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庄王的弟弟,司马子反(公子侧)也日夜惦记夏姬。巫臣又对子反慷慨陈词,说:“是夭子蛮,杀御叔,杀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左传•成公二年》)意思是说,子蛮年纪轻轻就身体被掏空,她的丈夫获罪被杀,陈灵侯因为贪图她的美色而丧命,她的儿子也因弑君之罪被车裂,还使得孔宁、仪行父二位大夫流亡于外,最终陈国也因之而灭亡,这是个多不吉利的人啊!人生在世实属不易,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天下美女多得是,何苦一定要娶这么衰的老婆呢?子反一听,申公巫臣言之有理,也打消了念头。夏姬到了楚国,拉开了阴谋的华彩大戏。据说此时夏姬已年过四十,依然美艳不可方物。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本打算自己享用,但同样对夏姬垂涎三尺的申公巫臣,振振有词的表示反对,说你要是娶了夏姬,人家会说你讨伐陈国就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着正义之师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淫欲。这就弄得楚庄王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其始祖相传为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早先的经济、文化很落后,春秋中叶才逐渐发展,青铜冶炼技术——尤其是制剑的技术,逐渐优于中原各国。兵势也渐强盛,远征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这当然引起了楚国战略敏感的人的注意,申公巫臣就是其中之一。

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字子灵,屈地(今湖北秭归)人,楚国宗室后裔,为楚申县(今河南南阳北)尹,楚尊称县尹为县公,故而称其为“申公”。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申公巫臣因为迷恋夏姬之故,投奔到了晋国。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1)

夏姬,姬姓,名少(正字为上孔下皿,不在万国码收字范围内),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美女。《史记正义•卷三十六•陈杞世家》引杜预注云:“夏姬,郑穆公女。”因嫁给封地位于株(今河南柘城)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亦称公孙御叔,陈宣公之孙)为妻,故称为夏姬。《列女传•孽嬖传•陈女夏姬》称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采补秘术),盖老而复壮(驻颜有术)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

据说夏姬未出嫁时,就与自己的庶兄子蛮私通,不到三年子蛮就死了。夏御叔壮年早逝,夏姬旧病复发,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成为她的入幕之宾。云雨过后,孔、仪二人意犹未尽,又把夏姬中介给陈灵公,于是君臣三人共享一妇,开起了连床大会。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2)

夏姬之子夏徵舒(《清华简系年》称其为夏姬丈夫)渐渐长大知事,不忍见其母所为,只是碍于灵公,无可奈何,每次听说灵公要到株邑,就托辞避出,眼不见为净。陈灵公为取悦夏姬,也可能心中对这位堂弟有愧,就让夏徵舒承袭了夏御叔的司马之职,执掌兵权。有一天,灵公与孔、仪二人在夏家饮酒。酒酣之余,君臣互相调侃嘲谑夏徵舒长得像对方。夏徵舒心生厌恶,伏弓弩手于马厩旁,待灵公罢酒而出时,射杀了灵公。

陈灵公死后,世子午逃往晋国,孔宁、仪行父逃到楚国,夏徵舒遂自立为陈侯。

夏徵舒弑君,陈国人没计较,倒是楚庄王偏听孔宁与仪行父一面之词,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打抱不平。次年冬,即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为吞并陈国,楚庄王以平陈内乱为名,出兵讨伐陈国,将夏徵舒车裂于陈都城栗门。又抓住夏姬,送往楚国。

夏姬到了楚国,拉开了阴谋的华彩大戏。据说此时夏姬已年过四十,依然美艳不可方物。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本打算自己享用,但同样对夏姬垂涎三尺的申公巫臣,振振有词的表示反对,说你要是娶了夏姬,人家会说你讨伐陈国就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着正义之师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淫欲。这就弄得楚庄王不好意思要了。

庄王的弟弟,司马子反(公子侧)也日夜惦记夏姬。巫臣又对子反慷慨陈词,说:“是夭子蛮,杀御叔,杀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左传•成公二年》)意思是说,子蛮年纪轻轻就身体被掏空,她的丈夫获罪被杀,陈灵侯因为贪图她的美色而丧命,她的儿子也因弑君之罪被车裂,还使得孔宁、仪行父二位大夫流亡于外,最终陈国也因之而灭亡,这是个多不吉利的人啊!人生在世实属不易,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天下美女多得是,何苦一定要娶这么衰的老婆呢?子反一听,申公巫臣言之有理,也打消了念头。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3)

(子反、申公巫臣影视形象)

想得到夏姬的人,都被巫臣以各种理由劝退。最终,楚庄王把夏姬赏给了钻石王老五连尹襄老,申公巫臣也没有理由再反对了。襄老延续了前任们的优良传统,没享几天艳福就在晋、楚邲之战中阵亡,尸首也被晋国带走。襄老的儿子黑要得知消息,不仅不着急,反而堂而皇之的跟继母夏姬私通起来。

这时候巫臣开始了他的夺美私奔行动。他派人与夏姬暗通款曲,打算让夏姬回娘家郑国,等待自己聘娶。又派人从郑国传话说,可以交还襄老的尸首,但必须夏姬亲自前来。于是夏姬按照巫臣的计划,假托迎丧之名向楚庄王请求回娘家郑国,借助郑、晋的良好关系,寻回亡夫襄老的遗体。

楚王征询申公巫臣的意见,巫臣认为这事靠谱。他分析说:“知罃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荀林父)之季弟也,新佐中军,而善郑皇戌,甚爱此子。其必因郑而归王子与襄老之尸以求之。郑人惧于邲之役而欲求媚于晋,其必许之。”(《左传•成公二年》)知罃,也就是荀罃,是智庄子荀首之子,在邲之战中被楚军俘虏。同时,楚庄王的儿子榖臣也在此战中被晋俘获。申公巫臣认为,荀首很受晋成公的宠信,又是前正卿荀林父的弟弟,而且新晋中军副将,并和郑国当政的大夫皇戌交情很好,对荀罃这个儿子非常喜爱。他一定是想通过郑国这个中间人,用公子榖臣和襄老的尸体来交换荀罃。郑国为了讨好晋国,必定会尽力办好这件事。

于是楚王就打发夏姬回郑国迎丧。戏要做全套,临行之际,夏姬信誓旦旦的对送行的人说:“不得尸,吾不反矣。”(《左传•成公二年》)夏姬到郑国后,申公巫臣便向郑襄公要求聘娶夏姬,郑襄公答应了他。于是申公巫臣暗自耐心等待,寻找逃离楚国的机会。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4)

(夏姬影视形象)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联合鲁、卫伐齐,引发鞍之战。继位不到两年的楚共王发全国精锐,并联合郑、蔡、许等盟国,准备讨伐鲁国,策应齐国。于是派申公巫臣聘问齐国,同时把出兵的日期告诉齐国。这终于让申公巫臣等到了“政治避难”的机会,他片刻也不耽搁,拉上全副家当去往郑国。路上碰到正赶往郢都觐见楚王的大夫申叔跪、申叔时父子。也许巫臣实在是掩饰不住内心即将与情人久别重逢的男欢女爱的喜悦之情吧,竟被申叔跪看出了端倪,说:“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左传•成公二年》)意思是:你的神情好奇怪啊,在身负重任的警惕之中,却又流露出与情人幽会的喜悦,大概是偷偷的带着别人老婆私奔吧【注:《诗经•鄘风•桑中》作为情诗,历来没有争议,分歧在于想表达的究竟是淫乱之风,还是青年男女两情相悦。仅仅从词来看,似乎没有出格的地方,可能其调比较轻佻】。

申公巫臣到了郑国,如愿以偿娶得夏姬。同时派副使将出使的财物全部带回楚国,以示不贪污公款,然后带着夏姬跑往齐国。适逢齐国鞍之战大败,于是投奔了晋国。晋景公任他为邢邑(河北邢台西南)大夫,赐以采邑。

夏姬以五十岁的高龄,仍然给巫臣生了孩子,至少史书中提到她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也像母亲一样美丽,被晋国贤臣叔向(亦称羊舌肸。肸,音xī)看中。《列女传•仁智传•晋羊叔姬》载:“叔向欲娶于申公巫臣氏,夏姬之女,美而有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初,叔向欲娶于申公巫臣氏。”但是叔向的母亲却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夏姬的名声实在太坏,怕这美丽而又不吉利的基因祸祸他们羊舌氏。叔向听了母亲的话,也就不敢娶了。最后还是晋平公挺身而出破除封建迷信,强迫叔向娶了夏姬的女儿。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5)

(夏姬影视形象)

申公巫臣这个“先知”式的楚国贵族的“无间道”,本来只是他个人的行为,与春秋历史毫无关系,但此后引起的连锁反应,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

巫臣在楚庄王去世不久、楚共王初立之际叛逃,楚国显然是难堪的,被撬了“墙角”的子反更是暴跳如雷,建议楚王厚礼晋国,让晋国对巫臣废黜不用,以断绝巫臣的仕途之路。楚共王认为:“彼若能利国家,虽重币,晋将可乎?若无益于晋,晋将弃之,何劳锢焉。”(《左传•成公二年》)意思是,如果巫臣对晋国有用,即便送去重金,晋国也不会罢黜不用巫臣。倘若对晋没有用处,晋国自然也不会用他,用不着想办法去废弃他。决定不再追究这件事。

令尹子重(公子婴齐)当初曾向楚庄王请求,以申(今河南南阳北)、吕(今河南南阳西)之地作为赏田,赐给自己。但事为申公巫臣所阻,由此与巫臣产生嫌隙,一直怀恨在心。子反的建议被楚共王阻止,于是两个怨恨之人一拍即合,杀光了巫臣的族人,并瓜分了他们的财产。“蒸母”的黑要,终究没有逃过魔咒,也一起被杀。人在晋国的巫臣闻讯,给二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杀害许多无辜之人)。余必使尔罢(疲)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为报灭族之仇,巫臣向晋景公献联吴制楚之策,并自请出使吴国,促成晋、吴结好,一致对付楚国。晋景公遂派遣巫臣父子随带兵车、步卒到吴国,指导、教习吴军。吴王寿梦很欣赏巫臣,晋、吴就此通好。《左传•成公七年》载:“吴子寿梦说(悦)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巫臣带了三十乘兵车到吴国,其中十五乘赠与吴军,教吴人射箭、驭马、车战、步战之法,对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导他们热爱祖国、背叛楚国。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6)

于是吴国便日渐兴起,在楚国的东南方不断侵犯。子重为此也疲于奔波,来回应付,常常是刚在北方投入战斗,又不得不撤出去驰援东南。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子重率师伐郑,晋景公率晋、鲁、齐、宋、卫、曹、莒、邾、杞九国联军救郑,九国诸侯同郑成公会盟于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吴军趁楚无暇南顾之际,进攻州来国(辖境范围为今安徽淮南、凤台和寿县一部分),子重又马不停蹄地奉命从郑国赶去救援。仅仅一年间,子重和子反先后七次往返抵御吴军,陷于两面作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申公巫臣“联吴制楚”的策略使得楚国一蹶不振,并开启了吴越争霸的序幕,这对春秋争霸的形势转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的岁月中,臣服于楚国的蛮夷小国,都一一被吴国攻取,吴国由此强大起来,成为楚国在东南方的一个劲敌。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太子太傅伍奢,因受太子少师费无极的谗害,与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其次子伍子胥逃到吴国,立誓灭楚复仇。吴王“乃召伍员(子胥)以为行人(掌接待诸侯及上卿之礼,相当于外交官),而与谋国事”(《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辅佐,尽起全国水、步精锐,大举伐楚,在柏举(今湖北汉川)一举击破楚军主力,五战五捷,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荆州故江陵城)。楚昭王仓皇出逃,被迫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遭受重创,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晋国联齐联吴之后,就以全力慑服中原诸侯。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在中原消长不定,郑、宋诸国常依违于晋、楚之间。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二月,郑成公先是暗中与楚国订立盟约,然后同年秋又亲自朝晋。晋景公为了惩罚郑成公,就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南)把他扣留起来,并遣栾书率兵伐郑。郑国遣使向晋求和,晋景公非但没同意,还把使者杀了。冬十一月,楚国遣子重伐陈、莒,以救郑。郑国为了响应楚国,出兵伐许。秦国则趁火打劫,联络白狄进攻晋国,也想分一杯羹。

晋景公见三面受敌,遂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把进攻矛头对准秦国。为了排除楚国的干扰,晋景公利用楚国受吴国侵扰,疲于奔命的情况,释放了两年前被郑俘虏后送往晋国的楚国郧公钟仪(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使之向楚国通好。楚共王正企图以全力对付吴国,因而在当年十二月就派公子辰报聘,请修好结成。晋、楚互相聘问,对抗的形势有所缓和。

转年三月,由于郑成公被扣在晋国,诸公子争抢君位,晋景公就此同郑成公结盟,允诺帮他平定内乱,并送他回国。但事情还没来得及办,晋景公就很郁闷的跌进粪坑淹死了,壮志未酬。五月,世子州蒲(《史记》作“寿曼”)继位,就是晋厉公。晋厉公会合诸侯平定了郑国内乱,并送郑成公归国。这样,晋通过既威胁又利诱,把郑国安定了下来。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7)

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晋厉公作出和平试探,约秦桓公会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双方夹河而盟。但秦桓公回国就背盟,约楚国与狄族共同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建议,还将消息透露给了晋国。

楚国受吴国困扰,日子不好过,晋国也好过不到哪去,外部有秦、楚的压力,内部卿族间矛盾重重,赵氏又发生分裂,酿成下宫之难(《史记•赵世家》记此事在公元前597年,《左传》则记为公元前583年,即周简王三年。此从《左传》。注见文末)被族灭。由于两国各自都出现麻烦,因而停止长期的敌对成了共同的愿望。宋国大夫华元,在楚国作人质时,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而且与晋国执政卿栾书也是好朋友。他得知晋、楚两国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奔走于晋、楚之间。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在华元的努力下,晋、楚在宋都西门外会盟,史称“西门之盟”(也称“华元弭兵”),两国约定互不攻伐,达成了晋、楚间第一次“弭兵之会”。至此,晋国东、南两方面都暂时安定,得以专意对付秦国。

这年秋天,秦国约狄人攻晋。晋军在交刚(今山西隰县南)败狄人。次年,即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晋在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会盟,筹划伐秦事宜。同年四月戊午(初五日),晋大夫吕相(魏锜子,亦称魏相)奉命使秦,致《绝秦书》历数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代国君屡次背弃盟约,破坏晋、秦友好,挑起战争的罪状,向秦国宣战。是年,晋厉公以栾书领中军、荀庚(荀林父子)为副,士燮(士会子)领上军、郤锜(郤克子)为副,韩厥领下军、荀罃为副,赵旃领新军、郤至(郤锜堂弟)为副,亲统晋国四军(晋厉公合并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为新军,与原上、中、下三军合称四军)及诸侯联军,西出攻秦。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8)

秦桓公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渭河支流)以东迎战。五月丁亥(初四日),双方主力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相遇,随即展开大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不更女父被俘【注:不更,或即车右。此处的“不更”与秦汉二十级爵中的“不更”名同实异。秦汉二十级爵中的“不更”,连大夫都够不上,怎会在《左传》中书其被俘,且言其名。因而此“不更”应为较高级的官职】,秦军在泾水以东的部队全部被歼。诸侯联军渡过泾水深入秦国腹地,一直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礼泉县境)方才停止。

麻隧之战是秦国积极东进以来,唯一的一次西退,就此退至洛水(黄河支流)、泾水一带。经此一战,秦国国势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侧背构成威胁。秦桓公也在麻隧之战的第二年郁郁而终。

自崤之战后,秦一直与晋国为敌,联合楚、狄,使晋三面受敌,数十年困窘不安。麻隧之战后,晋国才解除了西方的威胁,可见晋国安抚楚国,对秦各个击破,打击秦国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很成功。麻隧之战,晋国之所以能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严重地打击秦国,还在于安定中原和与楚作西门之会。楚之所以愿与晋在西门会盟,是由于吴国兴起为肘腋之患。由此可见,晋采取申公巫臣联吴制楚的策略,是使晋国摆脱出战略不利形势的根本原因,也是离间秦、楚,使他们毁弃联盟的重要原因。

注:

下宫之难,又称原屏之难、庄姬之乱、孟姬之乱,事情起因是赵朔之妻赵庄姬与赵婴齐私通。赵庄姬,又称孟姬,姬姓,一说为晋成公姐姐,一说为晋成公之女,其名不详。“姬”是她自己的姓,“赵”是丈夫的氏,“庄”是赵朔的谥号。赵婴齐,是赵盾同父异母的兄弟,赵朔的叔父,因食邑于楼,又称楼婴。

《左传•成公四年》载:“晋赵婴(齐)通于赵庄姬。”鲁成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87年。次年,奸情败露后,赵婴齐被其同母兄弟赵同、赵括放逐齐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同、赵括将要作乱。景公开始不相信,但与赵氏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景公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夺其封地。其事记于鲁成公八年,即公元前583年,当时赵庄姬带着儿子赵武住在宫中。没过多久,自幼受赵氏养育之恩的韩厥,向景公追述赵衰、赵盾功绩,表示若是像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就没人愿意为国效力了。景公觉得韩厥言之有理,就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所记比较简略,但主干与《左传》相同:“(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9)

(韩厥影视形象)

但是这件事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完全变了样子,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得宠于晋景公,没请示景公就擅自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时赵庄姬有孕在身,逃至景公宫中躲避。不久,生下一个男婴,就是赵武。赵朔门客公孙杵臼、程婴二人不知道从哪里拐了别人家的婴儿,由公孙杵臼抱着藏于山里,而程婴则故意去告发公孙杵臼,公孙杵臼与婴儿一同被害。之后,程婴带着真正的赵武隐居在深山。这件事只有韩厥知道真相。十五年后,韩厥找到机会向晋景公和盘托出。景公把诸将召进宫中责问,诸将便很不厚道的把责任一股脑儿都推到屠岸贾头上。于是赵氏平反昭雪,屠岸贾被族灭。赵武成年后,程婴自杀,追随公孙杵臼而去。《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记载与《赵世家》基本相同。

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却又完全没有相同点,让人匪夷所思。

(1)事件起因:《左传》记为赵庄姬由于奸夫被赵同、赵括放逐,所以怀恨在心,向晋景公诬告二人作乱。《韩世家》则记为“屠岸贾将作乱,诛(弑)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

(2)凶手是谁:《左传》说是赵庄姬及栾氏、郤氏家族。《赵世家》则记为屠岸贾带领诸将。且对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没有任何提及。

(3)受害者有哪些:《左传》记为赵同、赵括兄弟。《赵世家》则记为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10)

赵盾(左)、赵朔(中)、赵庄姬(右)影视形象

结合两方史料分析,首先,在公元前597年以后,《左传》对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庄姬的事迹多有记载。如《宣公十五年》载:“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再如《成公三年》载:“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又如《成公四年》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成公五年》载:“原(赵同)、屏(赵括)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成公八年》载:“晋赵庄姬为赵婴之(逃)亡(缘)故,谮之于晋侯。”等等。按《赵世家》记载,这些人已在公元前597年被杀,又何来这些事迹。

其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叔孙豹对孟孝伯说:“赵孟将死矣……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意思是:赵武快要死了,年纪不到五十,说话絮絮叨叨像八、九十岁的人。鲁襄公三十一年为公元前542年,据此反推,赵武的生年不会早于公元前592年。而根据《赵世家》的记载,赵朔于公元前597年已死,那赵庄姬如何有孕在身,赵武又从何而来?

再者,《赵世家》说屠岸贾陷害赵氏,罪名是赵氏弑杀晋灵公。但弑晋灵公的是赵穿,《赵世家》明确记载:“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赵旃是赵穿的儿子,可这个主犯后代却没有受到牵连。

最后,《左传》根本没有提屠岸贾这个人。晋国国政由六卿十一个世家大族轮流把持,屠岸贾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家族,即使真的如《赵世家》所言“贾为司寇(掌司法的官员)”,并且也参与了陷害赵氏的行动,其能量也是相当有限的,诸卿不至于以其马首是瞻。

综上,《史记》自相矛盾的记述,不太令人信服。而《左传》的记载,虽分布于各章节中,却叙事具体,且前后呼应。《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附庸小邾国人,小邾国是个十三不靠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国,对于作者而言,似乎没有必要捏造这么多繁琐、复杂的情节,去避所谓的尊者讳,因而其可信度要比《史记》高得多。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在作《史记》时,看到了不同于《左传》的资料,难于取舍,于是本着存疑的态度,将两种不同的说法分别写入《晋世家》与《赵世家》,留给后人判断。但也纯粹是猜测而已。

附:晋国赵氏世系表

春秋争霸63(春秋争霸战争三)(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