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有光伏项目吗(华为光伏与碳中和)
华为有光伏项目吗(华为光伏与碳中和)在原隆村村民家超市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闽宁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辉钦讲解当地主要产业扶贫新角色:光伏电站三月下旬,闽宁镇原隆村。在村口迎接我们的,是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晓燕,一见面她就直奔主题,给我们算起了村里的一本产业和经济账:
【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江小白】
“你们应该和我一样,想象不到这里竟然就是当年娃娃们一心想要逃离的穷山沟,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生态兴则文明兴,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不仅在戈壁滩上开创了一个新家园,也收获了青山绿水的生态,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望,正在实现……”
《山海情》的剧情到2016年暂告一段落,但当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还在继续。
闽宁镇原隆村村委会
扶贫新角色:光伏电站
三月下旬,闽宁镇原隆村。
在村口迎接我们的,是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晓燕,一见面她就直奔主题,给我们算起了村里的一本产业和经济账:
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闽宁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辉钦讲解当地主要产业
在原隆村村民家超市
“看着太阳数票子”,这是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克银教给我们的一句当地话。
红寺堡区距离闽宁镇120多公里,同样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自1998年开发建设,至2020年3月实现脱贫摘帽,红寺堡农村居民收入由搬迁之初不足500元增长了近20倍,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脱贫利器之一也是光伏电站。
红寺堡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装机容量19.022兆瓦,涉及5乡镇3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占地600亩,总投资1.13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为2599.497万度,持续扶贫20年。可使39个贫困村集体每年增收约39.49万元,再由贫困村集体进行分配,可带动27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红寺堡电站运维人员马生武(前排左一)、米龙(前排中)、丁生祥(前排右)等
“看《山海情》,觉得很真实,我们1999年、2000年刚来红寺堡的时候,跟这里面演的差不多,也没电,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沙子,大大小小的土堆……”电站运维人员米龙感慨,他指着地上说,“像这边建光伏的地,我们已经平整了一下,否则都是高高低低的土堆,沙尘暴也是经常有的。”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运维600亩的一大片光伏电站,整个运维队伍只有10个人,上面这张照片中就占了一半。
红寺堡电站(侧面)
华为智能光伏技术专家严剑锋介绍,扶贫项目中用到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不是选便宜的,反而是“黑科技”含量最高的。
因为环境迫使产品首先就是要质量可靠,因为万一坏了,村子里的人不会修;第二,扶贫项目需要保证20年持续收益,所以产品必须有长期服务和迭代升级的能力;第三,产品维护一定要简单。所以这边全部用华为基于组串式逆变器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完全不使用散热风扇、液晶屏、熔丝、RS485线缆等易损部件。
另一方面,还要依靠智能化手段,当所有光伏板都被智能逆变器连成一体后,我们首先就能通过智能扶贫云中心,在管理系统的大屏上就能监测到每个电站的每笔收益,精准到户,保障每个村民都实实在在拿到收益。其次,通过智能IV诊断技术,就能实时发现任何损坏或低效的组串,而不再依靠传统人力逐个抽检排摸。
这也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了收入较高、也较有前景的工作岗位。
运维人员马生武介绍,自己在外地读大学后,做过一段时间京东创业,后来看到家乡的光伏运维岗位招聘,就选择回乡就业,经过立能新能源学校的6个月培训后上岗,目前年收入大致在5-6万元。
回乡就业后,马生武很快买了小车,结了婚,现在从家里到公司开车上班,五六分钟就能到,三餐在公司免费解决,日子相当滋润。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马慧娟说,这两年,红寺堡的变化是全国瞩目的,过去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睡一个大通炕,现在家家都有大房子,一人一个居室;过去物产匮乏,吃的只有洋芋、面食,现在的想吃什么菜就有什么菜;过去的孩子上不起学,现在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书读。
这背后,是一个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大时代,其中也有科技的力量,我们这里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电站因地制宜建起来,好多村子发展起了绿色科技产业,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这得宜于国家的政策和企业的投入,这种做法很值得点赞和推广。
真正的闭环产业链
如果说村集体的光伏扶贫电站规模还较小的话,宝丰能源的农光一体光伏电站则是全球最大单体农光互补电站。
站在高处,深蓝色的光伏板一眼望不到边。走在田间,一排排修剪整齐的枸杞即将发芽。
华为智能光伏技术专家严剑锋介绍光伏电站情况
宁夏地广人稀,但多得是荒地,少的是耕地。
2014年起,宝丰集团在宁夏黄河东岸滨海新区对16万亩的荒漠化土地展开了可持续的生态治理,平整土地、种植苜蓿、改良土壤、种上枸杞。
“当时沙子大的很,人眼都睁不开”,早期就参与了这片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农民杨柱生告诉记者,“最开始是种植苜蓿,先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我们的土地很金贵”,宝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这里也是和别处一样的戈壁滩,我们到这里,先平整土地,然后种植苜蓿。苜蓿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牧草,对改良土壤很有效,一般种植3-4年后,土壤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改良。”
2016年,宝丰集团在枸杞上方建设了占地3万亩的1GWp太阳能发电项目,板上发电,板下种枸杞,华为与宝丰在西海固移民区,通过探索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经济生态并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现在这个季节还看不到苜蓿草,到5月份就会有。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种植生态沟生态枸杞,然后在上面铺上太阳能板,这样就能使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
随处可见地上的滴灌管道
我们在现场看到,枸杞在光伏板下整齐排列,还没发芽,每列枸杞下面,以及周围几乎所有的土地、土堆上,都铺有源于以色列技术的滴管管道。
“曾经为了这个光伏板‘立起来’的事情,我们内部和老板吵过架”,宝丰集团的另一位负责人表示,“因为把光伏板架高,在成本上确实会提高很多,技术人员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我们老板仍然坚持,土地是最金贵的,一定要最大程度利用。”
资料图:治理前的地貌
除了对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宝丰还探索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不同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供应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在资源上“西富东贫、北多南少”,在需求上则恰恰相反。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如此,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也是如此:80%以上的风能资源分布在“三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也是“高原大于平原、西部大于东部”,而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
一方面“三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电力需求不足、电力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却是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都比较富足,这就必然导致新能源消纳上的矛盾。
据宝丰工作人员介绍,公司通过大力发展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解决了部分社会用电,减少了火力发电用量,实现节能减排,未来,为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新能源绿色原料,为产能扩张提供无限空间。真正形成了"农光一体”的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企业实现“碳中和”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对于光电消纳问题,华为探索的是储能路线。
在不久前的2021智能光储大会上,华为推出《智能光储解决方案》《智能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同时携手行业权威机构、合作伙伴针对电站安全、大电流组件适配、储能新趋势,重磅发布三大白皮书。
通过华为数字能源领域10年以上储能系统研发及应用经验积累,将数字信息技术与光伏、储能技术进行跨界融合,基于组串化、智能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精细化到电池包级,通过一包一优化,充放电量提升6%,一簇一管理,充放电量提升7%,创新分布式散热架构,保障电池寿命,同时,采用AI、云BMS等智能技术,实现从被动安全走向主动安全,最终达到更高放电、更优投资、极简运维、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势。
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认为光储产业将迎来三大变化:第一、光伏电站的核心诉求从降低LCOE转向降低LCOE与提升并网能力并重;第二、光伏平价走向光储平价,传统储能必然走向智能储能;第三、绿电,必然走向千行百业,千家万户。零碳发电、零碳数据中心、零碳网络、零碳家庭,这些都最终将构成一个零碳地球。
截至2020年12月底,较传统煤电站,宝丰农光互补电站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相当于新种植约8901万棵树。
碳交易与顶层设计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
碳中和是全国两会和“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内容,全国碳市场作为推进低碳转型、促进“30·60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成为近期热点话题。
3月18日,一条推动全国碳市场有关立法的消息刷屏——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争取今年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十年区域试点,四年多全国市场筹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终于开始最后一公里的冲刺。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概念、以及企业“减排xx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xx棵树”的宣传,大众多少觉得和自己还有些距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曾在一次采访中,生动讲述了“碳中和”的原理和设计理念: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来说,物理世界中的能量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通过氧气燃烧成品油推动汽车前进,排放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在工程上是不可逆的,或者说,在成本收益意义上,有效能量(能源)消失了。但从整个地球范围来看,汽油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后,在更大的循环中被植物与阳光(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逆转上述过程还原出氧气,同时,叶绿体表面无数个活跃的碳链捕捉空气中的游离碳原子,变为纤维状的树干,一种“光能-二氧化碳”反应过程的有序积淀储蓄物(水可以看做是催化剂),形成了逆转上述过程的闭环。
这样一种动态循环平衡,本来完全由大自然来完成,现在也可由创新技术意义上的人为过程可持续地逆转并维护,使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动态回环,“碳中和”的概念由此而来。
曹和平指出,早年的“公-铁-高-高-港-桥-涵-隧”是中国经济的公路网和铁路网八大基础设施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当其铺就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之上的时候,一个个的网格相互联结蔓延成为一个整合的网格网络。这时,网络网格中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网格之间的运营量趋于相等。
当公铁高网在全国范围覆盖以后,有些特色小镇,最高段位的房价和省会城市的均价差距在迅速逼近。而且,不仅基础资产的价格在逼近,而且连人们的身份地位也趋于平等了。过去城乡间的人口迁徙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单向维度,现在从城市走向农村迁徙已经不是个案,人口迁徙的环流双向驱动了。
当前的“新基建”热潮将建成的算力算能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强化这种经济资源整合产生的帕累托改进的神奇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碳交易将通过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例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社会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偏好”较低,较少的现金流收入“兑换率”也可以接受;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社会对现金流的“偏好”提高,从而给自然资源(如大气、水资源的质量,生态环境,城市风貌,历史古迹)更高的估值;随着某种资源变得“稀缺”,其估值也会随之升值(《论国土空间规划的架构》,赵燕菁)。
直观来说,我国能源供应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的特点,将使东部发达地区在能源的使用上更加节约,一些产业和企业可能不得不购买碳排指标,而一些西部地区的主体将因此获得治理环境、发展产业的更多资金和更大动能,因此而产生的资本流动势能,将推动更多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迁移,正如“闽宁镇”名称的寓意一样,产生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在宁夏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没有看到低碳环保目标作为一个单一的核心目标被强调,而是与工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效益、社会福祉、可持续性等目标一起,融合为一个大的社会目标。
泰国外交部前副部长蔻博萨克先生曾分享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到观察,他说:市场力量当然是好的,但必须与社会目标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我们发展经济是好的,但必须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使人民满意。这是一个好的系统,使人民感到安全、满意、幸福。这一整套目标的实现,才能变成和平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和平带来经济发展,带来人民满意,人民满意带来和平,继续经济发展……
所以,闽宁镇和宁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扶贫故事,一个经济发展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故事,科技创新故事;它可能是一段更广义、更悠远的“山·海·情”的故事。
参考资料:
曹和平:中国数字和低碳经济实践能否形成国际话语权?
https://www.guancha.cn/CaoHePing/2021_03_16_584198_s.shtml
曹和平:算力产业是数字经济的主导引擎
https://xw.qq.com/amphtml/20210127A0CYDL00
《论国土空间规划的架构》,赵燕菁
蔻博萨克:东方式思维的“一带一路”,会是中东难题的一条新路吗?
https://www.guancha.cn/ChenJianCheng/2019_04_26_4992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