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深度解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深度解析(少年维特之烦恼)1771年5月4日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让我们重温经典从巨匠的文字中感受生命少年维特之烦恼(节选)
1749年的今天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
今晚
让我们重温经典
从巨匠的文字中感受生命
少年维特之烦恼(节选)
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71年5月4日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离开了!我的好朋友,人心究竟是怎么回事!要离开我如此深爱,曾经须臾难离的人,居然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偏偏挑中我卷进莫须有的纠葛,难道不正为了惊吓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这不是我的错。当我愉快地欣赏她妹妹的特殊魅力时,她那颗可怜的心却升起了对我的激情,我能怎样呢?然而——我真的完全无辜么?难道我没有滋养过她的感情?难道我不曾沾沾自喜于她极真诚的天性袒露,又往往和大家一起对她毫不可笑的行为进行取笑么?难道我不曾——唉,人啊,人就只会自怨自艾!我决心,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一定改进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总为命运赋予的一点点灾殃反复咀嚼;我要品味当前,过去的就得让它消逝。我的好人,你说得对,倘若人们不那么热衷于运用想象力追忆往日的不幸,而是淡然处世,他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的。上帝才知道人为什么这样!
歌德的画作
请一定转告我母亲,我会尽力办妥她的事情,并尽早把情况告诉她。我已见过我姑妈,发现她压根儿不是家里所形容的恶妇人。她是个急性子,心肠挺好。我向她述说了母亲对部分遗产扣着不分的气恼;她就讲了这样做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唯有在这些条件下她才肯拿出全部遗产,而且比我们要求分给的更多些——总之,我现在不想多写。请转告我母亲,一切很顺利。亲爱的朋友,这件小事又让我发现,误解和惰性在世界上铸就的错误也许远远多于奸诈和黑心。至少后两者确实罕见。
另外,我在这儿感觉良好。在这天堂般的环境里,孤独是医治我心灵的一剂良药。这个青春季节用它的温暖把我那颗常常震颤的心满满充实了。树上、篱笆上鲜花似锦,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芬芳的香海中逍遥飘荡,尽情吮吸一切养料。
小城本身毫不可爱,周围自然景色却美得惊人。已故的M伯爵就受到吸引而在一座山丘上筑起了他的花园。众多小山丘纵横交错多彩多姿,形成了一道道绝美的小峡谷。花园十分简朴,人们踏进园门立即感到建筑设计并非出自行家,而出自一颗敏感的心,他要独自品味自然。在那业已颓圮的小亭子里,我为逝世者洒下了同情泪,那里曾是他留恋之地,如今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不久我就是花园的主人。这几天工夫园丁已表示信赖我,他不会受亏待的。
△歌德的画作
5月10日
一种奇妙的快乐渗透了我整个灵魂,使它像我正倾心爱慕的春日清晨般甜蜜惬意。我现在是独自一人,庆幸自己得以生活在似乎专为我这种灵魂创造的环境里。我的好人,我幸福极了,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目前无法作画,一笔都不成,而就在这一瞬间,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一个比较伟大的画家。当可爱的山谷周围升腾起雾霭,高高的太阳憩息在浓密幽暗树林的顶端,唯有一缕缕光芒偷偷射入这片林中圣地,我躺卧在潺潺泉水边的茂盛草丛里,贴着地面细细观察小草千姿百态的风情;当我感觉到草茎间有个小虫飞蛾的无法测度的小世界正贴着自己的心,我就感到了万能上帝的存在,他按自己的设想创造了我们;我就感到了博爱天父的气息,他承诺我们遨游在永恒的快乐之中。亲爱的朋友,当我的眼睛蒙眬,周围的世界和天空就像爱人的形象已融入我的灵魂——我就常常渴望:唉,倘若能够再现,倘若能够写下活泼在你内心的这般丰富、这般温暖的东西,该有多好,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万能上帝的镜子!我的朋友,但是我失败了,我完全折服在大自然壮丽景象的威力之下。
节选自重庆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张佩芬译
朗读者:北辰
歌德·人物
父母给予他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教他骑术和击剑;而温柔体贴的母亲则竭力培养歌德对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经常给歌德讲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闻名。
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时常激发起他创作的热情。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
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副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
两部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歌德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765年,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求学期间,他听了作家盖勒特的诗艺讲座,学习到盖勒特的写作风格;他还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使歌德的精神视野得到极大拓展。
1774年2月初到3月的4个星期之内,歌德一气呵成,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了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 、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也使歌德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
在谈到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体验时,歌德说:“我像鹊鹏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10倍的长篇小说。”
《浮士德》则几乎耗费了歌德的毕生精力,这部他晚年才完成的伟大诗剧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歌德进行了加工改造,他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内容,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的悲剧,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
这部诗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而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形成了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这部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古典名著。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逝世。他的临终遗言只有一句话:“给我更多的灯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大师依然保持着乐观精神。
今日话题
你是否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浮士德》?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工作之余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