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最不该出现的4门武功(金庸笔下少林总排名第三的高手)
金庸笔下最不该出现的4门武功(金庸笔下少林总排名第三的高手)不过,鹿鼎记时代也出现了类似张无忌、张三丰这样的“逆流高手”,即便身处末世时代,但他施展的武功却是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此人正是少林寺的澄观和尚。韦小宝几乎没有武功,但他却能屡次逢凶化吉。除了运气之外,韦小宝还有玄铁匕首、宝甲以及蒙汗药等法宝在手。要知道,天龙时代有一位用剑的高手唤作剑神卓不凡。他邂逅奇遇,花费了数年时间的勤学苦练,终于神功大成,手中的长剑能发出半尺剑芒。卓不凡在灵鹫宫施展神通,惹得旁人啧啧称奇。不过,这位能发出剑芒的高手却被虚竹一招击败。只能说卓不凡生不逢时了,倘若他穿越去了射雕、笑傲时代,凭借他的武功修为,恐怕还真的是一等一的当世高手。到了《鹿鼎记》的时代,中原的武功越发衰弱,以往那些化气为形、隔空伤人的武功早就成了断了香火的绝学。金庸本人也打造了一个武功甚为不济的男主角,他就是依仗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的韦小宝。
由于金庸写的武侠著作大多沿用了真实的历史,因此那些身怀绝世武功的江湖高手,无论如何都逃不出历史的“审判”。
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遵循历史之外,读者们还会发现金庸架构的江湖世界有一个“武学退化论”的设定。
在金庸笔下 ,年代越久远,武学就越是玄幻神奇。好比以北宋为故事背景的天龙时代,涌现了诸多化气为形的神功。而随后的射雕、神雕时代,江湖各门各派的武功就较为中规中矩了,甚至到了倚天时代,就连降龙十八掌也变得残缺不全。
金庸还借着萧峰的几番话,暗示了唐朝时期的武功更为精湛,那时的中土武功极盛,汉人轻易就能击败诸如萧峰这样的契丹高手。随着中原武林的日渐衰微,待汉人的武功越来越不济之时,契丹人反而转过头来欺负汉人。
要知道,天龙时代有一位用剑的高手唤作剑神卓不凡。他邂逅奇遇,花费了数年时间的勤学苦练,终于神功大成,手中的长剑能发出半尺剑芒。
卓不凡在灵鹫宫施展神通,惹得旁人啧啧称奇。不过,这位能发出剑芒的高手却被虚竹一招击败。只能说卓不凡生不逢时了,倘若他穿越去了射雕、笑傲时代,凭借他的武功修为,恐怕还真的是一等一的当世高手。
二、末世江湖的逆流高手到了《鹿鼎记》的时代,中原的武功越发衰弱,以往那些化气为形、隔空伤人的武功早就成了断了香火的绝学。金庸本人也打造了一个武功甚为不济的男主角,他就是依仗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的韦小宝。
韦小宝几乎没有武功,但他却能屡次逢凶化吉。除了运气之外,韦小宝还有玄铁匕首、宝甲以及蒙汗药等法宝在手。
不过,鹿鼎记时代也出现了类似张无忌、张三丰这样的“逆流高手”,即便身处末世时代,但他施展的武功却是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此人正是少林寺的澄观和尚。
澄观和尚有多“逆天”?按照原文的设定来看,由于澄观早早地练成了一指禅,他修炼神功的速度,已经“载入史册”。原文写道,澄观甚是得意,道:“以四十二年而练成一指禅,本派千余年来,老衲名列第三。”
不难看出,澄观和尚自己也知道,以42年的速度练成一指禅,他能在少林派千余年的历史中,位列第三。
可别以为澄观和尚是浪得虚名之辈,他曾露了一手,惊得韦小宝瞠目结舌。原文写道,澄观对韦小宝问道:“师叔的《易筋经》内功,不知已练到了第几层,请你弹一指试试。”韦小宝不知其意,道:“怎样弹法?”澄观屈指弹出,嗤的一声,一股劲气激射出去,地下一张落叶飘了起来。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两条线索。
首先,澄观的武功的确非比寻常,弹出的指力已经有了隔空伤人的妙境。
其次,澄观身处清朝初期,此时的中原历经战乱和波折,诸多武功断了传承,但澄观却将武功练到了化气为形的至高境界,实乃非同小可。
就当读者们以为澄观和尚是当世扫地僧之际,他表现出来的实战能力却让人大跌眼镜。
三、不堪入目的实战能力九难师太号称独臂神尼,前身乃崇祯皇帝的长平公主。她神功大成之后不断寻找机会接近康熙,为的就是将康熙刺死在剑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九难师太瞅准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原文写道,就当九难师太一击即中之时,韦小宝却挡在了康熙身前,只听噗的一声,九难的长剑已经刺中韦小宝的胸口。不料长剑一弯,竟没刺入。韦小宝胸口剧痛,他早拔出匕首在手,回手挥去,九难的长剑顿时被斩为两截。澄观眼见韦小宝陷入凶险万分之际,一声吼道:“不可伤我师叔!”澄观左掌往九难右肩拍落。九难抛去断剑,反掌挡架。澄观只觉胸口热血翻涌,眼前金星乱冒。
照理说,澄观和尚跻身少林寺总排名的第三,他的武功也练到了隔空伤人的境界。只要澄观出手,韦小宝、康熙都能性命无忧,就连九难师太也会被澄观生擒活捉。
可不曾想,九难师太仅有一臂,她紧要关头拍出的一掌却将澄观和尚震得眼冒金星、热血翻涌。澄观和尚如此狼狈,难道是因为九难师太的武功太过于高深莫测了不成?答案是否定的。在鹿鼎记时代,九难师太的武功或许能进前10,但放到金庸全书来看,九难的武功压根不值得一提。
既然如此,九难师太为何能将武功已臻化境的澄观和尚打得晕头转向?笔者认为,澄观和尚的账面武功的确厉害,可此人的实战经验却浅薄得很,金庸也这样写道,这澄观禅师则是学武成了“武呆子”。他生平除了同门拆招之外,从未与外人动过一招半式,可是于武学所知之博,寺中群僧推为当世第一。
可见,澄观和尚的武学配置高端大气,但他临敌经验太浅,以至于在实战中难以发挥作用。金庸笔下的这个澄观禅师和天龙时代的段誉有些相似,二人明明有杀人于无形的神功在手,可依旧束手束脚,无法在对阵中形成绝对碾压之势。
金庸也借着这类人,暗喻了现实社会里的一些天才,他们在某些领域颇有成就,实际却是个生活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