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好朋友会慢慢疏远(为何感觉昔日好友与我渐行渐远呢)
为什么以前好朋友会慢慢疏远(为何感觉昔日好友与我渐行渐远呢)首先,人可以维系的朋友数量是有限的。很多年前,我的一个老大哥告诉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朋友都是一波一波的?”当时我的感受不深,现在年纪大了,对这一点感同身受。但是如果不聚在一块说说,又觉得“自己是不是忘恩负义?”难免会有一些困扰。今天,咱们首先聊聊“是不是会跟朋友渐行渐远?”以及“这样可怕吗?” 一般情况下,家里的事忙完了,初三、初四、初五,我们就开始约发小,一起吃个饭,一起说说那些车轱辘话,也就是说过无数遍的那些老话。 只是每一遍,都重新拾回一些温暖。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跟这些旧时的朋友渐行渐远。比如说,大家的处境不一样了,大家的所思所想不一样了,大家所面对的困难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好像话有时候说不到一块去。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米未MeWe的精品课《马东的职场B计划》
编辑丨田潇湘
大家有没有节日综合症?我自己设身处地想想我的节日综合症,我觉得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亲,既有亲人也有亲友,尤其是那些跟你一起共同成长、有过共同经历的人。
比如说,我有一群发小,说实话,平常大家各忙各的,未必能想起来。但是逢年过节,你要是再不聚一聚,好像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或者不那么够意思。
一年只联系一次的叫“泛泛之交”一般情况下,家里的事忙完了,初三、初四、初五,我们就开始约发小,一起吃个饭,一起说说那些车轱辘话,也就是说过无数遍的那些老话。
只是每一遍,都重新拾回一些温暖。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跟这些旧时的朋友渐行渐远。
比如说,大家的处境不一样了,大家的所思所想不一样了,大家所面对的困难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好像话有时候说不到一块去。
但是如果不聚在一块说说,又觉得“自己是不是忘恩负义?”难免会有一些困扰。今天,咱们首先聊聊“是不是会跟朋友渐行渐远?”以及“这样可怕吗?”
首先,人可以维系的朋友数量是有限的。很多年前,我的一个老大哥告诉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朋友都是一波一波的?”当时我的感受不深,现在年纪大了,对这一点感同身受。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做“邓巴数字”的理论,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研究当中发现说“人类的大脑皮层的容量有限,它提供的认知能力,允许我们只能和大约148个人,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一旦超出这个人数,我们就没有办法正常交往了,或者说,工作生活的效率会明显变低。”
咱们大过年的,把一年就联系一次的这种朋友,定义为“泛泛之交”,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是维持着私人关系的一个底线。
有的人心里过不了这个坎,觉得说“这些朋友都是我当年最好的朋友,我怎么能把他放在我社交圈的底限呢?”我要跟你说的就是,这再正常不过,不光他在你的底限,你也在他的底限。
每一个人的今天,都是过去积累的结果,你们在一起有很浓的感情,他会给你带来安全感,和你内心的一种愉悦;但是,他并不能够持久。
朋友聚会只吃饭,不送礼!我有一个同事,他是外地人,然后现在定居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但是逢年过节就回家。
回老家以后,他有一些特别好的发小,你可以想象,比如什么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啊,什么住一个院的啊,就是这种交情的,以前叫做形影不离、穿一条裤子的交情。
现在大家各自成家立业,整个生活境况也不完全相同。他常怀着一颗要帮帮别人的心,因为自己现在条件不错,回家以后就给人家一个红包,给人家这红包给得比较大,比如说2000、3000。
这对于他那个发小来说,也许是一个挺重的红包了,但是他遇到的情况是什么呢?他送了一个2000的红包,结果转天,别人会拿一个3000的红包来,送给他的孩子。
结果这一来一往,让我这个同事心里特别别扭,他说“其实我的心情是想帮帮他,我给他2000,没想到,反倒给他增加了1000块钱的负担,因为人家给回了3000。”
他心里不舒服,其实我在猜想,他那个发小心里也不舒服。不管今天我们各自的社会际遇怎么样,不管我们今天所处的收入阶层,或者消费阶层是什么样,每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底线。
你是好心,你送给我一个大红包, 但是此时此刻,我心里就是“不能让这个红包成为我的负担,我的收入没你高,但是,这个面我一定得要。”
所以,这一来一往,是不是双方都累?从这件事看来,大家一定要记住“跟发小,只吃饭,不送礼,不必给孩子红包,不要增添彼此的负担。”
关于主播:
马东:米未传媒创始人 前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电视人,电视节目主持人,1968年12月25日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马东的职场B计划》由米果文化与马东共同研发,团队调研超过一万人的职场困惑及问题;研究了包括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与专业职业规划师、研究职场领域的相关学者进行深度访问。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