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机遇(宣讲家文稿适我无非新)
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机遇(宣讲家文稿适我无非新)1913年,法国制定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当然,主要是集中在“纪念物”方面。到了20世纪30年代,遗产的概念逐渐扩展。“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英文“遗产”(heritage)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指“祖辈留下的财物”。遗产保护领域所使用的“遗产”一词,是将父母留给子女的财物扩展至先人遗留给当今社会的继承物。这是在近百年的事情。其实,文化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东西。所有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只要你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不管这个文化是好的还是不好的。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对西方166种文化的定义进行评析后提出了新的定义:“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我觉得不管怎么表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适我无非新”出自王羲之的《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一、厘清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什么是文化
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第一个从学术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定义。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的综合体,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这句话可能非常学术,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比较到位的,学者们引用得也很多。
其实,文化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东西。所有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只要你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不管这个文化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对西方166种文化的定义进行评析后提出了新的定义:“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我觉得不管怎么表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什么是遗产
“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英文“遗产”(heritage)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指“祖辈留下的财物”。遗产保护领域所使用的“遗产”一词,是将父母留给子女的财物扩展至先人遗留给当今社会的继承物。这是在近百年的事情。
1913年,法国制定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当然,主要是集中在“纪念物”方面。到了20世纪30年代,遗产的概念逐渐扩展。
(三)什么是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尤嘎·尤基莱托教授在《建筑保护史》中,引用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规划(1989)的定义,文化遗产可以被定义为全人类由过去各种文化传承下来的所有物质符号的集合——不管是艺术性或者是象征性的。作为对文化特性的肯定和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存,文化遗产赋予每一个特殊的地方其可识别的特征,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因此,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展示是任何文化政策的重要基石。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和世界遗产公约一样,我国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新时代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
1.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客家土楼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客家土楼的营造技艺非常独特,如果没人知道这种技艺,那么很快它就会变成一种影像资源。我们要对客家土楼进行传承性保护。
2.连史纸
连史纸又称连泗纸,产于福建连城、江西铅山等地,素有“寿纸千年”之称。连史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72道工艺道道精湛。连史纸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褪色,防虫耐热。连史纸用于印刷成书,则字迹清晰,久看眼睛不易疲倦;而用于书写作画,则着墨即晕,历来为书画家钟爱。
3.蠲纸
众所周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一伟大发明只是停留在文献记载上,直到1965年温州白象塔二层出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纸面有漏字,并可见字迹有轻微凹陷,活字印刷的特征十分明显。经鉴定,这份经文为北宋活字印刷本。经文所用的纸,可能就是记载中的蠲纸。蠲纸是当时温州一带生产的一种优质纸,在北宋至和年间曾被朝廷列为贡品。
元代安徽休宁人程棨在《三柳轩杂识》中说:“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焉,乌程由拳皆出其下。吴越(907-978)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
4.竹纸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人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从事造纸,因此到处是水碓、纸坊。如水碓坑、水帘坑等地名也都与造纸有关,故泽雅又名“纸山”。
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而浙江是竹纸的故乡。从文献上看,大概从唐朝末期,浙江首先造竹纸,后来从浙江分散到各地。北宋期间,竹纸有一定的发展。苏东坡、王安石等大名家都用竹纸书写。但是,北宋时期的竹纸质量稍微差一点,有人就用竹纸做信封,因为一拆就坏了。宋室南渡以后,当地的竹纸得到大发展。
我想说的是,一门学科不仅要做学术研究,同时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出的在传承中保护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躲在书斋里,包括今天,我们只是在这儿坐而论道而不付诸实践,那么就不能真正做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最后,我用北岛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作者: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杭侃:适我无非新——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