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一、认识“禁果效应”听了她的描述,我脑子中闪过一个词:禁果效应。当当身手还特别灵活,吃饭时他上不去椅子,没关系,人家会搬来一个小板凳,踩着小板凳上大椅子。当妈制止过几次,小家伙还玩上瘾了,爬上去爬下来,乐此不疲,把父母吓得够呛。当妈苦恼的是,最近小家伙越来越不听话了,刚开始他调皮捣蛋时,不让他干什么,他还听话,就不做了。现在大一点了,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越要干,简直是个叛逆小孩了。当妈和当爸吼过他很多次,小家伙就是不为所动。当妈快愁死了,不知道拿小魔王怎么办。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1)

前几天,送大宝去美术培训班,等待她下课的时间里,我和旁边一位家长闲聊了几句。没想到这一聊,竟引出了她的一个大烦恼。

这位妈妈,我且称她为当当妈吧。

当当妈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孩,从小就很乖巧,带起来顺心顺手。二胎是个男孩,就是当当,现在不满三岁,当妈说他是家里的“混世小魔王”。

当当从一岁多会走路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家里的东西,他都要摸摸、动动、尝尝,甚至在地上扔一下。这还了得,吓得当妈赶紧把家里易碎的东西收了起来,就怕惨遭小家伙毒手。

当当身手还特别灵活,吃饭时他上不去椅子,没关系,人家会搬来一个小板凳,踩着小板凳上大椅子。当妈制止过几次,小家伙还玩上瘾了,爬上去爬下来,乐此不疲,把父母吓得够呛。

当妈苦恼的是,最近小家伙越来越不听话了,刚开始他调皮捣蛋时,不让他干什么,他还听话,就不做了。现在大一点了,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越要干,简直是个叛逆小孩了。

当妈和当爸吼过他很多次,小家伙就是不为所动。当妈快愁死了,不知道拿小魔王怎么办。

听了她的描述,我脑子中闪过一个词:禁果效应。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2)

一、认识“禁果效应”

关于禁果效应,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听我这么一说,当妈点了点头,说是呀,我们平时就总纠正当当的行为,让他不要动这个,不要摸那个,总是制止他。他爸爸着急了还会朝他小屁股招呼两下,但作用也不大。

当妈说她感觉自己快没招儿了,到底怎么才能把当当教好呢?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的大宝,在她两岁多时,也曾这样叛逆过。买了小贴画,我不让她贴在墙上,她偏要趁我不注意往墙上贴;让她在纸上画画,她偏要在沙发上、床单上乱画……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个时候,我们也是焦头烂额,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

现在想来,我们说了太多“不要这样”,我们的声音越大,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不听话,也越达不到我们的目的。

其实,这就是禁果效应不断扩大的结果。

不过,禁果效应并非一无是处,巧用禁果效应,有时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常用的就是“激将法”了。

比如,有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将一下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二宝非缠着我讲一本英文小故事,那时我正要去洗头,于是对二宝说,这本书妈妈好久都没讲过了,估计好多单词妈妈都忘了,就算是你姐姐记忆力强,兴许也记不全了呢。

我这么一说,大宝立刻说,我会讲。然后,她就给妹妹讲起故事来了。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3)

二、为什么会出现“禁果效应”呢?

关于禁果效应的产生,源于两种心理,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

1、孩子是好奇宝宝

对小孩子来说,世界是奇妙的,生活中的一切都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体验。

有的孩子比较安静,虽然好奇但也只是看看,而胆大的孩子则无知无畏,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这就导致孩子和父母会发生“爱的冲突”。

2、孩子对自由的追求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小孩子也如此,他们追求自由的天性,对一切阻止他的东西,他都想去反抗、去争取。而且父母越是制止,他们越想去争取。

3、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

此外,大概在孩子2岁左右,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的意识。于是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做事情想按自己的心意来。于是这个阶段的他们,开始频频对父母的话不以为意,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4)

三、怎样消除“禁果效应”的影响呢?

当我们弄清楚了禁果效应的特点后,就会明白,要想消除禁果效的影响,主要的就是不要去强化孩子的行为,不让它扩大。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换一种做法说“不”

当孩子又想拿笔在墙上画画时,家长请别说“不要在墙上画画,那不是画画的地方。”

请试着换一种说法:“我看到你想画画了,来,妈妈给你几张纸,你可以在纸上随意画,而且可以拿去给别的小朋友看。”

看到孩子想在墙上画画,家长先不要激动,先不要在脑海中认定孩子是要搞坡坏。而是要保持情绪平和,告诉他妈妈知道他想干什么了。然后再给孩子正确的指导,拿出纸让他画。

当妈妈没有过分关注孩子想在墙上画画这件事时,孩子的注意力也就不再执着于此,当他不能从这件事上得到刺激,自然也就放弃了。

2、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坏习惯的对立面是好习惯,所以,改掉一个坏习惯,就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开始。

当孩子的正面行为被激发以后,我们就要强化他这方面的行为,并且淡化之前他的负面行为。

孩子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当大人强化他的正面行为之后,他就会朝着这方面的方向发展。

当然,强化好行为和弱化负面行为要同时抓,再加上我们适时地给孩子鼓励,两方权衡之下,孩子自然减少了和家长的冲突,不再总跟家长对着干。

3、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儿童,是否对孩子限制太多

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儿童有丰富而活跃的心理活动,成人却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

的确如此,很多父母并不学习,只是凭感觉来养育孩子,或者看到别人怎么做就照做。对弱小的孩子,父母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孩子必须得按照他们的标准来,一旦偏离,就是错的,就要马上纠正。

他们给孩子列了很多条条框框,让孩子遵守,结果规矩越多,孩子越不愿意遵守,禁果效应在家庭中愈演愈烈。

孩子越长大越叛逆,被气到吐血(孩子越长大越叛逆)(5)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孩子们从呱呱落地的小婴儿,慢慢长成一个会跑会跳的幼儿。他带给父母欢乐,也带来烦恼。

当他由那个乖乖小天使变成叛逆小恶魔,请不要太焦虑,他只是长大了,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急切地想自己去感知这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建立联系。

当我们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放弃以往的教育方式,别总跟孩子说“不”,再加以引导,孩子就会跟我们合作。

这样,也就弱化了禁果效应。如此,我们就会收获一个不断进步的孩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