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记忆口诀(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记忆口诀(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卡夫卡变形记)一百多年前,小说家卡夫卡用非常经典的小说《变形记》给我们提供了另类的视角,得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存在的意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认为“本我”为本能而活,“超我”为道义而活,那我们究竟如何才能不负这一场生命旅程。本来只是一个笑话,可嘻嘻笑过以后,我们也不难理解,其实人认清自己很难。所以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我”之生命。人在一定情境下会采取各种主动和被动的行为,而弗洛伊德认为决定这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就是人格。为此,他将人格划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而与“我”最密切相关的是:“我”究竟为谁而活?
一对夫妻走进了美术馆看画展。妻子因为忘记戴眼镜,每幅画都需要凑近欣赏。
不久后,她驻足在一副画框前看了好久,才挺起身对旁边的丈夫抱怨道:
这是谁的作品?这画里的女人也太丑了吧!
丈夫回应说:亲爱的,这不是画,这是一面镜子。
本来只是一个笑话,可嘻嘻笑过以后,我们也不难理解,其实人认清自己很难。所以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我”之生命。
人在一定情境下会采取各种主动和被动的行为,而弗洛伊德认为决定这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就是人格。为此,他将人格划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而与“我”最密切相关的是:“我”究竟为谁而活?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认为“本我”为本能而活,“超我”为道义而活,那我们究竟如何才能不负这一场生命旅程。
一百多年前,小说家卡夫卡用非常经典的小说《变形记》给我们提供了另类的视角,得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存在的意义。
本我是“快乐的我”,凭着完全本能和欲望驱动使“我”行动,比如人们饿了要吃、困了要睡。
它作为原始的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本能,不受条件和道德约束,只求快乐与生存。本我是一个人所有行动的原动力。
《变形记》讲述了家庭支柱格里高尔睡醒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后发生的故事。
自从变成了虫子,格里高尔的“本我”真正复苏。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一天最困难痛苦的时候就是“起床”,格里高尔也不例外。作为常年在外漂泊的旅行推销员,他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早起作息。变成虫子后,他“不喜、不想、不愿”早起的本能欲望终于占据上风。
他道:“起床这么早,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
于是工作以来,他第一次“赖床迟到”发生了。要知道变成了虫子,他再也不能轻易地翻身就走。
在身体知觉上,他的感受变得更为敏锐。他能够倒悬在天花板上,乐而忘形地呼吸,享受着身体的自由。
在过去,作为人的格里高尔“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出门每次都烦恼倒换火车,低劣的饮食,没有可以深交的朋友”,可是现在,他终于能够去照顾身体的感受。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似乎变成了停歇不下来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甚至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得担心自己被轻易地换掉。原本我们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最后却成为目标的奴隶,连生存都变得困难。
就像现代人调侃的一样:我们前半生拼命挣钱,只不过为后半生看病花钱。
忽略掉“本能”的格里高尔,终于以虫子的形式找回“本我”。他不用再卖命地奔波,可以停下来看看窗外的风景。
02“超我”为他人而活超我是“道德的我”,凭着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使“我”行动。
它是我们的理想自我,产生于我们幼时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顺从,用来抑制和克服过剩的“本我”的冲动,以符合他人对我们的完美期待。
对格里高尔来说,对于压榨了他一辈子的公司,他不敢怒、不敢言,为什么?
因为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他早就辞职不干了”!即使变成了虫子,不能早起去上班的他,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日后怎么办,而是怕老板会责怪父母“他们怎么会养出如此懒惰的儿子”。
变成虫子以后,面对门被打开,格里高尔是恐惧的。他害怕的是自己不能再帮助家人了,害怕自己这个样子给家人带来不便。
因为在格里高尔父亲破产以后,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竭尽全力,让家人免于灾难。他以不同寻常的热情投入工作,只是想拥有唯一的理想时刻,就是把银币放在家人面前。
可是为家人耗尽心血的格里高尔,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他的爸爸,为了赶走虫子一样的“他”,把脚抬得高高得,想踩死他。
在一番追逐后,又向他扔去一个又一个的苹果,最后终有一个扔到了格里高尔的背上,使他背部凹陷了下去,只能挣扎着爬动。这个举动也直接导致了格里高尔最后的死亡。
他的妈妈,没过多久就放弃了他好转的希望,搬走了他房间里所有喜欢的家具,然后把家里的杂物,甚至废弃的垃圾桶扔进了他的房间。
他的妹妹,一开始还为他端来食物,可很快也失去了耐心。早上,他妹妹匆匆忙忙用脚把食物拨进房间,晚上用扫帚把东西扫走,根本不管格里高尔是否有吃过食物。
而作为哥哥的格里高尔,还一心记挂着要把妹妹送入她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他甚至期待着自己好转后,再帮助妹妹完成梦想。
最后,格里高尔死了多天后才被发现,而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大松了一口气,却没有丝毫悲伤。
格里高尔静悄悄地“走”了,连亲人的片刻温存都没能带走。
从格里高尔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挣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勤奋、安静、可靠,他这一生,都在为他人着想,为家人而活。
03 “自我”为自己而活“自我”它试图一边满足“快乐的我”,一边又符合“道德的我”的期盼。它使人不断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又使自己所寻找的事物不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自我”活得很难,它要不断去协调“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但“自我”活得很值,它能真正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格里高尔的前半生,煞费苦心地工作,渴望被信任,渴望获得认可,却忽视了自我的心灵。或许冥冥之中,是“本我”潜意识的反抗使他变成了虫子。
成为虫子以后,他终于学会不顾忌别人的眼光,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争取。
当妹妹为租房客拉起小提琴时,格里高尔怀念这久违的音乐,更是怀念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他不再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他,也不再惧怕家人异样的目光。他缓慢地爬到了餐厅,享受片刻的自由。
当家人想搬走他最喜欢的画,他不再唯唯诺诺,而是勇敢地爬到画的上方,试图挽留自己的心头所好。
格里高尔越来越清晰地感到,自己正在摒弃原来一度引以为傲的“知趣”和“善解人意”,不再处处为他人着想。通过变形,他不用再去干那些讨厌的差事,也不用再背负整个家庭的重担前行。
“变形”使格里高尔获得了“自我”的自由,又不担负“超我”的愧疚,他在死亡来临前,虽然身体已经变了形,但总算是为自己活了一回。
04 结语卡夫卡为我们讲述了这个荒诞且悲伤的故事。
格里高尔付出了全部真心,收获的却是拜金家人的不屑一顾。格里高尔的命运令人心伤,更让人唏嘘的是他忙忙碌碌一辈子,却一直活在为他人奋斗的梦想中,结果梦醒了,是是非非转头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让家里人生活得更好,是我们奋斗不息的主要动力。这固然没有错,可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唯一动力。
更本质来说,“超我”在指引我们成为他人理想的自己,“本我”却在苦苦挣扎想要挣脱束缚。在两个我的矛盾中,“自我”才是最好的调节器,使人能够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也只有活出“自我”,才能指引我们的命运通向光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