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最美红色讲解员(一代代讲解员一声声)
厦门最美红色讲解员(一代代讲解员一声声) 1958年9月1日早晨,平慧珍接到通知,说有一位中央首长要来参观。上午9时,来了一辆小车,车上就两个人,其中一人穿着白衬衫、布鞋,戴墨镜,头顶草帽。那时候没有电视,照片也少,平慧珍和同事都没认出是哪位首长。在陈列室的一张拍摄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的照片前,首长静默站立,看了很久。平慧珍和同事试探着请首长辨认,首长很爽快,在纸上一一列出人名。平慧珍又请首长题字,首长用四川话问:“写个啥子好么?”平慧珍解释:“纪念馆即将正式开放,请首长给写个‘招牌’吧。”首长哈哈大笑后同意了,写了好几张纸的留言。最后一看落款,平慧珍才知道这位首长是陈毅同志。 八一馆门口几个鎏金大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格外遒劲有力,这是陈毅同志1958年参观八一馆时所题写,而这题字,就与第一代讲解员平慧珍有关。 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每年来南昌瞻仰革命先烈、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每到一处,总能看到讲
八一起义纪念馆
熊艳燕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95年前的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昌在暗夜中启程。子夜枪声响起,火光映亮了夜空,夜色中醒来的豫章古城,屏息凝望红旗漫卷的长空,滔滔赣江见证了石破天惊的“第一枪”!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此掀开了伟大的篇章;一座城市,因此拥有了一张“英雄城”的名片。
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每年来南昌瞻仰革命先烈、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每到一处,总能看到讲解员的身影。作为英雄城的红色地标,八一馆筹建至今,已有66年的历史,其中历经了七代讲解员。他们中最年长者已有9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一代又一代讲解员薪火相传,通过他们的讲述,红色精神从抽象的符号、理念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故事。
不忘初心的见证者
——请陈毅同志为八一馆写“招牌”
八一馆门口几个鎏金大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格外遒劲有力,这是陈毅同志1958年参观八一馆时所题写,而这题字,就与第一代讲解员平慧珍有关。
1958年9月1日早晨,平慧珍接到通知,说有一位中央首长要来参观。上午9时,来了一辆小车,车上就两个人,其中一人穿着白衬衫、布鞋,戴墨镜,头顶草帽。那时候没有电视,照片也少,平慧珍和同事都没认出是哪位首长。在陈列室的一张拍摄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的照片前,首长静默站立,看了很久。平慧珍和同事试探着请首长辨认,首长很爽快,在纸上一一列出人名。平慧珍又请首长题字,首长用四川话问:“写个啥子好么?”平慧珍解释:“纪念馆即将正式开放,请首长给写个‘招牌’吧。”首长哈哈大笑后同意了,写了好几张纸的留言。最后一看落款,平慧珍才知道这位首长是陈毅同志。
1971年初,八一馆再次招募8名知青作为讲解员进馆工作,据第二代讲解员齐掌妹回忆,当时除了讲解员外,她还身兼保管员和卫生员。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从不喊苦喊累,一心想着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第二代讲解员齐掌妹、王志华的子女在毕业后,也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来到父母挥洒青春的地方,继续宣讲“八一”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通过讲解宣传城市形象
为了更好地展现八一南昌起义历史,八一馆在1997年、2007年及2017年先后对场馆和展览进行提升改造,并在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陆续引进了多批讲解员。
在讲解员的岗位上,熊艳燕战斗了17年。她曾连续三届获评“全省十佳讲解员”。“讲解时手臂怎样伸出?用哪只手?指到哪里?指多久?这些都很有讲究,都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细细推敲……”如今已担任八一馆副馆长的熊艳燕,还在继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优秀的讲解员应该是‘研究型’的,我们也许做不到‘问不倒’,但对于展板背后的故事,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掌握。在接待参观者的时候,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做有心人,通过历史传递革命精神,宣传城市形象。”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年均接待量200万余人次,年均免费讲解6000余批次。“我们对八一馆的感情、对英雄城的感情,其实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情。” 熊艳燕说,对于讲解员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坚守一份初心,就是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血脉,激励大家奋力前行。
南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周甜便是其一。2011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学播音主持的周甜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为一名红色历史的讲解员。
最初开始讲解工作的周甜,对于革命事件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疏离感。直到一次讲解工作中,她采访一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聊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老人的讲述很具体,甚至连当时的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晰,还平静地将腹部被子弹射穿的伤口给大家看,在场所有人都被那个伤口深深触动。“我从老人的讲述中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并不是硝烟散去,历史就离我们远去了。历史其实一直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的。”也是从那次之后,周甜真正认识到,红色讲解员的责任就是应该用细致精彩的讲解,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给观众听,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2019年,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上海开赛。周甜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荣获专业组“金牌讲解员”称号。
讲解员心声
娄琦琦: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受到革命教育
2010年,刚大学毕业的我,有幸成为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一名红色讲解员。
起初,我因为对革命历史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只能千篇一律地“讲”,不会顾及每位游客的感受。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接待一位老人,他对刘伯承同志的事迹非常感兴趣,希望我能多讲一些关于刘伯承同志的故事。当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懵了。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刘伯承同志的事迹,使得我在接下来的讲解中,还紧张到连原本的讲解都有些许磕巴。就这样,我硬着头皮讲完后,老人向我表达了感谢,但是他离开时候遗憾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从那时起,我就想,讲解员作为红色文化的传递者,如果自己都对这段历史不够了解,又如何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讲好,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接受精神洗礼呢?后来在工作之余我潜心学习,翻阅书籍,挖掘文物、展板背后的故事,逐渐总结出因人施讲、循循导入、情景交融的讲解方法,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革命教育。
陈妍: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做好讲解工作
大学毕业至今,我在八一馆挥洒了十几年的青春汗水。讲解其实是一份可以终身研究的事业,尤其身处在红色主题纪念馆,每一次讲解不仅是在为观众讲述革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自身也在接受革命教育的洗礼,内心是充盈着饱满激情的。
作为一名双语讲解员,不仅要懂革命史,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人施讲。记得有一次我经过展厅,看到一位外国女游客似乎在寻求帮助,于是我主动上前询问,原来她是研究妇女人权和发展的学者,想知道是否有女性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接着我引导她来到了女兵照片前,为她介绍起义中第一批女兵的故事,还带她在二楼找出了这些女兵的名字。最后这位女士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希望我有机会能去她的国家看看。能为国际友人介绍八一南昌起义是一件荣幸和自豪的事,同时我也明白只有继续丰富史料,提高口语表达,让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做好这份讲解工作。
李俊超:将传承红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作为革命历史类纪念馆的一名红色讲解员,我非常自豪。从进入八一馆的那一刻,我将传承红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三年中我不断成长,从一开始面对观众讲解时的畏首畏尾,到现在主动投入到各项社会教育活动中,成为一名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
除了讲解工作,我还承担了“八一”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我喜欢用画笔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纽带。我创作了八一馆红色卡通形象“小军军”,并以“小军军”可爱的形象衍生出各类优秀的社教案例。如“‘小军军’与二十四节气的甜蜜邂逅”“‘小军军’台历”以及深受全国游客喜爱的“小军军”系列文创。其中“‘小军军’与二十四节气的甜蜜邂逅”线上教育项目一改革命纪念馆传统教育方式,打造了线上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模式,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荣获江西省百项红色主题示范项目。在不断的创作中我收获了观众的肯定和鼓励。今后,我还将继续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加强创意设计,延伸和拓展“八一”文化服务,传递“八一”力量。(南昌日报记者 徐蕾/文 杨紫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