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首次发现石室墓群(甘肃宁县石家墓群)
甘肃宁县首次发现石室墓群(甘肃宁县石家墓群)考古专家表示石家墓群墓地文化面貌比较复杂,主要以周文化为主体,还包含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专家推测从族属上应该是非姬姓的周人。从历史背景来看,石家墓群所在位置是泾河上游,而在西周时期这里曾是周王室行政管辖范围。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此地成为周人、秦人和戎狄争夺的对象,因此对应在石家墓地文化内涵上,除主体特征为周文化外,另包含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诸因素。因此,宁县石家东周墓地的新发现,无疑为探讨东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众所周知,宁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境,东与子午岭,南与泾河与陕西省相接。宁县夏商时期属于雍州,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秦始皇时期,派蒙恬修建秦直道,而秦直道途径子午岭附近。西汉时期,宁县属于义渠县范围;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派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魏晋时期,宁县属于雍州安定郡,到了隋唐时期,宁县数次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宋元时期,宁县仍为军事州,辖区五县,位于边关的前哨。明朝时,宁县仍置州领县,直到康熙时期,设置甘肃省,当时宁州隶属甘肃省,直到民国时期改宁州为宁县。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甘肃宁县石家墓群,出土各类墓葬370多座,揭开神秘国家的面纱。
石家墓群位于甘肃宁县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早胜塬上,现隶属于宁县早胜镇西头村。由于该墓群先前被多次盗掘,为了保护墓群免遭进一步盗掘破坏,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在获得批准后,在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家墓群南部东西两侧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土东周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1座,窑址1座。根据考古队员的勘测,石家墓群都是竖穴土坑墓,墓群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经过三年多的发掘和勘测,墓群的年代基本确定在春秋时期,其中M6和M54等几个墓葬都有椁室的部分,这意味着椁室和棺木在内的大量器物在深埋了两千多年后,即将重见天日。M6号墓是一座大型墓,其深约14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考古专家表示这在石家墓群发掘最深的。
为何这座墓葬会埋得如此深?难道其中埋藏着特殊的秘密,它的主人又会是谁?根据墓室的面积推算,将近20平方米的墓葬属于大型墓,大型墓的陪葬品比较丰富。在十几米深的墓坑内,考古队员对一些灰状物进行取样,灰状物考古名叫“板灰”。两千多年前它本是一根结实的木料,横竖叠压支撑着一个长方形的椁室,但今天它们已经化为灰烬,长方形的椁室也因此坍塌了一个平面。在墓室的东北侧,考古专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有红的有白的,看起来像是经纬结构的素锦,考古学名“荒帏”,即棺罩。如果确认是荒帏的话意义就大了,历经上千年的时间连木制品都已腐朽成灰,而这种薄薄的丝织物竟能如此大面积地保存下来实属罕见。考古队员表示出土墓葬仅1座墓主为仰身直肢葬,其他都是屈肢葬。
考古队员表示,清理出1座车马坑,形制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坑内殉2车,马共有14匹,未与车搭配作驾乘状,另外在车马坑内还发现一条殉狗。窑址清理出1座,其结构由火膛、窑门、操作间三部分组成,填土夹杂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及少量动物骨骼。据考古专家介绍,墓群中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车马器、丧葬器等为主。考古队在车马坑中的车舆内部,发现成对的铜翣,它们上下叠压,这是迄今为止在除墓葬外车马坑首次发现。个别墓葬墓主人近身陪葬有玉串饰品,此外墓葬内首次发现原始瓷器。石家墓群是庆阳地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勘探已完成面积接近20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70多座,车马坑19座,另外还有窑址、灰坑和壕沟等遗址的发现。
考古专家表示石家墓群墓地文化面貌比较复杂,主要以周文化为主体,还包含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专家推测从族属上应该是非姬姓的周人。从历史背景来看,石家墓群所在位置是泾河上游,而在西周时期这里曾是周王室行政管辖范围。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此地成为周人、秦人和戎狄争夺的对象,因此对应在石家墓地文化内涵上,除主体特征为周文化外,另包含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诸因素。因此,宁县石家东周墓地的新发现,无疑为探讨东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