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后代都是怎么死的(最后接班人是老七)
孙权的后代都是怎么死的(最后接班人是老七)而为了能够顺利争夺到皇位,孙权的三子和四子之后甚至展开了非常疯狂的人才拉拢战术。也就是说,他们纷纷向朝中的大臣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站队到自己这边来。结果这件事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还被人给捅到了孙权的耳朵里。于是没过多久,孙权因为生气而直接废掉了自己第三个儿子的太子之位。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第四个儿子采取的处置手段更狠,直接赐死了他。因此,他的三子和四子也都失去了当他接班人的资格。《三国志》当中有两个儿子之争的介绍: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督军使者羊衟上疏曰"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適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二宫拜授,海内称宜,斯乃大吴兴隆之基。顷闻二宫并绝宾客,远近悚然,大小失望。《建康实录》: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诏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足以证明孙登在吴国当中绝对有一个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正常情况下,我国古代的帝王都会优先选择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嫡亲大儿子。可是孙权作为吴国的帝王,不但没有选择让他自己的大儿子当他的接班人,而且还反倒将皇位传给了他年纪最小的一个儿子孙亮。那么,为何孙权非传幼不传长呢?要知道,他这辈子可是有过七个儿子呢。其实,孙权之所以会这么做,跟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一、长子和次子都英年早逝其实,孙权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按照相关制度优先让他的大儿子当他的接班人。而且以他大儿子做了太子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将来也完全能够胜任得了吴国帝王一职。本来孙权对此安排颇为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得意。可惜天不遂人愿,孙权的大儿子在当了一段时间太子后便不幸病逝了。而且有资料显示,他逝世的时候才三十几岁,真真儿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
《建康实录》: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诏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足以证明孙登在吴国当中绝对有一个很好的形象在那里的。而且深受百姓爱戴,无奈过早的离世。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的目光会立即放到孙权的次子身上。因为这很正常,毕竟长子不幸逝世后,次子明显就有机会成为帝王的接班人了。但是实际上,孙权的次子逝世的比孙权的长子逝世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所以自从孙权的大儿子逝世后,孙权就一度陷入到了一种悲伤到无法自拔的境地之中。当然了,这倒不是说他对次子的死无动于衷。事实上,孙权的次子也跟他的长子一样优秀。只不过他的命还没他大哥好呢,所以才会出现死在他大哥前面的情况。
二、三子和四子因暗中争夺继承权而丢了当继承人的资格孙权的大儿子逝世后,就算他再怎么悲伤,也得按照规定再重新选择出一个接班人来。这个时候,无疑他的第三个儿子就比较有资格成为他的接班人人选。于是没过多久,孙权的第三个儿子便被封为了太子。只是与此同时,孙权的第四个儿子也有非常大的当孙权接班人的意愿。纵使他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资格,可他却依然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跟自己的哥哥争夺权势的欲望。因为他当时明显要比他的三哥更得宠一些,所以他便认为,自己是有资格跟自己的哥哥一争高下的。
《三国志》当中有两个儿子之争的介绍: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督军使者羊衟上疏曰"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適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二宫拜授,海内称宜,斯乃大吴兴隆之基。顷闻二宫并绝宾客,远近悚然,大小失望。
而为了能够顺利争夺到皇位,孙权的三子和四子之后甚至展开了非常疯狂的人才拉拢战术。也就是说,他们纷纷向朝中的大臣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站队到自己这边来。结果这件事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还被人给捅到了孙权的耳朵里。于是没过多久,孙权因为生气而直接废掉了自己第三个儿子的太子之位。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第四个儿子采取的处置手段更狠,直接赐死了他。因此,他的三子和四子也都失去了当他接班人的资格。
三、五子和六子的母亲都不及七子的母亲得宠按道理来讲,既然孙权的前四个儿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办法继承他的皇位,那怎么也该轮到他的第五个儿子了。可是实际上,孙权最后直接跳过自己的五子和六子,而选择了七子来当他的接班人。至于原因,其实主要跟他第七个儿子的母亲最为受宠有关。
所以说,在挑选接班人方面,孙权其实也有做得不太严谨的地方。不过实际上,这也是可以得到理解的。毕竟他当时的岁数已经比较大了,而他第七个儿子的母亲又是出了名的大美女。在五子和六子的表现都很一般的情况下,估计换成是别人,也应该会优先考虑让自己比较中意的一个妃子所生的儿子来给自己当接班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