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设人员的故事(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
青藏铁路建设人员的故事(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勘测途中有50公里没有路,里面全是冻土沼泽,车子一进去就打滑,只能靠徒步探险。当时,李金城是整个勘测队中年龄最大的。9月9日,在准备过河时,患有低钾血症的李金城再也支持不住,两眼一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队员们赶紧掐他的人中,过了几分钟,他才醒过来。“高原地区上午可能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下冰雹,再加上八级大风,我们一边走一边牙齿直打冷战。”快进山时,下起了大雨,大雨很快变成鹅毛大雪和冰雹,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他们冒着风雪在坑坑洼洼的草地里和泥泞的沼泽中摸着黑往前测量。连续十多天大家只能啃像石头一样硬的大饼,营养不良加上工作强度过大,很多队员患上了高原病。这时,有队员想打退堂鼓,但李金城坚决不同意。“我当时就想,不管用多少天,一定要一气呵成干完。”当时已经做好牺牲准备李金城回忆说,修建青藏铁路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青藏铁路如何翻越最高海拔点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
李金城在青藏铁路上
大洋网讯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迎来开通运营12周年。12年间,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超过1.2亿人次。这条穿行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打破了制约青藏高原发展的“瓶颈”,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12年过去了,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李金城一直想再踏上自己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看看自己设计的这条“天路”。但因为在修建青藏铁路的6年中他的身体严重受损,医生建议他不要冒险。然而去年底,55岁的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踏上了青藏高原。李金城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惊险经历。他说,能建成青藏铁路,此生已无憾。
自从1980年从兰州考入上海铁道学院起,李金城就开始与铁路结缘,从那以后,风餐露宿的野外勘探生活,他一干就是30多年。“我们一个10平方米的帐篷,晚上基本上要住12个人。你出去上个厕所,回来就没你的位置了。那就只能枯坐一晚上了。”李金城平时话不多,但提起青藏铁路,他却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已经做好牺牲准备
李金城回忆说,修建青藏铁路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青藏铁路如何翻越最高海拔点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线路选择的重要环节。2000年8月,当时还担任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分院副院长的李金城接到任务,进行青藏铁路前期勘测,确定青藏铁路的走向。“当时挑人只有一个原则,年轻,身体好,在高原地区气能喘得匀。”他笑着说。当时他带着一支500多人的野外勘测大军,挺进格尔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枕冰卧雪。
李金城至今仍记得出发的日子是8月13日。他挑选了20多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人扛着25kg重的仪器和装备,外加几十个大饼作为干粮,从唐古拉山兵站出发,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步向无人区深处挪动。
“高原地区上午可能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下冰雹,再加上八级大风,我们一边走一边牙齿直打冷战。”快进山时,下起了大雨,大雨很快变成鹅毛大雪和冰雹,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他们冒着风雪在坑坑洼洼的草地里和泥泞的沼泽中摸着黑往前测量。连续十多天大家只能啃像石头一样硬的大饼,营养不良加上工作强度过大,很多队员患上了高原病。这时,有队员想打退堂鼓,但李金城坚决不同意。“我当时就想,不管用多少天,一定要一气呵成干完。”
勘测途中有50公里没有路,里面全是冻土沼泽,车子一进去就打滑,只能靠徒步探险。当时,李金城是整个勘测队中年龄最大的。9月9日,在准备过河时,患有低钾血症的李金城再也支持不住,两眼一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队员们赶紧掐他的人中,过了几分钟,他才醒过来。
李金城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便把战友叫到身边平静地说:“我没事,你们把仪器和枪支留下,赶紧走出去,明天再来接我。”但谁都知道,如果丢下李金城,他要么被活活冻死,要么被狼吃掉。李金城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但他当时的第一想法是要把仪器设备保护好。“那时还很穷,我们背着的仪器都还是比较珍贵的。”
李金城说,当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队员们坚决不同意把我留下,他们说,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后来,大家抬着逐渐失去知觉的李金城,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无人区。身体稍有康复的李金城休息了两天,便重新带着小伙子们到户外勘测。他用性命换来的珍贵数据,终于换来了确定线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勘测比对,青藏铁路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崖口,而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崖口翻越唐古拉山,这样一来,节约里程5.7公里,节省投资8亿元。
修青藏铁路6年瘦了70斤
李金城担任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时才38岁。他坦言,当时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我当时才38岁,还从来没担任过总设计师。但这个担子你一接上,就没法卸下来了。”
从此以后,李金城开始了与家人长达6年的长期分离生活。从2001年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到2006年建成通车,李金城每年要在现场至少要待上10个月,每年行程超过10万公里。有时,他甚至一整年都在青藏高原待着。铁路沿线没有他不知道的地形,没有他不了解的地质,更没有他没到过的工地。上青藏线之前,李金城体重是85kg左右,几年过去,他体重最轻时还不到50kg。
青藏高原一年中有大半年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还有半年冻土期,风沙大。除了呼吸困难外,饭煮不熟,还很缺菜。“我们除了白菜就是土豆,别的菜没有。”当时队伍里还流行着一句顺口溜“风刮石头滚”“昼夜似冬夏”。
由于缺氧,吃不到新鲜蔬菜,不少人的指甲变形、凹陷,嘴唇干裂、心脏移位。这种情况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时尤为突出。因为高寒缺氧,心脏负担过重,有的人心脏移位了90度。
李金城经常听前辈们说起青藏铁路一期建设时,施工人员战天斗地甚至牺牲的故事。但在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时,由于吸取了一期工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李金城也经常跟队员们说,吃苦可以,但一定要保障生命安全。“一开始,队里就强调各项保障工作必须走在前列,保障不到位时,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干活。”
为了保障常年奋战在青藏线上的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青藏线一共有40多个工种,根据劳动强度确定不同工种在青藏线每天工作的时间。一线施工人员、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一年轮换一次,因为青藏线高原每年都要冻上4个月,工人们还能有4个月的休息时间。轮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人们的安全。最终,整个二期青藏铁路直到建成通车,没有在高原病死一个人,就是因为得力的措施。在李金城看来,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6年间夫妻团聚不到半年
常年户外工作,起初李金城连找对象都没时间。“当年我和妻子谈对象时,我跟她说,我的工作就是这样,常年不在家。一年出差两次,一次5个月,甚至半年。你要同意咱俩才能谈下去。”李金城笑着说,现在,他几天不出差老婆就不习惯,说“你怎么还不出差啊”。6年间,夫妻两人团聚的时间不到半年。
李金城妻子高士荣告诉记者,修铁路多艰难李金城从来不跟她说,怕她担心。“在报纸报道青藏铁路之前,我都不知道他在外面干啥。他把半条命都搭在青藏铁路上了,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当时从西京医院抢救回来时,我跟医生说,气喘匀一点就行,傻一点没关系。”高士荣对李金城的评价是“可亲,可爱,可敬,不可学”。
李金城平常很少在家,偶尔回家一趟,女儿都叫他“叔叔”。2004年春节,高士荣带着女儿去青藏铁路工地与丈夫团聚。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远远超出高士荣的想象:稀薄的空气让人头疼欲裂,白天也经常是狂风怒号。李金城艰苦的生活条件更让高士荣震撼:数十人仅靠一口高压锅烧水做饭,饭菜只能做到七成熟。一连几个月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看着眼前黝黑消瘦的丈夫,她心里格外心疼。更令高士荣痛心的是,李金城患上了“高原病”,心跳达到每分钟140多次,每晚必须吸氧。想起自己之前还责怪过丈夫常年不回家,她有些不好意思。
因冻土问题头发愁白
李金城当年担任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时,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工程施工的冻土问题。他告诉记者,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范围长达550公里。冻土一个特点是:冻住以后,强度非常高,跟石头一样,融化之后就跟水一样,没有承载力了。这样路基就会沉陷。
在李金城上任之前的50年间,科研人员共测取了1200多万个涵盖高原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冻土问题的办法。李金城说,在担任青藏铁路总设计师的6年中,他的头发白了许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冻土问题“煎熬”白的。
李金城说,此前解决冻土的措施是被动措施,通过隔热让地面上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不要传到地下,这样对冻土的扰动就少了,它就不会融化。但这样难度非常大,成本也非常高。李金城实验了好多次,觉得行不通,只能想办法采取主动措施。“我就想,能不能主动降温。”他通过多种办法,首先是通过片石路基结构来降温,其次是使用热棒结构让路基主动降温。再次,建通风管路基。路基里面埋通风管,让冷空气能通过,把冷量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地下。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青藏铁路解决冻土问题主要措施。
青藏铁路冻土区铁路开通运营时速达100公里,创造了世界冻土铁路速度的新纪录,确立了我国在高原冻土工程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技术成果后来在国内很多客运专线建设中都得到应用,比如哈大客运专线建设。
“直到今天,中国在高原冻土工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仍是世界领先的。”李金城自豪地表示,在世界第二高山上的秘鲁中央铁路上,走完160公里需要耗费10个多小时。“以这样的‘龟速’,从拉萨去格尔木单程就需要近3个昼夜,哪能跟青藏铁路比。”
建青藏铁路此生无憾
因为常年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工作,李金城面色黝黑,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也对他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今年才55岁的他,看起来似乎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多岁,他的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
至今,李金城还对当年在青藏高原上分秒必争的奋战时光记忆犹新。“青藏铁路修得非常及时。你能想象如果没有青藏铁路,从北京去西藏要几天几夜的日子吗?”李金城慨叹说,他是幸运的,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有生之年建起青藏铁路,实现几代铁路人的梦想,也算此生无憾。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李金城担任铁一院玉树抗震救灾铁路建设项目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于常年往返于高原、平原之间,身体损耗过度,抗震过程中他突发急性肾衰竭,晕倒在现场。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才慢慢恢复。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无法回到高原地区工作。
这么多年了,李金城一直有一个梦想,到他魂牵梦绕的青藏高原去看一看,但身体条件不允许。医生说,如果他再次上高原的话,很容易犯“高原病”和肺水肿。去年底,李金城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再上一回高原。在从拉萨通往日喀则的铁路上,李金城静静地看着窗外,自己亲手设计的铁路蜿蜒在雪山与草甸之间,他许久说不出话来。“变了,变了。”李金城只是偶尔在口中呢喃道。但上去不到半天,他就胸闷气短,嘴唇发紫。
“青藏铁路现在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这么多年的辛苦也是值了。它是给西藏人民谋福利的铁路。”李金城说。如今,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已经超过1.2亿人次。借助中国和尼泊尔正筹建的中尼铁路,西藏贸易产业可借此联结更为广阔的南亚市场,这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总体构思中的一部分,“一带一路”与青藏铁路的结合,正带给西藏巨大的变化,青藏铁路也必将在“一带一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图:来自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