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走出自我否定的(为什么总是陷入自我否定中)
你是怎么走出自我否定的(为什么总是陷入自我否定中)小贴士:那个创伤事件还产生了另外一些情绪和感受,即形成的心理上的另外一个子人格(就叫子人格C吧)。子人格C非常害怕意外会随时出现,总会幻想着回到意外发生以前的幸福生活(很难接受亲人的去世),所以子人格C其实不想要什么成功,只想要那个养育者一直健在的人生。遗憾的是,子人格C一直存在于TA的潜意识并被隔离,所以TA的意识不知道C的存在,只是觉得人生不是TA想要的那个样子,感觉别扭,又说不明白怎么回事。举例来说,一个人在青春期遭遇了重要养育者的丧失,那么TA在这个创伤事件中就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努力和拼命学习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在成年后仍然会拼命努力工作,可能在事业发展上比较成功,但是TA经常会过度努力,无法接受自己犯错误或者松懈。成年后,虽然成功了,但是TA还是无法享受轻松的生活,虽然有正常的假期和周末休息时间。那么这个成年人很可能就遭遇了冒充者综合症的问题。因为TA总是担心应付不了工作中的新挑战
心理学者Pauline Rose Clance和SuzanneImes在1978年研究高成就女性职业发展时,提出了Imposter Syndrome概念,它可以翻译成“冒充者综合症”,也可以翻译成“冒名顶替者综合征”。它描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或者感受,它让遭遇冒充者综合症的人自己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她们发现,有些女性,虽然在学术和职业上获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却坚持认为自己其实并不聪明,觉得其他人都是被自己骗了。
Pauline Rose Clance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恶性循环,具有周期性特质。这个概念提出后,很多相关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在高成就的女性身上出现,也在很多人身上出现。即,无论人们的社会地位、工作背景、教育程度如何,任何人都可能会有冒名者综合症。
遭遇冒名者综合症的人都会深深陷入自我否定之中,习惯性认为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应该获得的,或者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外界因素。有时候这样的人也能不断激励自己成功,但通常以持续的焦虑为代价。
这让我想到子人格的概念,如果从子人格概念的角度看待冒充者综合症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意象对话理论认为子人格是一个人的人格中稳定存在的各个侧面,子人格体现为心理上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
举例来说,一个人在青春期遭遇了重要养育者的丧失,那么TA在这个创伤事件中就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努力和拼命学习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在成年后仍然会拼命努力工作,可能在事业发展上比较成功,但是TA经常会过度努力,无法接受自己犯错误或者松懈。成年后,虽然成功了,但是TA还是无法享受轻松的生活,虽然有正常的假期和周末休息时间。那么这个成年人很可能就遭遇了冒充者综合症的问题。因为TA总是担心应付不了工作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接受不了是个成功了的人的现实状态。
那么我们可以帮助TA去理解那个心理上的“自己的冒充者”,即在心理上体验为独立的那个子人格。尝试着再次体会青春期创伤事件带来的情绪,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子人格(就叫子人格A吧),子人格A在当年的创伤性事件中,非常努力和拼命学习,是当时可以做的一种应对策略(要撑起来,不能让自己崩溃),这个策略帮助TA隔离了失去养育者的害怕情绪和悲伤情绪,当然也让TA在现实中获益。
TA后来考了很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又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职业发展也比较成功,这些都是TA的意识能够看到的自己的人生,不过这只是一个人生侧面而已。
那个创伤事件还产生了另外一些情绪和感受,即形成的心理上的另外一个子人格(就叫子人格C吧)。子人格C非常害怕意外会随时出现,总会幻想着回到意外发生以前的幸福生活(很难接受亲人的去世),所以子人格C其实不想要什么成功,只想要那个养育者一直健在的人生。遗憾的是,子人格C一直存在于TA的潜意识并被隔离,所以TA的意识不知道C的存在,只是觉得人生不是TA想要的那个样子,感觉别扭,又说不明白怎么回事。
小贴士: 弗洛伊德同时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者费伦齐(Ferenczi)在1949的论文“成人和儿童之间言语的混乱(Confusion of the Tongues Between the Adults and the Child)”也有相似的描述,“惊吓和恐怖的创伤会让人产生人格分裂(splitting)的迹象,一个人的部分人格退行到创伤(这创伤是他要尽力消除的)之前就存在的幸福状态中…,而对创伤的防御,奇迹般地让一粒小种子即刻开枝散叶,长成一棵大树… 人格中的所有自成一体的片断就很难再保持相互的联系,每个片断就如同一个单独的人格运作着,却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部分存在”。 |
至此,我们理解了,成年人TA可能一直习惯性的生活在子人格A里,或者说,子人格A一直主导着TA成年后的人生。那么TA对自己人生的别扭的感觉,可能是子人格A的意识和感觉,或者说,正如冒充者综合症描述的症状或者感觉类似,TA总是感觉别扭,不是自己想要的成功人生。或许子人格C一直被隔离着,但却需要被TA看到,潜意识里的子人格C想要养育者一直健在的幸福人生。
经过去体会和面对曾经的创伤事件,TA开始意识到子人格C的存在,也就有了修复这个创伤性情绪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子人格A和C相互看到了,子人格C承载着的悲伤和恐惧情绪得到了释放和转化,两个子人格开始理解对方的情绪感受/思维和行为,TA就就可以在潜意识做些整合了。TA就不再被子人格C以自己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了。那么,TA可能就可以为自己努力工作和成功感到骄傲,同时也允许自己享受休闲的时光,因为现在的人生是TA整合了自己潜意识之后的“新”体验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