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母亲忙个不停,花了半天时间,整整炒了三簸箕,装了三口袋。忙完这些事,再来看黄豆,木盆里的黄豆已泡的发亮,一颗颗黄澄澄、圆溜溜的了。母亲捞起一颗丢进嘴里嚼了嚼,说,行了,可以上“磨”了。我也学着母亲的样,捡起一颗丢进嘴里嚼起来,软巴巴一股醒味,我连忙吐了出来。“泡”黄豆最简单。母亲找来木盆,将黄豆淘洗干净,再倒入清水,淹住黄豆两指以上就完事了。母亲说,泡黄豆,夏天要的时间短,冬天要的时间长。趁这会有空,我们来炒泡子。母亲升起灶火,往锅里倒入砂子,噼里啪啦炒起来。炒玉米泡、炒苕皮、炒米子。我坐在灶前添火,时不时吃一把新鲜的玉米泡、苕皮子,轻松惬意。我还是小孩心性,有些不高兴,但一想到有豆腐卤吃,也就用心学起来。其实也不叫学,主要还是看。母亲系上围裙,拿来升子和筛子,从瓮坛里往外舀黄豆。瓮坛收口挺腹,圆润通透,静静地站在墙角。瓮坛似已有了灵性,母亲将手伸进坛腹,它就嗡嗡的回应,十分亲切。母亲舀出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1)

又是一年七月十五——母亲病逝的日子。抑止不住,淡淡的哀伤袭上心头。我站在窗前,看山看水看家乡,却再也看不见母亲的身影,听不见母亲的呼唤。一山雨潇潇,滴滴思念情。

忆起慈祥的母亲,母亲总是伴随着家乡的山水从我记忆的深处走来,那黄柏河、笔架山,那荷花埫、天井屋……似一把把钥匙,轻巧就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

记得是一九七四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吃罢晚饭,母亲对我说,三儿,你都快十二岁了,老大不小了 明天是小年,家里要打(磨)豆腐、炒“泡子”(爆米花),你早点起来跟着学。我噘着嘴,有些不情愿。可母亲不吃这一套,对我说,你大哥二哥和姐姐早就学会了,现在轮到你了,不学可不行。我拧不过母亲,只好嗯啊嗯地应承着。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把我从床上喊起来,我睡眼惺忪地听母亲讲磨豆腐的诀窍。母亲说,“打”豆腐不是难事,只需把握好“泡、磨、滤、熬、冲”五个步骤。

我还是小孩心性,有些不高兴,但一想到有豆腐卤吃,也就用心学起来。其实也不叫学,主要还是看。

母亲系上围裙,拿来升子和筛子,从瓮坛里往外舀黄豆。瓮坛收口挺腹,圆润通透,静静地站在墙角。瓮坛似已有了灵性,母亲将手伸进坛腹,它就嗡嗡的回应,十分亲切。母亲舀出两升黄豆,轻轻的将荷叶盖履上,生怕碰破了盖檐。这可是我们家稍许好一点的家当,母亲很珍惜。

母亲放下升子,拍拍手,端起筛子蹲到地上筛起黄豆来。母亲有节奏地晃动身体、摆动双臂,筛子里的黄豆就一梭一梭转起圈来,一些灰尘、土疙瘩被格了出去;一些瘪豆、豆皮被簸了出去。母亲说,只筛还不行,还要摘一遍。母亲坐到椅子上,用手在筛子里抄黄豆,一轮一轮,黄豆就从筛子的一边沙沙地滚到了另一边。那些烂了的、瘪了的、虫蛀了的黄豆,还有土疙瘩、小石子被一一挑了出来。母亲说分拣很重要,能保证豆腐的品质。我也陪着母亲拣黄豆,唉哟,手都冻僵了。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2)

“泡”黄豆最简单。母亲找来木盆,将黄豆淘洗干净,再倒入清水,淹住黄豆两指以上就完事了。母亲说,泡黄豆,夏天要的时间短,冬天要的时间长。趁这会有空,我们来炒泡子。母亲升起灶火,往锅里倒入砂子,噼里啪啦炒起来。炒玉米泡、炒苕皮、炒米子。我坐在灶前添火,时不时吃一把新鲜的玉米泡、苕皮子,轻松惬意。

母亲忙个不停,花了半天时间,整整炒了三簸箕,装了三口袋。忙完这些事,再来看黄豆,木盆里的黄豆已泡的发亮,一颗颗黄澄澄、圆溜溜的了。母亲捞起一颗丢进嘴里嚼了嚼,说,行了,可以上“磨”了。我也学着母亲的样,捡起一颗丢进嘴里嚼起来,软巴巴一股醒味,我连忙吐了出来。

我和母亲将木盆抬到堂屋里,我们家惟一那副石磨旁,将椅子打倒,搁到椅子上。母亲从墙上取下丁字磨拐,插进磨子上的木耳柄,双手推动,石磨就欢欢地转起来。我用长柄勺将豆子一勺一勺,合着水喂进磨子里,雪白的豆浆从磨缝里挤出来,成片成片地挂下去,流进接在下面的甑盖里。不到一小时,豆子磨完了,甑盖也接满了。一层白色的泡沫浮在上面,我想起了先祖发明的造纸术。

“滤”豆浆是力气活,母亲做的最辛苦。母亲一只手抓住装着豆浆的口袋颈,一手搭在口袋上使劲挤,在外力的作用下,豆浆一股股从纱布口袋里往出冒,又顺着木制滤架流进大铁锅。为了把口袋里的豆浆全部挤出来,母亲连身体的重量都压了上去。母亲左右倾着身子,不停地揉压,大冬天的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母亲让我也尝试了一下。我站在小凳上,挤着软溜溜的口袋,一点感觉也找不到,直接败下阵来。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3)

“熬”浆也容易学,只消升火把豆浆煮开,熬出香味就可以了。

最难一步是“冲”浆。母亲灭掉灶火,用葫芦瓢将锅里滚烫的豆浆重新舀进甑盖里,端起搁在灶台上盛着卤水的大瓷碗,舀起半瓢豆浆缓缓冲进碗里。母亲边冲边沿甑盖檐移动脚步,合着卤水的豆浆滴滴哒哒,均匀的地洒在了甑盖里。母亲不敢稍歇,弯下腰,将瓢伸进豆浆里推动起来,豆浆在甑盖里缓缓地转动,泛起乳白的光。母亲接着舀起满满一瓢豆浆,略欠起身,举到头前冲下来,空中就像挂了一道白亮的瀑布。我赶紧缩手蹑足,躲到边上。母亲重复刚才的动作,再次将瓢伸进豆浆里缓缓推动,接着又舀起一瓢豆浆从头前冲下来。就这样一次一次,只到瓢上挂浆为止。

母亲冲浆的时候始终抿着嘴唇,目不斜视,表情严肃,极具仪式感。原来,母亲心里也有些忐忑,怕把豆腐打“舍”了。

接下来就是等待的过程。母亲开始洗锅、刷碗和空豆渣、洗口袋,眼睛时不时瞅一瞅甑盖里豆浆。等一切收拾停当,豆浆也冷却的差不多了。母亲拿来一根筷子,捏住筷头竖着从空中松开手落下去,咚的一声,筷子稳稳站进豆浆里,不偏不斜直直地露出一小截筷头。乳白色的豆浆衬着红色的筷头,相映成趣。母亲笑了,一脸喜气,嘴里一迭声地说,好,今年的豆腐打的好,不老也不嫩。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4)

我也跟着高兴起来,为母亲的成功心喜。可惜呀,那个时候不兴点赞,不然,我要伸个大姆指,给母亲点个大大的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不宽裕,平时从生产队分得的黄豆、豌豆等杂粮,大部分要用来换钱补贴家用,只留下很少一点,过春节的时候才生个豆芽、磨个豆腐,也是为了招待客人时有一碗体面的菜。如果把豆腐打“舍”了,就是大损失。我经历过一次母亲打“舍”了豆腐的情景。那一次是把豆腐打嫩了,丢下去的筷子直接歪进豆浆里看不见了,包厢压实后的豆腐,薄薄的一层不到两指厚。母亲唉声叹气,懊恼了很长时间。

母亲一脸轻松,再次指挥我升起灶火,炖出一锅洒上蒜叶的豆腐卤,清香满屋!我囫囵喝下一大碗,唉哟,大有猪八戒吃人生果的滋味。

小时候就这么一样一样,母亲教我磨豆腐、做米酒、蒸馍,不知不觉就渡过了少年时光。

转眼到了一九八一年,家里发生了大变化。先是大哥成家搬离了老家。接下来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回到了家里,二哥参加了工作,姐姐也出嫁了。家里只父亲、母亲、我和年幼的妹妹。热热闹闹的家庭现在冷清了许多。

机缘巧合,一九八二年春,我参加(原)宜昌县晓峰公社新坪电站的招工考试,有幸以第四名的成绩被录取。可当录取通知书送达家里时,父亲并不欢喜。原来,父亲反对我出去工作。

父亲反对我出去工作是有原因的。彼时,农村已分田到劳,我家分得四亩多地。这四亩多地,一块远在仰起湾,离家五六里。咋叫仰起湾呢?就是田在山顶上,雾里边,要仰起头才望得见;一块在等家坡,到田里去劳作全是上坡路,挑一担粪要小半天;还有一块在臭桐树湾,是八分多的水田。虽说从家里到臭桐树湾路途还算平缓,但却更恼火,因为从秧苗下田到谷子起坡,天天要守水,半夜三更也不得消停。黑灯瞎火,生产队里每年都有人被蛇咬伤。

山里人家,为了收点粮食,那个辛苦哟,难于言说。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5)

我是家里的硬劳力,父亲指靠我支撑门户。我这一出去工作,家里困难还真大。可这是我跳出农门的机会,怎么也不舍得放弃。那些天,父子俩谁都不说话,父亲哼哼着也不看我。

眼看五月一日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心里着急。

母亲是知道我心事的,父子俩的一切都落在她眼里。早饭,母亲特意跟父亲煎了一个荷包蛋,泡了一壶茶。母亲说,他爸,三儿还年青,有这个机会出去工作,我们要支持。这关系到他一辈子的幸福。你把他霸在家里,赶明日媳妇都找不到,他不要埋怨你一辈子啊!父亲哼哼着不作声。母亲又说,三儿参加工作离家也不远,家里有什么事,可以请假回来帮忙吗!母亲趁父亲不注意,冲我递眼色。我连忙表态说,爸,你就同意我出去吧。我参加工作后,家里农忙只要带个信,我就请假回来。你生个病什么的,我也不会不管。母亲接着说,你是顾虑老了没人挑水吃?放心,到时候挑不动了,我用炊壶提。父亲犹豫再三,终于松口答应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是我走出乡关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清晨,近处,田里的麦苗正在拨节,一垄垄、一弯弯凝着清露、泛着绿茵。远处,笔架山雾蔼轻笼着山腰,黄柏河水舒缓地流淌。母亲将我送到天井屋旁那棵高大的冬青树下,与我作别。我背着母亲为我精心准备的铺盖卷走出里许,回头看,母亲还站在冬青树下望着我。母亲穿着蓝卡叽“大面件”站在冬青树下望我的样子就这样定格在我脑海里,今生难忘。

一九八二年那个山青水秀的五月、清凉温馨的五月,母亲担了个大主意,让我有幸跳出了农门。

忆起这些陈年往事,一股股暖意就在心中涌动。母亲的恩情似水,永远在我心里流淌!

又是一年七月十五,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片段,写成这样一篇小文,以示缅怀!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6)

母亲忌日一家人团聚的心情(我截取一些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7)

作者简介: 君悦 , 笔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水利水电工程师 。 喜欢用文字抒写生活、放飞心情、编织梦想。201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有多篇散文、诗歌散见于《今日头条》《丝路新散文》《新三峡》《元辰文苑》《东方文海传媒》《当代美文杂志》《作家平台》《西陵书香》等网站、书刊和自媒体。偶有散文获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