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写的诗句有哪一些(谭嗣同绝笔诗下的前辈都是谁)
谭嗣同写的诗句有哪一些(谭嗣同绝笔诗下的前辈都是谁)这邓太后怎么说呢?于公,她的为政和军事都还说得过去,尤其懂得约束邓家外戚。可于私,她就有点自私了——她自己没儿子,先是立了不足一岁的汉殇帝,又立了皇亲血统比较远的汉安帝。这些皇帝人选小的小、远的远,之所以这么选,邓太后的目的自然是——掌控皇权!她将掌控皇权15年。邓太后的出身不简单:爷爷是大名鼎鼎的邓禹,父亲则是平羌有功的邓训。她14岁时被选入后宫,在残酷的后宫竞争中脱颖而出,替代阴皇后成为邓皇后,再后来熬死汉和帝成为太后。事实上,按照出生年月,杜根在前,张俭在后。说杜根之前,咱得先简单说下邓太后。邓太后
1898年,在风雨如晦的监牢里,慨然赴死的谭嗣同愤然写下了绝笔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绝笔诗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谭嗣同学习的榜样,张俭和杜根是谁为?
事实上,按照出生年月,杜根在前,张俭在后。
忍死须臾待杜根说杜根之前,咱得先简单说下邓太后。
邓太后
邓太后的出身不简单:爷爷是大名鼎鼎的邓禹,父亲则是平羌有功的邓训。她14岁时被选入后宫,在残酷的后宫竞争中脱颖而出,替代阴皇后成为邓皇后,再后来熬死汉和帝成为太后。
这邓太后怎么说呢?于公,她的为政和军事都还说得过去,尤其懂得约束邓家外戚。可于私,她就有点自私了——她自己没儿子,先是立了不足一岁的汉殇帝,又立了皇亲血统比较远的汉安帝。这些皇帝人选小的小、远的远,之所以这么选,邓太后的目的自然是——掌控皇权!她将掌控皇权15年。
即便汉安帝已经长大成年,但真正的皇权,却始终掌控在邓太后之手。
邓太后这么搞,普通百姓是没啥意见:皇帝是谁,跟普通百姓有啥关系?
可有这么一拨人不愿意了——士大夫!
在中国皇权社会,士大夫一直是个很奇特的存在。他们向上联结着中国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向下又联系着中国社会的底层,而且他们很多人还来自社会底层,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一般都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极高的道德感、荣誉感。一句话,他们是社会真正的精英,一个朝代的好坏走向,和士大夫直接相关。
士大夫
士大夫吃东汉老刘家的饭,他们老觉得这个王朝的主人就应该姓刘,而不是姓邓。明里、暗里,这些人就开始了对邓太后的非议。尽管邓太后非常强势,但这种反对力量的集聚,总有一天会爆发。
在公元107年的一次朝会上,有人就突然跳了出来,他怼得非常直接:太后啊,汉安帝已经长大成人了,能自己当家做主了,你呀,该把皇权让出来了!
这个跳出来的人正是——杜根。他是巴郡太守杜安的儿子,此时出任皇家小秘——郎中。相对邓太后,这杜小秘就是个芝麻官儿。可就是这个芝麻官,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戳戳地顶撞邓太后。
邓太后一看:哟,你谁呀?来人,给我打死他——乱棍打死!
话音刚落,台下的武士一拥而上就把杜根扎上麻袋带走,然后就算一顿“暴雨梨花揍”,杜根开始嘴里嗷嗷叫,喊着喊着就不动了,献血染红了大殿。
台下武士回报:“回禀太后,杜根已被打死!”“好,那就扔了喂野狗!”
可怜活蹦乱跳的杜根,被人像死狗一样拖着扔了出去。
那么杜根死了吗?并没有!这杜根虽然耿直,但有一个优点——人缘好,尤其和皇宫里的武士关系不错,所以,武士们在行刑时,看起来打得很重,但实际上下手有分寸,表面上把杜根打得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实际上却并不要命!
所以,杜根并没有死,但也就一息尚存而已。
但,要命的事情来了,暴脾气的邓太后也担心杜根没死,派了个人专门去盯杜根的尸体——防止他诈尸。
这杜根也是命苦,身上被打得七荤八素不说,一只眼眶也被打裂了。
来盯杜根的哥们也真实诚,他守着杜根的“尸体”,一守就是整整三天!
这下可苦坏了杜根!浑身是淌血,尤其被打裂的眼眶,汨汨向外流着鲜血,格外渗人。但,不管怎么难受,杜根明白——不能动,要忍着!
直到第三天的时候,杜根裂开的眼眶甚至生出了——白花花的蛆!盯梢的人这才放下戒心,回去禀报邓太后杜根的死讯。
那么,杜根真死了吗?没有,他是真的命硬!他从死亡线上又挣扎着活了下来,然后他选择了深山归隐,以端茶送水维持生计。
时光荏苒,公元121年,强势的邓太后终于撒手人寰,邓家的势力分崩离析,汉安帝终于掌权。
汉安帝
此时,汉安帝想起了第一个上书还政的杜根——既然人已经“死”了,那就对他的后人进行赏赐吧!
诶,听到这个消息,杜根跳了出来:“皇上,不用追封,我根本没死!”
杜根不但没死,而且活蹦乱跳,一直活到七十八岁。
望门投止思张俭相对杜根,张俭的生辰要靠后一点。东汉嘛,咱都知道,越往后期,它的内斗越厉害,内政也越差。
东汉到汉桓帝时差到啥程度呢?因为汉桓帝的帝位与太监密不可分——他和太监们搞了个厕所政变,拿下了跋扈将军梁冀,所以参与政变的太监们一个个封侯拜将、风头无两。而东汉末年的太监,一个个如狼似虎,他们甚至将在未来成为东汉帝国的掘墓人。
汉桓帝
彼时的东汉的天空,已经几乎被这些呼风唤雨的太监们遮盖得严严实实,人们几乎看不到希望。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张俭,他的家世并不差,祖上是牛气哄哄的张耳,父亲则是曾任江夏太守的张成,这张俭也算是个官二代。但这个官二代张俭一点都不纨绔,相反还天生一副犟驴脾气。
张俭
早年间,他曾被举孝廉而出仕,可到任之后,却发现自己的老板本性龌龊不上道——这样的人,能当我张俭的老板吗?一怒之下,张俭就休了病假——老子不去了。
张俭的这种举动,在当时昏暗的东汉政坛当然很拉风——人气嗖嗖上涨。于是,到了公元165年,他又被邀请出任东部督邮,在这里,他将把犟驴人生演绎到极致:
还记得帮助汉桓帝的太监们吗?其中的大太监之一侯览,老家就在张俭的治下。
侯览
这侯览可是典型的高官显爵:高乡侯、中常侍、长乐太仆,当然最狠的还是他是汉桓帝最信任的人!侯览人在中央,他的亲戚却都仗着他的权势,在老家欺男霸女、胡作非为。据载:老侯太监家先后夺民田地一百一十八顷,宅第三百八十一所,模仿宫苑兴建府第十六处,还给侯览的老妈修建了一座远超规制的大墓——皇陵标准。
侯家的这种行径落在张俭手中,那能过得去吗?当然不能!但,张俭也不傻,他搜集证据,准备伺机而动。
什么机会呢?公元169年,侯览的母亲死了,侯览必须回家奔丧。这就是张俭要等待的机会!
趁着侯览奔丧,张俭把搜集到的关于侯览的罪证整理成册——发往京师。
按说,张俭的想法不错:趁你奔丧,告你御状,让你侯览就地翻车。
想法不错,可惜张俭低估了侯览这个老江湖:他很快觉察出了危险的信息,再也不顾老家的杂事,飞身回京,在路上就截获了张俭的揭发信!
这下,轮到张俭被动了,既然告不倒侯览,他索性玩了一把大的:张俭派人把侯览母亲那个超规格的大墓捣毁了。这可是啪啪打侯览的脸啊!
不光如此,张俭还搜集到了很多新罪证,可惜,这封信息量满满的奏章,再次——泥牛入海。
张俭这种不要命的举动,人气再次蹭蹭上扬,甚至都要突破天花板!他被时人认为是时代的道德楷模(“八及”之一,“及”就是引人敬仰的人)。
而看着张俭的举动,侯太监的内心是崩溃的——他发誓要灭了张俭。
怎么灭张俭呢?也简单,都不用侯览自己动手——他的小弟朱并上书“揭发”张俭私结朋党,意图不轨。
这下,对付张俭的“证据”就有了——在侯览的撺掇下,东汉中央迅速下令捉拿张俭。
张俭能怎么办呢?逃呗!而彼时正值东汉的第一次党锢之祸,这些权势熏天的老太监们掀起的腥风血雨,正是无以复加的浓烈。对任何人来说,收容出逃名士,基本等于同罪。
但这个问题,对于张俭却根本不存在,无论走到哪里,当他报出张俭的名号,听说的人非但没有拒绝,反而都是热情接待。
后来,张俭流亡到东莱,躲到了李笃的家里。负责搜查的外黄令毛钦带兵追到了李家,李笃一看躲不过,也豁出去了,他对毛钦说:“张俭知名天下,逃跑不是因为他有罪。就算你现在见到了张俭,难道能忍心把他捉去吗?”一听这话,毛钦也是大受感染,站起来说道:“你有种,但我老毛也不比你差啊!”说罢,调头就走。
也正因为毛钦的放水,李笃得以把张俭送出塞外,张俭也得以在党锢之祸中躲过一劫。
结语
谭嗣同在绝命诗中写“望门投止思张俭”,很明显正是希望康有为、梁启超能够像张俭一样吉人天相,躲过灾祸。而“忍死须臾待杜根”,则是希望一起革命的同志不要放弃希望,继续努力,为成就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作者:千秋远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