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
孔子为什么要见贤思齐(孔子见贤思齐)正是这一颗向学之心促使孔子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甚至遇到不认识的人,孔子也非常热情地和陌生人交谈,看陌生人的身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一些有名气的有学识的人,只要有机会,孔子想尽办法也要向人家学习。因此,他学无常师,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自己一起相处的人,看到他们的优点,就赶快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暗暗告诫自己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在母亲颜征在的影响下,孔子自小苦学“六艺”。
孔子深知,只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贵族、君主的青睐,从而谋得一官半职,重新跻身于上流社会。
他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求学中,孔子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向他人学习,抓住学习机会,才能更加完善自己。就像大树一样,汲取的阳光雨露越多,就越能枝繁叶茂,屹立不倒。
因此,他学无常师,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和自己一起相处的人,看到他们的优点,就赶快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暗暗告诫自己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甚至遇到不认识的人,孔子也非常热情地和陌生人交谈,看陌生人的身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一些有名气的有学识的人,只要有机会,孔子想尽办法也要向人家学习。
正是这一颗向学之心促使孔子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孔子自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认为自己好学程度,无人能及,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证明了孔子的学无常师,学而不厌。
师襄子是鲁国的乐官,对音乐的造诣非常高。
孔子听说了师襄子的大名,就赶快跑到师襄子那里,请求他教自己弹琴。
而师襄子早就听说了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年轻人,也非常愿意和他交朋友,就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师襄子先教他一些乐理知识和演奏的技巧,孔子的演奏技艺和欣赏水平都有些基础,学得很快。
在学习完整的曲子的时候,孔子一遍一遍地练习着,过了十天,还在弹奏着一首曲子。
师襄子说:“这首曲子弹成这样就可以了,我还是教你新的曲子吧。”
孔子说:“我只是熟悉这首曲子的曲谱,对于演奏技巧我还是不熟练啊。”
过了一段日子,师襄子感觉到孔子的演奏已经非常娴熟,甚至和专业的乐师比也毫不逊色了,就说:“你的演奏技巧已经很熟练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还不行啊,老师。演奏技巧我确实很熟悉了,但这首曲子的意境我还不了解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听到他的琴声大为惊叹,说道:“你的弹奏水平太高了,已经和我不相上下了。你已经完全领悟了曲子的意境,现在可以学习新的了吧。”
孔子还是摇摇头说:“不行啊,老师。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作者呢,我觉得这首曲子似乎另有深意。”
再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听孔子弹琴,眼前好像浮现出一位统领天下的君主站在吞吐日月的大海之滨,目光深邃地眺望远方。
师襄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孔子听,孔子激动地说:“我现在已体察到作者的过人风采了,这是个思想深邃、性情乐观而又眼光远大的人,像一位傲视群雄的君主,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这样的歌曲呢。”
师襄子听了,由衷地佩服,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你说的一点没错。当初我的老师教我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说是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啊!”
孔子把《文王操》学到这种程度,才肯换学新的曲子。在学习上,孔子的确是学无止境,学而不厌。
这种执着的精神使得孔子的音乐造诣极高,这才有了后来的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孔子曾在鲁国祀奉周公的太庙做助祭,年轻的孔子终于获得了进入太庙的机会。
这对于孔子来说,又是一个增长知识、掌握周礼的机会。
只要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他就本着严谨学习的精神,不停地问这问那。
活动一结束,他总是快步走到主祭官那寻根问底:“请问大人,鲁国为什么不行天子祭天地的郊礼?”
主祭官不耐烦地回答:“鲁国是周公后裔,郊社礼是周公修订的,专属天子的祭礼。鲁国奉周公遗制,所以按照先例冬至不举行郊祭礼。”
孔子又看见神庙的神位前斜放着一件木器,便又问主祭官:“这是什么祭器?”
主祭官答:“是宥坐,也就是帝王的劝戒器。”
孔子说:“我曾经听说过。这种祭器空的时候是歪斜的,如果往里面倒水倒到一半的时候就成了平的。可是如果注水过多的话,就又会倾侧,里面就不会剩下多少水了。所以君主常常用它来警示自己,不要骄傲自满啊。”
主祭官没好气地说:“你知道了还问什么?”
孔子也不恼怒,一有机会,还是问个不停。
后来孔子听到有人在议论:“谁说陬邑叔梁纥(孔子父亲)的儿子博学多才,懂得礼仪啊,他进了太庙,什么都问,真是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啊。”
孔子听说后并不生气,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询问本身就是有礼的表现呀。
其实孔子自小就熟学周礼,很多知识早已熟记于心,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罢了。
孔子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后世求学者、治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郯子为鲁国东南小国郯国的国君。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有所记载,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二十四孝图》中第五幅记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郯子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曾经访问鲁国,鲁昭公盛宴款待。
席间,鲁国的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
郯子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们的祖先,当初少昊在继承王位时,正好有一只美丽的凤凰飞来,这当然的吉祥的象征了,所以少昊氏就用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
“从前黄帝轩辕氏登位时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神农氏建立国家的时候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成为君主时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氏这样做,大概和那些贤明的君主是一样的吧……”
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的感兴趣,就想方设法地赶到郯子居住的地方向他请教,“见于郯子而学之”。
郯子看到孔子如此诚心诚意,觉得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于是就和孔子高兴地谈论起来。
孔子向他求教国家以鸟命名的方法。
郯子也非常详细地回答了他。
郯子说:我们的祖先少昊在继承王位时,正好有美丽的凤凰飞来,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叫凤鸟氏;玄鸟就是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所以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叫做玄鸟氏;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就停止了,所以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所以这个官职以青鸟氏命名……
孔子“问官”这个历史典故流传了下来,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郯子对孔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惜才爱才,对虚心学习的孔子是倾囊而授,不仅传授给孔子许多新的知识,而且对当时人们不重视学习表达了自己的深深的担忧。
好学不倦的孔子,凭借其过人的虚心和韧性,不耻下问,越发的博学多才,自身的修养也日益提高,终于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