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跟谁学的兵法:兵仙韩信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兵仙韩信跟谁学的兵法:兵仙韩信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平民出身的韩信,虽然有才华,但其放纵的性格却不受人待见、赏识,因此得不到推荐而无法做官。再加上他又不擅长做生意,只能靠着别人的接济,他才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的很是凄苦。甚至连他母亲的丧事,他都没钱办理。而造成这一切的,跟三个人息息相关,正是这三个人决定了韩信的一生。他虽出身贫寒,性格却放纵而不拘礼节;势微时,甘愿受胯下之辱,但这并不是他胆怯,而是他看清了当前局面的一种睿智。后辅佐沛公刘邦夺关中、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围歼西楚霸王项羽,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他一生中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争锋。韩信在西汉,位居两个榜首,一是功臣榜首,有人评价韩信的功劳:“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二是被杀功臣榜首,韩信是西汉首个被杀害的功臣,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一、兵仙韩信介绍韩信,汉初三杰之一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是中国军事思想中“谋战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兵仙”、“战神”。韩信一生战必胜,攻必取,堪称千古一将。
剧照-韩信
韩信少时孤苦,却勤奋读书,熟谙兵法,胸怀大志。
他虽出身贫寒,性格却放纵而不拘礼节;势微时,甘愿受胯下之辱,但这并不是他胆怯,而是他看清了当前局面的一种睿智。
后辅佐沛公刘邦夺关中、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围歼西楚霸王项羽,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他一生中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争锋。
韩信在西汉,位居两个榜首,一是功臣榜首,有人评价韩信的功劳:“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二是被杀功臣榜首,韩信是西汉首个被杀害的功臣,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而造成这一切的,跟三个人息息相关,正是这三个人决定了韩信的一生。
二、妇人漂母:一饭之恩活韩信平民出身的韩信,虽然有才华,但其放纵的性格却不受人待见、赏识,因此得不到推荐而无法做官。再加上他又不擅长做生意,只能靠着别人的接济,他才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的很是凄苦。甚至连他母亲的丧事,他都没钱办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韩信连饭都吃不上,更何谈施展他的抱负?
韩信于是想了个办法,在河边以钓鱼为生,用鱼来换取吃的,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但,往往事与愿违,不知道是河中的鱼儿少,还是韩信的垂钓技术不行,他经常钓不到鱼,没有鱼,他就得经常饿肚子。
总之,他是朝不保夕,有上顿没下顿......
然,天不绝他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在韩信经常垂钓的河边,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个漂洗的老大娘见他可怜,没饭吃,于是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让他不至于挨饿。
吃饱谈不上,但至少不用饿肚子,多少能吃点。
漂母饭信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能吃饱饭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而老大娘肯把饭分一半给别人,这不仅要下很大的毅力,而且很有可能要忍受吃不饱的煎熬。
漂母舍己救韩信的做法,不得不让人钦佩。
此后几十天,漂母每天都给韩信准备了吃的,就这样一直接济着韩信。
一饭之恩活韩信。
漂母帮助韩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让他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不至于饿死。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活命之恩。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韩信甚至感激漂母,郑重承诺日后若有发达之日,必定会重重地报答她。
救命之恩,他绝不敢忘。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面对韩信的承诺,老大娘很是生气地对他说:“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吃饱饭,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剧照-漂母接济韩信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老大娘施恩不图回报,其高尚的品质令人称颂。
同时,老大娘此番话,也直接刺中了韩信的心口,他韩信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他要干出一番事业,不能辜负老大娘对他的活命之恩。
后韩信投靠项梁,慢慢开始崭露头角......
《史记·淮阴侯列传》: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韩信实现了他的诺言,以千金酬谢漂母当年的救命之恩。
如果当年韩信没有遇到漂母,他还不知道能不能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也许他已经饿死了,更不用谈后续的建功立业了。妇人漂母是韩信一生中的救星,没有她,就没有日后的楚王韩信。
三、知己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韩信
自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韩信先后投奔项梁,项羽,均不得重用,“郎中”是他做得最高的一个官。
郎中:掌管门户、车骑等事的官员。
胸怀大志的他,怎甘心做一个郎中?有才不得重用,有志不得施展,这是他心里最不甘的。
所以,在项羽入主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韩信便转投汉王刘邦帐下。韩信是信心满满,本以为汉王会重用他,不曾想却让他做了一个接待来客的小官,根本没被重用。
韩信再一次失望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丞相萧何结识了韩信。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萧何经常和韩信交谈,发现韩信胆识过人,很有谋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于是萧何多次将韩信推荐给汉王刘邦,说韩信有大才,让汉王重用他,但都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这是韩信最大的悲哀。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韩信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他的伯乐“萧何”,那为何还不得重用?只因,他缺少了一个机遇。
在刘邦率军去往南郑(汉王治所)的途中,有很多军官都逃跑了,不想去这个蛮荒边陲之地。
韩信因多次不得重用,心灰意冷,一气之下,也跟着逃离了刘邦军营。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萧何听说此事后,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趁着月色,连夜策马去追赶韩信,来不及跟刘邦打招呼。他不能让韩信这个大才离开,从而转投到他人帐下。
萧何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有个不知根底的人向刘邦打报告说丞相萧何私自离开了,逃跑了。刘邦大怒,没了萧何,他就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萧何追上韩信后,经过一番劝解,稳住了韩信,让韩信跟他回去,面见汉王。
两天后,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很高兴,但还是责问了萧何为何逃跑,萧何便将事件经过告诉了刘邦。
刘邦更不解,逃跑的军官有十几个,为何你萧何单单去追韩信?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但像韩信这样举世无双的人才,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汉王如果只想呆在关中,当然用不上他韩信;但如果要想一争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只有他才能帮你平定天下。”
刘邦绝不甘心做关中王,他要的一直都是这整个天下。
于是,他决定让韩信做大将军,当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萧何说:“大王素来傲慢无礼,如今拜封大将,就如同使唤小孩子般,这就难怪韩信要离开了。大王如果诚心实意拜他做大将,就该挑选个良辰吉日,并且沐浴斋戒,搭设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这样才行!”
这就是刘邦登坛拜将。
萧何很了解韩信这样拥有绝世才华的人,其必有傲骨,不能简简单单应付了事,必须要礼待之,重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