模作样的推辞了三次,才在今天的山东定陶即了皇帝位。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2)

但这几位异姓王,有的是当年的战国诸侯国国君后裔,有的在当年与刘邦一样是一路诸侯,有的是后来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可以和刘邦并驾齐驱的新势力。

对这些人刘邦是不放心的。

刘邦的出身使他有自卑感,而年龄又让他有危机感。刘邦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四十八岁前他的人生履历就是乡间混混、基层小吏。人生能走到这一步,简直可以说是好嗨吆,人生已达到巅峰。

一路从战乱中走来,他很明白,他要死了,这帮人更会让他不放心。

所以要把他们弄的让他放心。

但刘邦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不像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可以来个“杯酒释兵权”,哈顿大酒就把事办了。

刘邦采取的是收他们手里的兵权,压缩他们的权力,取消他们的王位。

但很不幸,这样一来搞的他们人人自危,逼的他们走上了反抗之路,然后除了刘邦的死忠长沙王一系大部分被杀,甚至他的女婿张敖都被罢了王位。

刘邦临死前,外部的危险势力除了匈奴他没办法外,其他的势力基本被他消灭干净。剩下的都是他们的“人民内部矛盾”了。

刘邦集团内部中,功臣集团又是一大块,某种意义上说吕氏的外戚集团也属于功臣集团范围。刘邦给他们的设计都体现在“白马之盟”里,换句话就是你们老实的别闹事,只要汉帝国存在,你们就幸福的生活吧。

然后他立下了规矩就是:非刘氏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功劳者不得封侯。不遵守的天下人人可诛之。

但他死后,形势又是一变。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3)

首先继位的惠帝抓不住权力,因为他有个强势的母亲。

换句话说,汉帝国这个庞大的集团公司是刘邦和老婆吕雉共同奋斗出来的。集团成立,吕家出的力也不少,而且消除异姓王吕雉比刘邦更英明决断。

刘邦一死,接班人是他和吕雉的儿子,吕雉虽然没直接走上前台,但大家都知道现在谁说了算。

而且功臣们大都还健在,年轻柔弱的惠帝实在也无力驾驭他们,设想如果没有吕后来平衡,汉初政局不一定能平静。

吕雉遵循刘邦萧何他们制定的方针,实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而且她还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这些都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做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肯定评价。

所以从刘邦称帝做了七年皇帝,这七年中吕雉配合他除掉了异姓势力后。吕雉这位从乡间妇女成长起来的女政治家实际当家十六年,汉帝国的前二十一年实际上是刘邦 吕雉。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功过,应当看他(她)对社会和民生的贡献。

从惠帝与丞相曹参的那段“萧规曹随”的对话里也能看出,刘邦虽然没了,但有吕后,按既定方针办就行了。不要想什么幺蛾子。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4)

郁闷的惠帝死后,吕后才开始公开走上前台临朝称制(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自西汉时期吕后开端。清末慈禧的垂帘听政虽然也是掌握政权,但吕后更具合法性)。

但是要说吕氏谋反我认为是功臣集团给吕氏家族扣的大帽子。吕氏代刘和武则天代唐一样其实是个不靠谱的推论。

历史选择了她们,她们没能很好处理和驾驭手上的权力。有些时候,局势不容你干不干,而是迫使你不得不干。比如英布造反一样,不干不行,你处在那个位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武则天还好点,吕后家族基本被族灭。

实际上,权力像老虎,一旦骑上它,威风是威风了,但不好下来。这也很能解释为什么历史上权力大的人物善终者不多。

所以说,聪明的大人物都是把多个人拉上虎背,来压制住老虎。

吕后当政时期,虽然消灭刘氏宗亲--刘如意、刘友、刘恢等人。但三人之死都各有原因:刘如意之被杀源于当年的夺嫡之争,刘友和刘恢之死则是因为其与出自吕家的妻子关系不睦。

刘肥是刘邦儿子中最年长者,有时摆摆资格,吕后只是吓唬了他一下,让他收敛。前少帝出事则是因为他童言无忌说出“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才使得吕后深感担忧才下狠手废黜暗杀。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5)

我们也应该看到,吕雉没找代王刘恒麻烦,甚至抚养了淮南王刘长,对在酒宴上公开杀吕家人的刘章也没下狠手。

她所打击的都是政治上的反对派。

她虽然封了吕姓五王,但同时,刘氏子弟被封王的则有八位。

吕后的一些行为,其实源于她对驾驭朝政的信心不足和对功臣集团的不放心,她最终想维护的还是刘邦和她的江山不落入刘邦--吕雉系,或者刘吕之外的人手里。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惠帝刘盈病逝。当时张良之子张辟强年仅十五岁,担任侍中。在发丧期间观察到吕雉只是干哭,不见落泪。便偷偷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只见她干哭而不悲伤,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善于阴谋诡计的陈平奇怪的反问:“是什么原因?”

张辟强说:“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班老臣。您现在应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在朝廷执掌大权,这样吕后才会心安,你们才能有幸免于祸患。”

陈平一听恍然大悟,就按照张辟强说的去办。吕雉果然哭起来显得哀痛,这下是真哭起来。

观颜察色的行为(察颜观色的重要性)(6)

于是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吕后,吕后也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吕氏外戚的权势也从此开始膨胀。

张辟强的话直白的道出了汉初政治集团们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而这种惊心动魄的处境竟然被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窥破并想出了应对之法,真不愧是张良之后。

张辟强也叫张辟疆,是张良的第二个儿子,他在历史上就露了这一次面。其实不仅我认为,很多读者也认为这些话极有可能是当时不愿掺合事的张良借儿子之口传达给陈平的。

回望历史,其实吕后也是被迫骑上了权力之虎。刘邦临死前作为一个老到的政治家,已经看到了身后的政治形势,他不强势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也并非太子身后站着那四个老头,而是对以后形势的深深忧虑。

他的直系子嗣太幼小,让吕后当监护人显然要比让功臣们来当更安全的多。而吕氏如果握住权力不放,功臣集团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这就是为什么“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的安排。

非是刘邦不信任吕雉,而是他不相信吕雉驾驭最高权力的能力。

就像他神预测侄子刘濞以后会造反一样,吕氏的下场也果如他所料。

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