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除了让马匹吃饱(通常是士兵一天口粮的10倍),炮兵们还要给马匹擦洗身体,要弄到马匹浑身发热才算合格。在马匹把大炮弄到预定阵地后,炮兵们要在第一时间把它们隐蔽好,因为拉炮的马匹是敌人炮兵和步兵狙击手的最佳打击目标。这些马匹每天要吃掉12磅干草和14磅谷物(燕麦、玉米和大麦),如果你让它们吃青草,那就准备好全天放牧吧。因为一匹挽马一天要吃掉80磅的青草,几乎要把全天都用在吃草上。这些马可不能连轴转,它们在满负荷劳动一天后需要休整,因此当时的法军认为要把一门火炮弄到战场上至少需要20匹马,此外还要有40匹马拉着满载着炮弹的马车。荷兰人在17世纪初的计算还要多一些,因为他们最大的火炮“卡托文”重量已经达到了5吨半。荷兰人认为要把一门大炮弄到战场上需要30匹挽马,这些马匹每年会折算2到3成。在18世纪普鲁士、法国等国还发明了骑炮兵,即骑乘炮兵(指炮手骑乘在马上行进的炮兵部队)。它要求炮兵在行军时也骑

在大炮发明以后的数百年里,谁想野外炮击打得爽(想歪的面壁去),第一件事就是把马匹伺候好。因为就算是到了二战时期,主要交战国除了美国财大气粗可以完全用汽车牵引火炮外,英、苏、日、德等国的炮兵要打炮也要看马子,不,马儿答不答应。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1)

在15世纪下半叶,打炮最大的问题就是动力。1472年米兰公爵砸锅卖铁积攒了十八尊大炮,为了让它们在野外发射炮弹,他需要用五百二十二对牛与二百二十七辆马车去拉动它们。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2)

这和乌尔班大炮比起来还是小意思,仅仅为了移动它,奥斯曼帝国就要出动60头健壮的公牛把它拉到滚木上移动。法国人是炮击的行家,他们第一个把拉炮的动力统一为马匹。这是因为相对于牛,马匹更加能承受恶劣的战场环境;和骡子相比,它们受惊时也更温和。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3)

到了16世纪,法国人已经把大小不一的火炮“动力”标准化了。法国人制造的200公斤重、炮弹0.5公斤的福科诺火炮需要2匹马拉动,1.7吨重、炮弹6公斤的大库列夫里纳需要17匹马,2吨重、炮弹13公斤的普什卡则需要21匹马拉动。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4)

这些马可不能连轴转,它们在满负荷劳动一天后需要休整,因此当时的法军认为要把一门火炮弄到战场上至少需要20匹马,此外还要有40匹马拉着满载着炮弹的马车。荷兰人在17世纪初的计算还要多一些,因为他们最大的火炮“卡托文”重量已经达到了5吨半。荷兰人认为要把一门大炮弄到战场上需要30匹挽马,这些马匹每年会折算2到3成。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5)

在18世纪普鲁士、法国等国还发明了骑炮兵,即骑乘炮兵(指炮手骑乘在马上行进的炮兵部队)。它要求炮兵在行军时也骑着马匹前进,这样可以更方便地支持步兵。这虽然让炮兵们行军节省了力气,他们照顾的马匹数量增加了。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6)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火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炮兵“动力”依旧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按照联邦军的军事条例,一个完整六门炮的十二磅野战炮兵连(实际上大部分都是4门炮)应当包括152名炮兵、154匹马(这个数字也很难达到,一般是4门炮对应100匹马)、12辆弹药车、20辆2轮拖车、1辆运输车和1辆铁匠车,马匹和火炮的比例和200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7)

这些马匹每天要吃掉12磅干草和14磅谷物(燕麦、玉米和大麦),如果你让它们吃青草,那就准备好全天放牧吧。因为一匹挽马一天要吃掉80磅的青草,几乎要把全天都用在吃草上。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8)

除了让马匹吃饱(通常是士兵一天口粮的10倍),炮兵们还要给马匹擦洗身体,要弄到马匹浑身发热才算合格。在马匹把大炮弄到预定阵地后,炮兵们要在第一时间把它们隐蔽好,因为拉炮的马匹是敌人炮兵和步兵狙击手的最佳打击目标。

打后勤补给线正面进攻(要想野外炮击打得好)(9)

要是没马咋办?伟大的蒋委员长不愧是物流界的奇才,他的办法是“代畜输卒”,干脆用大头兵代替牲口。在炮兵的历史上,马匹是真正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是炮击史的主角之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