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寻找三十年前的老家(寻找身边建国们)

寻找三十年前的老家(寻找身边建国们)“到现在还有人喊我8号。”崔建国笑着回忆 在她十多岁的时候 浙江省体工大队到她的学校挑选篮球运动员 并被选中 从此就和篮球结下不解之缘。此后 她与篮球结缘 书写了她的精彩人生:浙江远东女篮领队、前浙江女篮领队 还创建了浙江网球队。现在的她担任浙江听障女篮队教练 在2010年的全国锦标赛上 这群组队只有一年的女篮姑娘队员们 在崔建国的带领下一举夺得冠军 并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连续夺得金牌 如今她带着队伍正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继续征战……崔建国:浙江听障女篮队教练见证新中国体育发展回望人生这几十年 崔建国感悟最深的是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叫“建国”的女性不多 崔建国是其一。1952年 崔建国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新中国成立初期 她的父母像当时很多父母的想法一样 取名“建国”是希望她作为军人后代 成人后要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寻找三十年前的老家(寻找身边建国们)(1)

崔建国 石建国 邵建国 陈建国

在我们身边 不少人的名字都是“建国” 也许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 也许意为“建设祖国”。据统计 从1949年至今 仅浙江一省就有42000多人名为“建国”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建国”是一个极为“时髦”的名字 在最高峰的1970年 一年就有近2000个“建国”出生。

建国——这个名字 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家国情怀 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崔建国:浙江听障女篮队教练见证新中国体育发展

回望人生这几十年 崔建国感悟最深的是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叫“建国”的女性不多 崔建国是其一。1952年 崔建国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新中国成立初期 她的父母像当时很多父母的想法一样 取名“建国”是希望她作为军人后代 成人后要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

此后 她与篮球结缘 书写了她的精彩人生:浙江远东女篮领队、前浙江女篮领队 还创建了浙江网球队。现在的她担任浙江听障女篮队教练 在2010年的全国锦标赛上 这群组队只有一年的女篮姑娘队员们 在崔建国的带领下一举夺得冠军 并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连续夺得金牌 如今她带着队伍正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继续征战……

“到现在还有人喊我8号。”崔建国笑着回忆 在她十多岁的时候 浙江省体工大队到她的学校挑选篮球运动员 并被选中 从此就和篮球结下不解之缘。

1970年至1979年 崔建国在浙江女篮效力 当时她的队号是8号 打前锋位置 以快准稳取胜。入队后她先后参加了1972年五项球类运动会、1979年全运会等赛事 虽然最好的名次是第5名 但大家刻苦的训练换来了浙江女篮持续保持全国甲级队水平的成果。这个过程中 崔建国出色的球技也深受大家认可。

不过那时候艰苦的训练环境 也让崔建国印象深刻。她说:“那时 运动鞋一点都不耐磨 我们三天两头要去青年路找一位老先生修鞋。每个队员进队领了两套队服和两双回力鞋 这些是一整年的行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 也给体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浙江省开始建立多项目体育队伍 就在这个时候 崔建国接到一个任务 组建浙江网球队 其中多名队员被选为国家队队员 曾在亚洲锦标赛取得团体冠军。

虽然和篮球分开过 但在2004年左右 她又回归浙江省女篮 而且这一次是以教练的身份回归 带着新一代篮球女将们迎战各类赛事。即使到了现在 崔建国上街还能被不少关注体育的“粉丝”一眼认出 这些“粉丝”中有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炒货店老板 一张口就问:“你是那个8号吗?”

2008年 崔建国退休了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 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在等着她。2011年 浙江要举办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作为主场作战 2009年末 崔建国受命开始带训浙江听障女篮队。

“当时的她们完全是白纸一张 有的孩子甚至连传球运球都不会。”崔建国记得 第一次在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见到这群弟子时 心中有些茫然和失落。然而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交流 由于大部分队员都患有重度耳聋 崔建国的话语对她们来说是一片静默……

在组队后的第一堂训练课上 崔建国用笔在白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们是平等的。因为对她来说 沟通的前提是信任 而信任的前提是平等。面对眼前这一个个成长在乡村 生活在寂静世界里的十六七岁聋人孩子 只有让她们相信在这里可以平等的生活相处 她们才会遵守教导 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我还记得 就在我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 孩子们眼神和之前不一样了。”

彼此的心敞开了 就要解决沟通的问题。为了让队员了解篮球的技术要领 崔建国在用纸笔交流之外 几乎每一个动作都要亲身示范 对抗、防守、配合 用她的话讲 只有让队员亲自感受到肌肉的力量与紧张感 才能明白篮球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 她独创出一套“崔氏手语”。

提到这个 崔建国忍不住笑了:“赛场上怎么简单怎么来 日常的手语太繁杂了 在训练时 我说这个手势是‘阵地’ 它就是‘阵地’。因此这套自编自修的手语只有自己人看得懂 别人都捉摸不透 这也算是一种战术吧。”

在她的带领下 队伍成绩斐然: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残运会上连续夺得金牌 不少队员还被选为中国听障女篮队员 代表国家在2017年参加第27届听障奥运会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

崔建国说 少女时代篮球是爱好、是梦想、是追求 时间和汗水换来的是荣耀。现在 篮球是传承 要把女篮团结拼搏、为荣耀而战的精神 手把手地传下去。

作为听障女篮教练 这一路走来 崔建国感觉自己见证了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我的身高是175厘米 当时这身高好像很高了 现在身高2米左右的选手很多 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大家体格越来越好了。”

“现在的中国是体育强国。残疾人体育运动也越来越被重视。去年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队伍还新增了很多项目 例如残疾人单板滑雪队 目的是为2022年北京残奥会做准备。”

崔建国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体育事业 回望人生这几十年 感悟最深的是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是强身健体、全民健身。现在健身房 各种体育设施也是很先进的。”

目前 崔建国正带领她的球队 征战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 “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们 发挥女篮精神 为国争光。”崔建国说。

石建国:90后“抹灰哥”的工地书法梦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地抹灰工 并不奢望有一天会成为书法家 但我觉得能一辈子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 是一件很厉害的事”

一场暴雨过后 在杭州城北郊区一处建筑工地上 结束一天工作的石建国和工友们朝着附近宿舍走去 沿着一条仅一人宽的泥泞小巷 跨过几处污水排放沟渠 石建国穿过几排移动板房后走进自己的铁皮小屋 推门进去竟有一阵微微的墨香迎面而来。

1991年出生的石建国是叫“建国”的人中 为数不多的90后 他说自己也认识几个同名的朋友 但最年轻的也有四五十岁。“我生在河南濮阳的农村 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没有什么文化 给孩子取名也比较简单 我叫建国可能就是爹妈希望我能建设祖国 能给社会做点贡献吧!”

在云南做过汽车修理工、在新疆做过架桥工人、在上海船厂做过电焊工 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 但石建国心里一直揣着一个“书法梦”。初中时学校发了一本《书法艺术》课外书 里面大多是一些书画家的作品 “别人的字写得这么好看 如果我也可以就好了。”石建国如获至宝 常常拿起书翻看 还专门买了毛笔和墨汁开始练习。

后来在忙碌奔波的工作中 他与“书法”渐行渐远 但始终无法放下 想着有朝一日安定下来一定要好好练习书法。2013年他跟着两个哥哥在温州安顿 在建筑工地上做抹灰工 一干就是五年 工棚外搭个简易桌子 铺上废报纸 拿起毛笔就开始勤学苦练 工地上的工作经常从早晨五六点开始 持续到傍晚五六点 有时一天工作下来很累了 但拿起笔 石建国一下就有了精神 写上一两个小时也依然还有兴致。

工友们喜欢打牌、打游戏消磨时间 石建国对这些都没兴趣 只喜欢练字 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实现“书法梦”。几年练习下来他的字也“有模有样”了 2017年5月石建国鼓起勇气在一短视频平台注册并取名“温州抹灰哥小石” 在练书法时让工友录个小视频 或者来一场“直播” 视频中的他常常穿着沾满灰泥的工服 踩着一双工地雨靴 有时手上和头发上还沾满粉尘 就这么“灰头土脸”地开始直播了。

“最初只是想督促练习 没想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粉丝们的鼓励给我很大动力去坚持自己的梦想。”2018年夏天 杭州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在网上看到石建国的视频 很佩服他坚强的毅力 专程派人去温州工地找他 邀请他到杭州工作。

想到妻子带着女儿在富阳打工 自己在杭州工作也能离家人更近一些 石建国同意了。过年时他为公司的员工写了几百副对联和“福” 同事们回家行囊里又多了一份特别的“年货” 公司给他一千多元作为奖励 石建国一分未收全部捐给了一家福利院。

石建国说打工挣钱不容易 他平时练字时纸张基本上都是反复使用 能省就省 练字的笔墨纸也都是在淘宝上买便宜的。他偶尔也买些书籍临摹 “我现在水平还很一般 只能算是书法爱好者 行书写得比较多 但是楷书还找不到方向 近期我的目标是提高楷书的水平。”

对于书法梦 石建国并没有因在网上走红而沾沾自喜 反而更加谦虚低调 扎实学习。

在石建国狭小的工地集体宿舍里 除了过道 最大的一块空间则是他的书桌 几十支大小粗细不同的毛笔和四壶墨汁整齐排列 旁边还有几块木板做成的镇尺和几本书法书 由于工地建设即将结束 同宿舍的室友都“转战”到其他工地了 这里俨然成了他的一方小天地 每一张高低床床板上都摆满了他的书法作品。

每当一个工程完工要辗转下一地时 他便把这些陪伴在身边的“宝贝”小心翼翼地打包收好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地抹灰工 并不奢望有一天会成为书法家 但我觉得能一辈子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 是一件很厉害的事!”

邵建国:做好“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得益于国家的兴盛 让我们港口发展迅速 也让引航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和需要 我也真正找到了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外籍船舶进港时 引航员是第一个登轮的中国人 也是第一个与船员进行面面交流的中国人 我们不仅要保障船舶安全进出港 更要展现好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在引航员岗位上工作了将近20年 邵建国谈起这份工作的职责时依然充满自豪。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籍船长对中国的引航员存在不同程度偏见 尤其是对引航员的专业素养持怀疑态度 而随着中国海洋实力的迅速发展 航海技术提升 引航员的专业素养越来越高 外国籍船长和船员对中国引航员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改观。“得益于国家的兴盛 让我们港口发展迅速 也让引航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和需要 我也真正找到了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邵建国说。

当年他实习时 船到日本的东京港 进港时第一次见识到引航这个职业 被引航员的职业成就感深深感染 “从此 成为一位引航员成了我的梦想 觉得这是一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工作。”

18年前 舟山港在急需引航人才时 他毅然放弃了在上海一远洋运输公司的高薪岗位 选择到舟山引航站做一名普通的引航员 成了该站建站以来的第十位引航员。

自此以后 邵建国从头开始一点点学习 包括舟山港域特点、航道、水深、水流、航标设置等 收集潮汐、气象、航道、水流、码头资料和航道变迁、小型船舶活动规律 驾驶散货船、油化船、集装箱船、特种船、LNG船等各类船舶的技术 不断吸取前辈们的宝贵经验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实践 最终成了一位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引航员。

引航员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船舶的进出港航行和靠离泊位 这是船舶驾驶过程中两个难度最大的环节 也隐藏着高风险 大型船舶总价值动辄上亿 轻微磕碰的损失就要以千万计 如果是大型油轮 一旦发生碰撞造成原油泄漏 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引航过程中经常会有紧急情况发生 邵建国说 曾经遇过一艘从中东开来的载满30万吨原油的船舶 航行至舟山港虾峙门深水航槽时 突然舵机故障 短时间内无法控制方向 面临着搁浅与碰撞的危险 凭着多年引航实践经验 邵建国快速沉着应对 最终引领船舶至安全水域 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除了引航时船舶的安全 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问题。每次引航时 引航员都需要登上好几层楼高的软梯上船 遇上大风暴 在颠簸起伏的软梯上 每一步都潜藏着危险 稍不注意登船时机 很有可能会被夹在小艇和轮船的中间或掉落海里。

如今引航员不仅要求专业技术过硬 还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 邵建国说 “欧美的船长比较傲慢 菲律宾、印度的船长则比较细琐 我们要因人而异 不能让驾驶台工作环境变得死板、压抑 要懂得如何面对船员 调动驾驶台所有人的情绪 就像外交官一样。”

引航员是国家发展大潮里形形色色岗位中的一种 也是中国海洋实力不断增强的一面镜子。邵建国说 舟山引航站自1983年建站后到2000年前 平均一年为外轮引航的艘次仅500艘左右 而现在全年服务艘次达到一万余艘 引航员也增加到67名。“我刚来的时候引航员仅仅在舟山本岛附近的几个码头工作 现在从南到北跨度达100多海里的范围 很多的岛屿都建有大型泊位 我们引航员的足迹遍布了整个舟山群岛。”

近年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国家自贸试验区等多项重大政策在舟山落地 更加快了港口的发展 港口服务的专业化、高效化对引航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做好‘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给每一艘外轮带去最好的引航服务!”邵建国说。

陈建国:传承恩师精神把音乐带到更多地方

“人人有材 亦无全才 因材施教 人人成才。”陈建国说 “这是周老师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享有学习音乐的权利。”陈建国深以为然 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说到最能代表浙江的歌曲 《采茶舞曲》能算其一。1958年 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在温州泰顺东溪土楼创作了《采茶舞曲》 从此在这片土地上 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同样与《采茶舞曲》结下不解之缘的 还有周大风的学生陈建国 如今他是周大风纪念馆的馆长、浙江大风艺校校长。为了将恩师周大风的音乐理念继续传承下去 他举办专业和普及的音乐会600多场 九成以上都是公益性质;带音乐老师进山区和农村 自费购买乐器 圆孩子的音乐梦;还在《采茶舞曲》创作地东溪乡成立了大风艺校东溪分校……他身体力行 把音乐带到了更多需要的地方。

1983年 时任浙江省音协主席的周大风 在杭州办了一个浙江社会艺术学校(后改名为浙江大风艺校)。出于对音乐的热爱 陈建国报考学校 成了第一届学生。回顾两年短暂的学习 陈建国觉得这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学习经历 “大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 他使我一生爱上音乐 更教育我做人做事 他的教育观念更是影响着我。”

陈建国的梦想是当一位音乐家 艺校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和音乐有关 是在半山文化馆担任音乐干部 在那里他几乎学遍了所有的乐器:钢琴、长笛、萨克斯风、二胡、笛子、架子鼓……为了把自己彻底钻进音乐里 他去过琴行打工 在杭州乐器厂学习制作小提琴 在广州钢琴厂学过调律。

1997年 他回到杭州开始创业之路 开了自己第一家琴行 凭着陈建国的努力 琴行生意愈发红火 乐器还远销至江苏和安徽等地。后来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他还开了四家分店和一家乐器厂。

2004年 81岁高龄的周大风希望寻找一位琴行老板资助一个公益合唱团 但是接连谈了几家琴行都未能成功 最后他找到了学生陈建国。时隔20年 陈建国对老师的景仰之情未曾改变 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周大风的要求。随后两人一起做了很多音乐和公益的事 两人也由最初的师生关系成了莫逆之交。

“人人有材 亦无全才 因材施教 人人成才。”陈建国说 “这是周老师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享有学习音乐的权利。”陈建国深以为然 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次去剧院的经历让陈建国心酸——台下位置有九百多 却只稀稀拉拉坐了一百人。“我想培养一群爱音乐的人 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为此 陈建国特意去考了演出经纪人资格证书 出资成立了知音民乐团。随后又和红星剧院、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宁波音乐厅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启音乐之门系列”公益活动与演出 为青少年普及高雅音乐。

陈建国说 他第一次走进浙江盲人学校慰问演出 也是在周大风先生的带领下。“那时候老师已经80多岁了 还亲自上台讲解音乐故事和弹钢琴伴奏 在和盲人小朋友们握手时噙着泪水 一直叮嘱我说 他们虽然看不见光明 但是耳朵很灵 学习音乐很好 希望我多关心他们。”

至今这个感人的场景仍深深触动着他 让陈建国坚持在地处富阳的浙江盲校 持续三年做公益器乐教学 每个礼拜抽出两天时间 陈建国会专程带着琴行老师 风雨无阻去富阳给盲人孩子上课 帮助他们成立了盲人民乐队。令他骄傲的是 这个盲人民乐队还在多个比赛中获奖。

“传承大风精神 让农村、山区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陈建国说。2004年周大风重返《采茶舞曲》的创作地温州泰顺 回杭州后时常跟陈建国提起 泰顺东溪乡有个百年小学非常了不起 在这个大山里面能有这么一个学校 说明当地对教育的重视 希望大风艺校的老师能够去支持发展大山里的音乐教育。

2017年 陈建国和泰顺县东溪乡合作办了周大风《采茶舞曲》纪念馆 又继承周老先生的遗志在东溪小学成立了大风艺校分校 陈建国现在还有个特殊的身份——东溪乡“荣誉村民” 传承恩师周大风的教育理念 在东溪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音乐的熏陶 还自掏腰包给孩子送去十万的音乐器材 定期带老师进山授课 为孩子辅导 圆了不少孩子的音乐梦。

虽然忙碌 但陈建国说 “我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 我也同样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这个团队中来 一起为音乐而忙碌。你说的话 你做的事 有可能一辈子有人记住 我想这就值得了。”(黄筱、张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