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斗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55年2月8日,会议中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从这个时候起,评定军衔工作就被提上日程。1955年1月,中央军委公开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为接下来的授衔提供依据。

1955年的新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朝鲜战场上形势大好,建设事业也蒸蒸日上。

在此背景下,酝酿已久的开国授衔正式实施。戎马半生、南征北战的英雄没有被遗忘,以国之名,致敬伟大的将军们!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

图|授衔仪式

四位领袖不参与授衔

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近两个月的会议,确定新中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彭德怀给毛主席递交报告,报告中说明:

“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从这个时候起,评定军衔工作就被提上日程。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公开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为接下来的授衔提供依据。

1955年2月8日,会议中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

“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斗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元帅军衔。”

毫无疑问,人民领袖毛主席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大元帅人选,这也是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徐向前、贺龙等人一致达成的共识。

当彭德怀、罗荣桓将这个意见告诉毛主席,毛主席连连摆手:“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要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并不主要负责军队工作,既然他不愿意做这个大元帅,彭德怀等人也便没有再多说下去。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2)

图|毛主席

毛主席的威望与指挥是令无数人心悦诚服的,让他来做大元帅,也成为很多民主人士的想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许多民主人士踊跃发言,认为毛主席是解放军的缔造者、创建者,在人民心中声誉极高,应该授予大元帅。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主持这次会议,他清楚毛主席不愿做大元帅的态度,也理解民主人士们的用心。他劝说道:“我们还是不做结论了。”

“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也没有办法了吧。”一位民主人士说道,他带着决心,一定要将深受敬仰的毛主席推上大元帅之位。

刘少奇笑着说道:“人大确实可以做出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人大作了决定,还得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可以确定的是,毛主席来做大元帅是众望所归,在这场会议上,顾虑到毛主席的想法,大家最终没有讨论出决定来。

不久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人出席。毛主席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你们搞评衔是一件很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看,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我还要到群众中去呢。”

毛主席态度坚决,众人就不再提大元帅的事情。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衔。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3)

图|毛主席

会上,毛主席还问刘少奇:“你也在部队做过事,也应该被评为元帅。”

“不要评,还是不要评了,我现在已经不在军队工作了。”刘少奇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毛主席又问周恩来:“你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不要评了,不要评了。”周恩来连连摆手。

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都已经不在部队工作,他们纷纷表示不再参与评衔。事实上,就算将元帅军衔授予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袖,也是符合基本规定的。

接下来,授衔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元帅名单显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1955年9月,按照评定,罗荣桓等人将起草的元帅名单递交周恩来、刘少奇审查。

“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也就是说,初定名单中有11位元帅。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4)

图|左起: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

自从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不参与授衔后,评衔工作也就有了一个默认的条件:参与授衔者,应当在部队工作。

提交名单中的11位同志,陈毅、邓小平除了是中央军委委员之外,他们主要负责的还是政府的工作,陈毅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是中共中央秘书长,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不主要负责军队工作了。

按照授衔的原则,是既可以给他们授予军衔,也可以不授予军衔。

邓小平在革命战争中多次参与作战,确实战功卓著,但他现在的工作也不必要非挂上“元帅”的头衔,而且,邓小平本人表示参与授衔,如此,邓小平便退出了元帅军衔之列,11人的名单剩下10人。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

图|周恩来、邓小平

陈毅授衔引发争议

而在10位元帅人选中,陈毅的军衔就引发了不少争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主要是与周恩来一起负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确实不在部队工作,很多人认为他不符合评衔的条件。

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大元帅”变为“九大元帅”,还有一种是考虑授予粟裕元帅军衔。

之前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商议评定军衔的事情,毛主席曾肯定地表示:“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

革命时期,粟裕参加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可谓百战百胜。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6)

图|粟裕与陈毅

粟裕在部队中的威望极高,他在部队中的统帅地位,战士们都是心服口服的。抗美援朝时,毛主席原本就是选定粟裕挂帅出征的,可惜当时粟裕身体不适,这才没能出征。

当评定军衔工作开始时,很多人都觉得粟裕当然称得上元帅之衔,民主人士黄炎培也肯定地说:“粟裕应该当元帅。”

但粟裕淡泊如水,对于这些他毫不在意,他对身边人表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对于元帅之衔,粟裕最终选择请辞。

当毛主席在会议上点名粟裕时,周恩来只好告诉他:“粟裕已经请求辞帅。”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毛主席表示大加赞赏。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7)

图|毛主席与粟裕

要知道,这并非粟裕第一次辞帅。早在1945年,粟裕就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粟裕再次辞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粟裕的淡泊名利由来已久,他的品质实在令人钦佩!周恩来表示粟裕三次让贤,实在是个难得的人才,就算不做元帅,也理当做大将。毛主席很支持周恩来的想法,补充说道:“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

就这样,粟裕并未进入元帅之列,最后成为大将之首,但他始终是大家心里的“无冕之王”!而是否给陈毅授予元帅军衔再次成为众人讨论的一大焦点,周恩来则始终力争要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8)

事实上,陈毅确实担当得起元帅之衔!

在数余年的战斗生涯中,陈毅曾指挥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大规模战役,并取得战役的胜利,他向组织、向人一次次交上漂亮的答卷。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陈毅作战生涯中一次特殊又困难的战役。打进上海前,中央做出指示:“既要打下上海,又不能打碎上海。”

这样特殊的一战是少有的,在国民党颓势尽显的情况下,“打下”并不难,但要做到“不打碎”并不容易,毕竟,战争中首先受苦的万万千千的人民百姓,陈毅重任在肩。

1949年5月10日,在江苏丹阳县城的一间大仓库里,陈毅对上千名军政干部组成的上海接管纵队做出作战指示:

“攻击市区,绝对不准开炮,绝对不准爆破。进城以后,坚决执行不入民宅。要记住,我们野战军,到了城里不准再‘野’,纪律一定要严。”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9)

图|陈毅

要知道,以前战士们打仗,时常住在老百姓家中,睡门板,住稻草,还帮百姓挑水和打扫院子,总归是进过百姓家中的,当陈毅宣布“不入民宅”的决定时,很多人提出意见。

陈毅依旧坚决:“不行,不入民宅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

陈毅的决策传到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即刻发出电报,连说四个“很好”对陈毅表示赞扬:“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1949年5月12日,一切军事准备、思想准备都做好之后,上海战役总指挥陈毅向将士们宣布:“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了。”

当天,三野第九、第十兵团开始向上海的外围守敌发起进攻。

5月23日,解放军战士向市区发起总攻,陈毅特别做出指示,切记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5月27日上海解放。

陈毅率领广大的解放军战士们解放上海,而且整个城市完好无损,水、电基础设施依旧畅通,百姓们的生活没有因为“战役”而乱了阵脚,他真正做到了“不打碎上海”。

天亮后的第一个清晨,上海市市民民打开自家的门,看着这些“不入民宅”的解放军战士们,他们就躺在地上席地而睡,这样震撼的场面打动了万万千千百姓的心。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0)

图|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

上海解放后,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曾问陈毅:“在你的一生中,什么时刻最使你激动?”

“最激动的时刻,那就是进入上海。”陈毅如此回答。

上海解放后,陈毅带着好友站在上海大厦的顶层,俯瞰这座宏大的城市,看着绚烂的霓虹灯,平安生活的百姓们,他感慨着说道:

“你们看,那里的工厂在冒烟,商店在做买卖,这个景象哪里还像是打过一场大仗。党中央、毛主席要我们保护上海、不要打烂上海的指示,是多么英明伟大啊!”

战事已过,陈毅走出百战沙场,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了领导者,他接任上海市市长,将精力投入于建设城市工作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陈毅曾创下的战场传奇会被遗忘。他是驰骋疆场的斗士,也是爱兵爱将的将领。可以说,陈毅既做了“打江山”的事,又在做“守江山”的事。如此良才当帅,真可谓当之无愧!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1)

图|陈毅

周恩来为陈毅力争元帅军衔

1955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召开会议,周恩来在北戴河,无暇参加会议,他一直惦记着陈毅的事情。

周恩来特意给杨尚昆打电话,阐明自己的意见,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出军服。”

为了说服众人,周恩来致电杨尚昆时,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原来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既促使军队走向正规化,也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重要一步,我们的授衔主要借鉴的就是苏联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元帅的先例也最具有说服力。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2)

图|布尔加宁

周恩来口中的布尔加宁元帅全名是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下文称“布尔加宁”),1895年5月,布尔加宁在下诺夫哥罗德出生。22岁时,布尔加宁加入苏联共产党。

布尔加宁曾在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还管理过莫斯科的电力供应事务,后又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苏联国家银行行长等。

二战期间,布尔加宁主要活跃于苏联政府以及军界,他先后担任西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苏联国防委员会成员等。

但实际上,布尔加宁从未担任前线指挥官,也就说他从未在前线战场上,指挥过一场大规模战役。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布尔加宁被授予苏联元帅。第二年起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布尔加宁接替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他不在部队工作,却丝毫不影响他的元帅之衔。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3)

图|周恩来与陈毅

周恩来列举布尔加宁的例子,是陈毅能否被授衔的最佳例证。而且,比起布尔加宁,陈毅的军事才能尤为卓越,他只是现在不在部队中工作,但曾经率军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他优异的军事才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说布尔加宁可以被授予元帅,陈毅又有何不可!

陈毅的贡献、周恩来的建议,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与会人员对周恩来的建议做出审议,决定:

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日,毛主席正式发布授衔命令。

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55年陈毅授衔引争议)(14)

图|十大元帅

9月27日,授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

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人身穿海蓝色礼服隆重出席,毛主席亲自为大家授勋。

授衔典礼结束后,毛主席与元帅们来到休息室稍作休息,毛主席打量着他们身上的海蓝色礼服,幽默说道:“啊,元帅升账了,好神奇。”休息室里瞬间笑声阵阵。

同一天,周恩来主持国务院授衔典礼,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2人。

英雄不会被辜负,更不会被国家和人民遗忘!我们以国之名,致敬每一个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