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东西(厉害了这些东西)
厉害的东西(厉害了这些东西)一到下课或者放学80、90后闽南人应该都玩过这个小铁环吧能不能勾起80后、90后闽南人的回忆1滚铁环
今天有一台时光机
带你瞬间穿越回小时候
坐好啦,小编要飙车了
看看这些东西
能不能勾起80后、90后闽南人的回忆
1
滚铁环
80、90后闽南人应该都玩过这个小铁环吧
一到下课或者放学
满校园都在滚着小铁环
2
滚陀螺
piapiapia这玩具看起来可粗暴了
每次看到都要躲得远远地
深怕一下皮鞭子打到我
还是这种小清新手工陀螺
适合女孩纸
3
跳格子
跳格子在闽南又叫跳脚关
不受天气的影响
刮风下雨的日子
一样可以在屋里玩
小伙伴们会三五成群地到这家、到那家去活动
现在想想
这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双脚的弹跳能力
还能让全身更协调
4
打弹珠
弹珠即玻璃球
打弹珠也叫打珠子
闽南80后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
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
对他们来说
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5
丢沙包
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
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
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
被击中者就罚下场
若被对方接住
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
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6
踢毽子
最简单的游戏
现在80后、90后的闽南人
还是可以踢上几个
儿时玩的规则是只能连续踢上空
不落地就都算数,越多越好
还有各种花样技巧
缠身绕腿、翻转自如
7
放竹蜻蜓
竹蜻蜓是中国古老的玩具
其外形呈T字形
横的一片像螺旋桨
当中有一个小孔
其中插一根笔直的竹棍子
用两手搓转这一根竹棍子
竹蜻蜓便会旋转飞上天
当升力减弱时才落到地面
其实
还有很多旧时流行的闽南童玩
你还能说上来多少呢?
知道的请在评论里留言
现在的孩子
天天抱着手机、pad
可能已忘记了这些传统的民南童玩了吧
闽南童玩
是闽南文化的瑰宝
为了唤起更多人对“童玩”的了解和认知
深度挖掘逐渐遗失的经典闽南童玩
近日
闽南童玩教育实验基地
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再次发动7所小学的老师们
一起挖掘、收集闽南童玩
时隔4年再挖掘闽南童玩
4年前,灌口中心小学和灌口镇教育服务中心联合编写了一本《闽南童玩》,市级闽南童玩代表性传承人、灌口中心小学总务保卫处主任陈文东表示,此次收集、挖掘的闽南童玩将有别于之前,更多的是去挖掘一些新的、经典的童玩,除了介绍它们的制作方法和游戏规则外,更重要的是收集一些玩童玩的老照片,唤起更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陈文东告诉记者,在他印象中,传统的童玩游戏是他童年里最快乐的玩具。作为闽南童玩传承人,看着传统文化一点点丢失,他很着急,也很努力在奔走。
“上周六,我到村里拜访老人,跟他们又了解了好几个新的童玩,这些都是之前没有发现的。”陈文东说,这本正在整理收集的新书将作为《闽南童玩》的续集或系列之一。
开童玩课程 玩耍中传承
一走进灌口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滚铁环、斗鸡、跳马等以童玩为原型的一排雕塑。 记者注意到,在灌口中心小学里,随处可见童玩的身影,墙壁上是踢毽子、跳房子等童玩的图像,惟妙惟肖。颇具闽南特色的童玩项目如“行直棋”“虎豹狮象”所需的棋格子,更是随处可见。
早在2008年,灌口中心小学就以“少先队体验教育与闽南童玩之研究”为课题,牵头三社小学、田头小学等7所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整理闽南童玩材料,并在学校开展闽南童玩课程,把闽南童玩融入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在玩耍中传承历史文化。
“最早开设课程时,不少年轻老师们都不会玩和制作童玩工具,我们只能邀请村里的老人来教老师们。”陈文东说,学生们没有玩过,就没有认知,更不用说传承和保护了。
而如今,闽南童玩在灌口中心小学的普及已成常态化,成了灌口中心小学的特色。
童玩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经过近10年的探索,闽南童玩在灌口中心小学成了同学们最热衷的游戏。
陈文东告诉记者,每周每班都会有一节童玩课,而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同学们自发地来到操场,三五成群地玩起转陀螺、丢沙包、跳皮筋等童玩游戏。
灌口中心小学校长陈永胜表示,学生在玩童玩时,既可锻炼身体,也能促进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在棋类游戏中还能开发智力。
“玩童玩后,不少孩子远离了手机和游戏。”陈文东说,他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前,小佳(化名)老是爱去黑网吧上网,自从爱上滚铁环后,就不再去网吧了,还在学校举办的童玩比赛中,拿了班级第一名。
闽南童玩已是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够完成的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
保护闽南童玩的行动中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