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喜怒哀乐里的高质量秘密)
《番茄》(番茄喜怒哀乐里的高质量秘密)比如,比赛期间,徐丹没法经常亲自“阅读作物”,安装在温室的传感器会告诉他,番茄的生长环境是否舒适。更直接的反馈来自“番茄快长”团队设计的一套“人机融合智能”算法,会根据传感器的“阅读”情况做出“如何让番茄们过得更开心”的决策。对此,徐丹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但只要他做出决策,番茄都会尽可能按照他的设想成长。 与传统的种植大比武不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远程的方式展开。入围决赛的四支队伍通过软件远程调控温室。影响比赛结果的是各队采取的种植策略,而这种策略是人工与算法共同决策的结果。 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 这是继“科技草莓”之后,拼多多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的又一次尝试。在4月25日举行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线上峰会上,“番茄快长”队摘得冠军。 徐丹说,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比赛,他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农业。
“你知道番茄会说话吗?”在北京密云的种植基地,极星农业负责人徐丹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温室气候计算机,查看云南大赛基地前一夜的温室温度、设备运转情况。
然后,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番茄待在一起。这个过程叫“作物阅读”。“它会告诉我它需要什么?我会想办法满足它。如果我做得好,它会想尽办法表达它的高兴,比如,叶子又大又亮、果子又多又甜。”
我国是全球番茄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的番茄生产目前还面临着环境调控技术粗放、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瓶颈问题。
去年10月,徐丹带领的“番茄快长”队,闯入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通过远程种植的方式,在位于云南昆明大赛基地的高原温室中种植番茄,比拼产量、质量、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商业化可行性。
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
这是继“科技草莓”之后,拼多多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的又一次尝试。在4月25日举行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线上峰会上,“番茄快长”队摘得冠军。
徐丹说,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比赛,他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农业。
与传统的种植大比武不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远程的方式展开。入围决赛的四支队伍通过软件远程调控温室。影响比赛结果的是各队采取的种植策略,而这种策略是人工与算法共同决策的结果。
比如,比赛期间,徐丹没法经常亲自“阅读作物”,安装在温室的传感器会告诉他,番茄的生长环境是否舒适。更直接的反馈来自“番茄快长”团队设计的一套“人机融合智能”算法,会根据传感器的“阅读”情况做出“如何让番茄们过得更开心”的决策。对此,徐丹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但只要他做出决策,番茄都会尽可能按照他的设想成长。
围绕水肥调控、补光策略、病害防治等影响番茄健康成长的关键方面,每个团队都会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开发不同的算法,践行各自的策略。而番茄则会做出不同的“表态”。
徐丹第一次到大赛基地现场是去年11月,作物即将入冬。他果断调整了疏花疏果的策略,让现场工人减少留果,让植株尽可能“保存体力”。
每周,赛事组委会会根据各个团队的要求,完成植株身高测量,花朵、果实数量统计等工作,形成一份“体检报告”。
通过这些报告,徐丹发现,云南种植的番茄,叶片更小。比起北京密云基地长达40厘米的叶片,昆明大赛基地植株叶片的平均长度只有30厘米。对此,算法提示,应适当多留一些叶片。于是,在农事操作的环节,“番茄快长”队就将每株番茄保留的叶片数量从过去的11-12片调整为16-17片。
“番茄不会说谎。如果它过得舒服,那就一定好吃。”徐丹说。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种植者,今年是徐丹在温室里种番茄的第九年。每天早晨7点40分,他准时从北京市区的家中出发,开车100多公里,抵达城郊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种植基地。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年轻人能够选择农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助力青年科学家为中国智慧农业探索前路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
广阔农村,大有作为,但在当下,新科技职业种植者依然有些孤独。“我希望能通过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改变认知,加入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老一辈农人开创的事业,将由我们继续。”徐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