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心智小是什么意思(儿童心智年龄偏小)
小孩子心智小是什么意思(儿童心智年龄偏小)还有对社会线索和情境的不明,比如谱系孩子对外界信息、他人表情没有注意和识别,那么TA所拥有的线索就不足,也很难进行推测。比如,言语理解的困难,还不明白“因果”、“分类”、“比较”等是什么意思,“因为,所以”这个抽象的概念还未建立,必然很难做到推测。有的孩子能在不同场景做出不同决策,比如时间紧就要迅速,时间充裕就可以慢一点,而有的孩子则考虑不到这时要快一点,那时可以慢一点,这也有运用心理理论对事情发展做出判断的能力体现。 心理理论属于思维发展的一部分,一个人若拥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他对事物的发展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有能力根据各类信息做出更好的判断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说孩子的心智年龄不足,存在两种不足,知识系统还未具备,或者不能推测。
心智年龄,顾名思义,是一个人的心智表现出的水平,7岁的孩子,和4、5岁的孩子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差不多,就会出现心智年龄比实际年龄小的这种说法。这些思维,情感和行为属于外在表现,为什么会是这样,会归为心理理论发展不足。
心理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普雷马克和伍德沃夫提出,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凭借一定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图、期望、思考和信念等)进行推测,并以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心理理论的表现和作用除去孩子们情绪对立和寻求关注的影响,在大多数场合,妈妈或周围的人只用给一个眼神,孩子能够明白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
而有的小孩,妈妈或周围的人已经表现得较为烦躁和生气了,却还是停不下来——存在缺乏因果性预测以及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或者是控制功能的不足。
有的孩子能在不同场景做出不同决策,比如时间紧就要迅速,时间充裕就可以慢一点,而有的孩子则考虑不到这时要快一点,那时可以慢一点,这也有运用心理理论对事情发展做出判断的能力体现。
心理理论属于思维发展的一部分,一个人若拥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他对事物的发展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有能力根据各类信息做出更好的判断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说孩子的心智年龄不足,存在两种不足,知识系统还未具备,或者不能推测。
比如,言语理解的困难,还不明白“因果”、“分类”、“比较”等是什么意思,“因为,所以”这个抽象的概念还未建立,必然很难做到推测。
还有对社会线索和情境的不明,比如谱系孩子对外界信息、他人表情没有注意和识别,那么TA所拥有的线索就不足,也很难进行推测。
自我中心化,有信息,但是解读仍以自己出发,我是怎么想的,别人就是怎么想的,我知道的,他们也都知道。儿童从认识到自我意识——可以决定自己往什么地方走,决定自己吃什么拿什么看什么,而不是只能由照养者来提供时,TA的自我意识就开始暴涨了,6岁以前的儿童,自我意识大多数都是自我中心化模式。
当一个人知道了原来别人和自己存在不同的想法,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心理理论的测量1983年,韦默等人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标志。
信念,是人们相信什么是正确的思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信念会因人而异,既可以相信与事实相符的,也可能与事实相违背的。
错误信念任务测试,是看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用于了解小龄段孩子心智水平的测验,分为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两种。
意外地点任务:
向儿童呈现两个洋娃娃,并介绍说:“这是安娜,这是佩奇,佩奇把她的巧克力放在了红色的柜子里,然后出去玩了,在她不在家的时候,安娜把巧克力拿了出来,后来放进了绿色的柜子中。”
请儿童回答,佩奇回来后,会去哪个柜子找她的巧克力呢?
巧克力这时虽然在绿色柜子里,儿童却需要回答错误的地点——红色柜子。
对这类结果的理解,预示着孩子有了去自我中心性,开始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他人想法与自己不同的开端。
意外内容任务:
向儿童展示一个薯片盒,问“你觉得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当儿童回答完后,打开给儿童观看,哦,原来里面装的不是薯片,而是铅笔。
关上盒子,问儿童“这时小明来了,看到薯片盒时,他会觉得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要能够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儿童必须明白其他人所持有的信念和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是不同的,并且与事实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测验时的能力是有限的,通常会给出错误答案,能认识到故事人物持有错误信念的年龄分界线为4岁,有一定先后快慢,而5岁多的孩子,几乎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所提的问题。如果孩子在5、6岁还无法理解错误信念,说明孩子的心智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
儿童能够回答和调整自己最初信念的问题(薯片到铅笔),并且能够回答还不了解真正内容信息的第三者的信念问题(针对他人的错误信念),表明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与儿童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测一测。
观点采择能力测验塞尔曼通过“霍利爬树的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区分,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霍利是一个8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在邻居所有的孩子中她最会爬树,一天,她在爬一棵高树时,从离地面不高的树枝上摔了下来,但没有摔伤,爸爸看到了,很担心,要求霍利以后再也不爬树了,霍利答应了。后来有一天,霍利和她的朋友遇到了肖恩,肖恩的猫夹在了树上下不来,必须立即想办法把猫拿下来,不然猫就会从树上摔下来。只有霍利一个人能够爬上树把猫拿下来,但她记起来曾经答应爸爸再也不爬树了。
问题:
1、霍利如果没有帮肖恩,她会感到怎样?
2、如果霍利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了,他会感到怎样?
3、如果霍利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霍利认为她爸爸会怎样做?
4、你会怎样做?
如何帮助儿童发展心理理论1、 亲子交流时,父母注意使用进行因果联系的谈话,有意识地与儿童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从中看到怎样的联系。
我想强调的是,阿斯家庭和谱系儿童家庭的父母一定要用词精准和客观,因为孩子们的反驳能力很强,一旦建立联系后的刻板度也很高。所以尽可能完整地描述场景信息,可能可以分为好几种情况等等,另外不要夹带太多主观抽象的词语,比如你没有弄好,人家很伤心,都换成具体的行为描述,可视化描述。
2、 模拟游戏、过家家游戏、假装游戏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与现实的区别。而且,与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一起的假装游戏,比起父母与儿童的扮演游戏,更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普通小孩之所以心理理论要发展得更好,也在于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和交流,爱玩假装游戏。谱系孩子这样融入同龄孩子的机会少,而且会耗在情绪里,基本不玩假装游戏,也是心理理论会落后的原因之一。
3、 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或者经常进行社交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会比较高,由于有哥哥姐姐的儿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当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不同时,儿童就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进行思考,进而促进了儿童对心理理论的理解。
4、 大脑皮层因素,在意外地点任务中,儿童需要抑制现实的,更加具有优势的物体当前位置的表征,如“我看见巧克力后来被放进了绿色柜子里”这一表征,并同时启用非当前现实但是曾经正确的表征,如“巧克力原来被放进了红色柜子里”。这一过程需要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共同的执行参与,都属于大脑皮层控制的一部分,而发展大脑皮层意味着需要加强脑回路之间的联接。
营造丰富的环境刺激、感官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发育。
5、 语言能力,儿童要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意图,也需要在社会情形中正确使用和解释他人的语言。也就是需要先理解特定的抽象语句,比如“认为”代表某人对某事的看法,“想”代表某人的看法。
当我们了解了人类存在心理理论发展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我们对有些行为的包容度可以提高,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孩子发展心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