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的理解(论语述而十四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吃肉不香吗)

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的理解(论语述而十四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吃肉不香吗)至:达到,直至。之:代指《韶》这个乐曲。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图:本义指的是在皮、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图画,引伸为谋求、思虑、谋划,又引申为描画出来的作品。为:动词“做”,指演奏。

我总认为,看到不好的东西,可以使人吃肉不香,因为前段时间的“毒教材”“毒文学艺术作品”,使我这个教书匠至今还处于气愤和忧虑之中,可许多专家学者却认为,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闻到《韶》乐的美妙,使他陶醉得很长时间不知道肉味。

哪种认知更接近客观实际呢?我们用一段孔子的言行做简单分析。

  • 原文注释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相传是颂扬大舜仁德的乐曲。

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

图:本义指的是在皮、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图画,引伸为谋求、思虑、谋划,又引申为描画出来的作品。

为:动词“做”,指演奏。

之:代指《韶》这个乐曲。

至:达到,直至。

于:相当于介词“到”。

斯:代词,这个样子。

  • 憨聊译注

孔子在齐国游历的时候,听到齐国乐师演奏《韶》这种颂扬大禹仁德的乐曲,很长时间陷入深思,忧虑得常常不知道肉类这种美食的滋味。他感叹道:“真的不谋求演奏《韶》乐曲直至达到这个样子啊!

  • 憨聊俗解

我的翻译与众截然不同,意译,几乎与传统相反。我承认,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这又是历代学者们的共识;可有几个问题有必要认真思考: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1.孔子去齐国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到齐国去,目的是推介自己克己复礼政治主张,劝君主们施仁政,这个观点几乎在学界没有异意。

2.孔子听到齐国乐师演奏《韶》这首颂扬大禹仁德的乐曲,是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还是忧虑得“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游历齐国,虽然受到国君的尊敬,但其建议并没有人接受,处于失望失落的处境,他有心情陶醉于乐曲之中吗?再有,正常人品尝美食,很长时间不是滋味,都是忧愁焦虑的结果,孔子就应该反其道而独具吗?

我的观点是,孔子所听到的《韶》的演奏,已经庸俗化,成了低级趣味,因此让孔子有一种吃东西很长时间不是滋味的焦虑,是对礼乐被破坏的气愤。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孔子“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是“不谋求演奏乐曲达到于这个样子”,还是“没想到演奏音乐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历代太多的学者,把“不图”翻译成“没想到”。我认为,“不图”更准确的解释应是“不谋求”“不希望”。因为孔子对齐国的社会治理是持否定态度的,并把齐国不尊“乐礼”看做是其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孔子反感齐国破坏礼乐的局面。

4.孔子究竟是在夸奖齐国乐师演奏《韶》水平高,还是讽刺他们在糟改经典乐曲?

孔子时代的齐国,进行了一些改革,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之一,但礼崩乐坏的社会问题非常突出。鲁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比较完备,民风向善向上守礼的风气远胜于齐国,因此孔子明确表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我认为,孔子是在为齐国的破坏礼乐而忧,甚至焦急得吃美食而无滋味。

5.本章的现实与历史价值究竟是什么?

本章《论语》,是以孔子对某一乐曲的具体表现,强调应该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乐记》认为,音乐对政治和社会以及个人修身有正和负双向影响,向上向善的音乐起正向促进作用,反之,起负面消极作用。走近现在的社会现实,也是如此。

  • 浅悟零存

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听好音乐,看好作品,是修身的基本要求。

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的理解(论语述而十四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吃肉不香吗)(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