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潮郡崇堂(海内外潮郡善堂)

潮郡崇堂(海内外潮郡善堂)(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

潮郡善堂是体现了潮地人民从善向善、关心他人、关心公益的一种精神文明,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值得研讨的一种潮郡社会人文现象。本文就潮郡善堂产生缘由、规模、结构、善事活动、文化特色作粗浅探讨,希仁人斧正。

潮郡崇堂(海内外潮郡善堂)(1)


   一潮郡善堂产生的缘由
   封建年代的潮郡,社会有相当数量生活贫困的弱者。这些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过程中,需要社会救助的事情很多,而且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突出的有溺婴特别溺女婴,这习已成风。其深刻社会原因“因家计贫乏,虑日前之抚养维艰,即家计稍丰,亦虑将来之遣嫁滋累,并或急望生男,恐为哺乳所误,迟其再孕,往往甫经产育,施即淹毙”(1);也有鳏寡老无靠的老人,生活艰难等社会问题。这引起潮郡地方官和绅士的关注。筹措补救方法,建置救济机构。一是各县都设有育婴堂,雇乳妇喂养,收养弃婴,每月发给定额生活费(2)。二是设立收养病无靠的养济院。每月或日发给口粮、柴薪、每年发给布匹衣服(3)。三是设癞民所,收养患有麻风病人,供给口粮(4)。这些育婴堂、养济院、癞民所等慈善机构,由于经济力量有限所能养的婴儿、鳏寡老人、患有麻风病人甚少。因此,潮郡明、清两代弃婴等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近代,由于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潮郡自然经济瓦解,贫富悬殊较大。较多农民失去土地。这些没有土地的农民,有的仍在乡村成为闲散游民,甚至沦为乞户、仆人、乐工,生活艰苦。有的流落到乡村的集市、潮属各县的县城、潮州郡城、新开埠的汕头市,从事小手工业、小贩或为外商、国内商家当工人、佣人。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生活非常贫困,工作时间很少,“每日至少须十五、六个小时(5),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又相当低,‘太平世界’尚能勉强度日,若遇灾荒、战祸、失业挨饿,家破人亡,尸体横卧街头,死骨漫路惨相凄怜。这样,在城镇商贾打工的潮人或在乡村绅耆者,有慈善积德之人,认为有必要建立慈善机构,解决常年个别人困难。灾年恤死救生的社会问题。因而善堂、善社为适合这种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创建遍潮郡各地,上至城市郡城,下至市集乡村,形成市郡、县、镇三级“网络的慈善机构”。
   汕头开埠后,潮人大量海外谋生。有自由出国经商的;有被迫“卖猪仔”到海外当苦力的。潮人遍布泰国暹罗、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古巴等50多个国家,海外潮人人数与本土人数差不多,有近千万人(6)。这些人飘洋过海,孤栖异域,外受殖民者的压迫统治,内无强盛国家作为有力后盾保护。这样凄凉悲惨生活,使那些出国谋生“飞黄腾达”者为弘扬潮人的乐善好施,在海外先后兴建泰国曼谷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马来西亚明修善社等。
   潮郡善堂是由富商巨贾倡建、衿绅支持,商号、行铺、热心公益事业者捐资创建的。汕头市开埠不久,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富商巨贾赖礼园、杨禹臣、吴捷元等倡建善堂得到汕头埠各商号支持集资1000大洋购下(现外马三小现址)地皮,兴办汕头埠首座善堂———同庆善堂,崇奉宋大峰祖师;潮阳籍巨商第一任汕头市商会会长肖鸣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首倡并带头捐资皆社友同人买地,报官示准盖建潮郡念佛社首创的棉安善堂;修筑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的张榕轩兄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倡办延寿善堂;林芷明、黄新琳等见崎碌贫户多,组织兴办慈爱善社(7)。潮郡兴办慈善机构,都得当时政府的支持,社会名流的赞同。如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69年)潮州知府李士彬为潮州开元街的铺仁善堂题门额;清末状元夏同和为潮阳县棉安善堂题门匾“棉安善堂”及题联:“棉疆有庆,安堵无惊”(8)。

潮郡崇堂(海内外潮郡善堂)(2)


   二潮郡善堂的主要善事活动
   1、恤死
   恤死施棺收殓是潮郡各善堂慈善活动主要工作之一。各善堂设置有收殓所、筑义冢、墓园。汕头的存心善堂设有较大的义冢,诚敬善社设收殓所,组织方便队17人专职司殓葬。慈爱善社设收殓所、筑墓园,诚心善堂设义山管理处;潮城各善堂在城郊山地、坡地,都拥有可供赠葬的义冢埠。潮阳、揭阳、澄海、饶平等县的善堂皆设有恤死机构、场地。经常多行善举乐于施棺赠葬。
   每逢天灾人祸,死难者众,善堂掩埋队员不顾寒暑、不管脏臭,抬尸、挖穴,以苦为乐。较大善事活动有:一是海难事故。1917年,往返于汕头至揭阳的金善益轮,在汕头市附近海面不幸沉没,数百具尸体由善堂无偿出棺收埋。1919年1月(农历12月24日),丰茂号轮在南澳县芹澎触礁800名侨客遇难,有尸飘至潮阳近海,由社友收尸掩埋。1924年农历五月初七日中午12时,往返汕揭的大兴轮在浔洄港嘴遇风浪,由于超载造成翻船沉海事故,500多名乘客只有少数人生还。善堂闻讯即组织礐石磊口桥西的棉花村十名撬蚝渔民,苦战四、五天,潜海捞尸,用船载上汕头岸,先让遗属认尸,再装棺收殓。1932年,潮阳大信轮沉没,前往救难(9)。二是特大灾难,1922年8月2日(农历6月初10日)大台风袭击潮汕,俗称“八二”风灾,是近代潮郡的一次特大灾害,台风几乎祸及整个潮郡,震山撼岳,拔木发屋。潮汐骤至,暴雨倾盆,堤围溃决,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庐舍倾塌,田园淹没,人畜漂流。澄海死者26996人,饶平近3000人,潮阳1000人,揭阳600余人,汕头2000余人,总共34500人。庐舍成墟,尸骸遍野,逾月而山陬海隅积秽犹未能清(10)。其时,潮郡各县善堂均见义勇为,急公好施视同己任,聚集人力,自备收埋工具和费用。汕头的存心善堂,诚敬善堂等,潮安的集安汕头领队,广济、寿朋善堂先后赶赴各灾收埋死尸。各善堂人员出于救灾热情,忘记个人辛苦安危,冒着酷暑天气和可能受疠疾病传染的危险,用大蒜头塞鼻,将水里腐臭难闻的浮尸用席裹住拖上岸掩埋。由于“尸骸遍野”,逾月腐烂,收埋工作极尽艰难,耗时一月有余始毕(11)。
   潮州沦陷之后,死亡人数剧增。由于战乱,生者不得生,死者就更无力营葬了。尽管当时各善堂的经济来源都十分艰困,但善堂仍倾全力施棺赠葬。堂存的棺木施完了,就收买被拆(包括自拆)的民房旧杉木制作棺材,使死者都有薄棺一具入土。山上的义冢埠,时乱而墓葬不乱,依然如战前一样分行列号,竖立墓碑,造册登记,井然有序。国土重光后,不少死者的亲属得以按址寻到先人骸骨,此皆出自于善堂之所赐。由于路无伏尸,城无遗骨,客观上也减轻了疾病的流传,使百姓都受其益(12)。
   1943年潮汕旱灾闹饥荒,霍乱肆虐,日寇横行,饿殍满路。潮阳、汕头、潮安尤为严重,仅潮阳一县饿死、病亡者13.44万人之多,故潮阳有万人冢。汕头的存心、仁爱、诚敬等善堂;潮阳棉安、仁德、仁济等善堂;潮安等集安等善堂每天掩埋要以百计收尸,有的陈尸发臭腐烂,善堂收尸人员以慈悲为怀,用蒜头塞鼻,不弃遗体,善举感人(13)。
   2、救生
   潮郡善堂普济众生,救死扶伤比其所做的收殓尸体,超度亡灵更加现实,更加重要的善举。潮郡善堂所从事救生事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救灾扶贫,排忧解难
   潮郡善堂的善款大部分用于救济因各种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灾民,目的是使他们有所依赖,体会到人世的温暖,从而鼓起勇气,重新面对人生。另外善堂还对那些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尽力让他们安度晚年。
   潮郡善堂遒循“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在“服务社会”这个基本前提下,为潮地贫苦弱者排忧解难。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韩江水灾,汕头存心等善堂派了很多人员沿潮安七都及潮安、澄海各灾区,布赈施食4个月,并搭篷屋以安灾民。1914年,潮安潭头上埠元巷堤溃决,运米400余包到急水、秋溪、石龟等20余个乡村急赈。1918年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汕头善堂除救护汕头市区伤民外,还前往重灾区南澳岛急赈。1932年潮阳大信轮沉没,前往救难,同年募资修筑和平公路桥以利通车。1947年农历六月,韩江水灾,大长桥、小长桥等乡成泽国,派救护人员、医务人员前往抢救施赈(14)。
   潮郡汕头、潮城、揭阳、潮阳等善堂冬季赠衣,有棉衣和麻袋衫两种;暮年施粥,按腊月大小,于二十六、二十七或二十八两晚举办;暮年施赈,就是对贫民发放赈款,度过年关。农村贫苦之家,都扶老携幼而来,远还在澄海的樟林、东陇一带的动贫苦者,也到汕头、潮州城领赈。

潮郡崇堂(海内外潮郡善堂)(3)


   (2)施医赠药治病救人
   潮郡善堂非常关心潮地社会普遍存在着缺医少药这一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打工的苦力工人、贫苦大众、因生病没有工薪没钱就医者,呻吟街头。初有些善堂购买药品救济贫苦病人。如汕头诚敬善社林岳州将家传自制治疗吐泻验药,免费施赠,极为灵验。以后扩为诚敬中医院。1924年免费施医8640人,赠药1440剂。1929年存心善堂创立善堂医院。每天下午半天为贫苦病人义务诊病,医师只领善堂发点薄酬。1943年存心、诚心、诚敬、慈爱、延寿共5个善堂,成立五善堂医院。每天有数十名穷人来就医,全部免费。潮城善堂施医赠药的做法是:善堂聘请医师坐堂(或另设址)为病人诊病,医师按病处方,病人凭处方领药。各善堂的医期互不相同,大体按农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开诊。潮城最有名气的集安善堂,聘请的医师多负盛名。每诊期看病四、五百人,每月赠药所费约在三千元左右(大洋)。国土重光后,集安善堂附设中药室,赠药改为发药签方式,每张药签有一定金额。当时,庄静庵先生就长期捐赠药签,施惠于贫苦病人。集安善堂为表彰庄先生的善举,在该堂挂其相片留念(15)。
   潮州城各善堂的施医赠药,虽在药剂的金额上有所限制,但对到堂求医领药的人却没有任何限制。由于社会上穷苦人多,善堂药费的支出是很浩繁的,而善堂的施药赠药仍能长期继续下去,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在社会上也有不少商店(行)自发地求验方制成便药而施赠。比较著名的有汪腾昌纸遮店,长期赠送一种能治疗疥疮的膏药。枫溪吴潮川先生(人称八爷)所办的致中碗行,长期赠送一种能治疗便血的口服药丸。信和米行裕咸鱼行、裕昌当铺多家商号,也赠送各种验方制成的便药。这对于善堂的施赠药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3)组织义务消防队抢险抗灾
   民谚曰:“水火无情”。潮汕各善堂在救火这项公益事业是花了大力气的。汕头市有三支义务消防队,汕头存心善堂救护队建于1929年,诚敬善社灭火局建于1930年,合敬善社扑火队建于1933年。这三家善堂消防队大约有100名专职消防队员,500名义务消防队员。各消防队配有救火机、泵浦车、消防车和吉普车等设备。揭阳县有慈霖善堂、永同德善堂、寿德善堂、众善堂、觉善堂、诚心善堂六支义务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员大约100名。潮阳县的棉安善堂、存德善堂、仁济善堂、仁德善堂、建德善堂、存心善堂等六支义务消防队、消防队员200多名,配有发动机、救火机、灭火器。潮安县有专职消防队,其他各县善堂普遍没有义务消防队,但规模较小(16)。
   各善堂组建的义务消防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社会的善事:
   1932年4月,外马路光天巷口至商业街沙仔地篷寮火灾,善堂消防队配合水龙局全力抢救,灭火、救人,事后善堂积极收尸和灾后赈济。1933年4月,乌桥同济二马路火灾、延烧板屋、灰屋300余间;10月再次火灾,毁屋百余间,汕头善堂皆全力抢救之。1934年,西堤海边竹篷寮火灾,延烧篷屋400余间,越岁再火灾毁屋450间。汕头善堂除派消防队扑火外,又临时救济和施衣赠粥,使灾民安身(17)。
   潮城南北大堤是关系到潮安、汕头、揭阳、普宁等县市的安全。各善堂每逢韩江水位上涨,沿江城门关闭防洪时,就派员上堤巡视水情,对险段输流守望。有个别善堂还煮粥抬至堤顶的人们吃。
   民国初年,善堂有一典型救人的善事。有一次韩江水涨,来洪极猛。东门城门关闭,湘子桥桥面过水,梭船也已放断,桥的各个桥墩均互相隔断,孤立于狂涛之中。这是茶亭畔有一卖卜盲人不及逃走,被洪水困于鉎牛洲的小屋顶上,上天无路,落地无门,拼命呼救。杏苑善堂董事长唐老先生(即后来该堂唐孟伟主任的父亲)得悉此事,立即出重资雇一轮船,冒险到鉎牛洲救人。几经波折方始把这个盲人就脱险境。
   1934年7月20日,因暴风雨和韩江水涨,水势凶猛,北堤发生穿泄二处,几乎酿成巨祸。幸经及时抢救,保住北堤安全。善堂人员于是役全力投入抢险,做了大量工作。
   3、兴办善堂义学
   旧社会潮人很多因生活贫困,而未受过学校教育。代代艰难地奋斗,很多潮人深深感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文化发达,才能摆脱贫困。因而国内外善堂有识之士兴办义学。
   近代开埠的汕头市善堂兴办义学较多:汕头诚敬善社1941年开办诚敬小学;存心善堂1942年开办存心小学,慈爱善堂开办慈爱小学,诚心善堂开办诚心小学,养莲善社开办养莲小学,都免费收容失学贫童。规模较大的是:存心善堂小学,1942年由张运生发起,捐款创办了存心学校,由王文宽任理事长,辛扬人、马镜川、辛桂添、郑学忠为理事。由郑学忠兼任校长,并推辛扬人往泰国;郑学忠等在汕头集资建校。汕头捐资者有万多人,捐款最多是张运生。首批让300名穷孩子不花分文得以入学读书。到1949年,发展到18个班,700多名学生。(今改为存心小学,占地1594平方米),该校教师实行半义务施教,专职教师每月发给34斤米加两万多元旧币,待遇虽低于市内其它学校,但仍热心教书育人。学生也发奋读书。校友现居港澳、泰国及南洋的逾200人,在国内的人数更多。1988年秋,香港和汕头都成立存心校友会。升平区政协常委、香港同胞杨植秋先生是香港存心校友会负责人,乐于资助学校经费。存心善堂还在学校附近创办儿童教养院,收养100名孤儿,吃、穿、住、用由善善负责。既教识字,又开展勤工俭学,到十六、七岁就输送到社会谋生,或安排在善堂的消防队、救护队、掩埋队服务(18)。
   三、潮郡善堂的文化特色
   潮郡善堂是一种文化现象,究竟有什么潮地的特色呢?我们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潮郡善堂意识的分析:大多数潮人认为积善积德就能得到善果、幸福。这种善果便是人们在神秘外力佑注下,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补偿。这也是潮人希望通过超自然的观念与世俗道德行为的结合,把许多日常行为用善恶功过来划分,沉积成为潮人一套遵循的规范。形成潮郡善堂慈善活动与潮郡民间信仰紧密结合。这也就是说潮郡善堂文化充满着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19):
   1、潮汕善堂的创立源于民间信仰的传播
   潮汕善堂崇拜宋代大峰祖师。大峰祖师是一位信而有徵的历史人物,生活于11世纪下半叶到12世纪初叶,活跃于北宋末后期,法名大峰。当地绅民在大峰圆寂后,感其功德,遂建立一座庙宇,名为报德堂,供奉其圣像(20)。尔后,历经多朝,民众遂步把大峰看为消灾纳福之善神,尊为祖师,虔诚崇祀。在潮汕地区,最有名的潮阳棉安善堂和汕头存心善堂的创立,都是缘于对大峰祖师的崇拜,其堂也是因供奉大峰祖师而善信如云。究竟潮汕地区的善堂有多少供奉大峰祖师的,有云500多所,这数字未必可靠;但潮汕善堂以大峰祖师为信仰的力量,作为开展慈善活动的动力,这一点贻无可置疑。在潮汕众多善堂中,除了崇拜大峰祖师外,也有个奉敬吕祖(如汕头市区延寿善堂、潮安庵埠紫霞善社)、陇(一作龙)尾圣何野云(如潮安庵埠和义善社)、窦先师(如潮阳市峡山镇的乐善善社)、齐天大圣(如揭阳市榕城的敬天善堂)(21)。无论是大峰祖师,抑或是其他神祇,虽也可以挂靠到某一宗教,但善信的崇拜,并不意味着皈依某一宗教,接受某一宗教的系统教义;该等崇拜,均属民间信仰性质。无论所祀何神,在民众心目中都不过是能保佑平安、招财纳福的善神。就现有的资料,当年潮汕地区的善堂,鲜见不供奉神祇的而事实上,不少善堂的前身,本来就是念佛社之类的民间信仰组织。尔后才演化为善堂或善社,以开展慈善活动为主要职责。由此,足见潮汕善堂的产生,与民间信仰的传播是分不开的。
   2、潮汕善堂的经济来源与民间信仰分不开
   潮汕各地善堂的经济来源,由于资料的佚失,难以一一进行较量分析;各地各堂,由于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各项来源的数目也就有所差异。但主要财源毕竟类似,据潮州城善堂的耆老回忆;善堂的经费来自本自城绅商富户和殷实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桥团的捐赠,善男信女的喜敬,还有单项善举动的实额认捐,如收埋水尸、路尸,有的人就按口捐钱若干,善堂则照其认捐定额按口收费。这种筹款方式,据笔者的调查,迄今仍为东南亚地区的潮侨善堂所保持。据上面提到汕头存心善堂堂堂务报告书,该堂经济收入来源开列了“堂前捐助”、“社员年费”、“社员进社金”、“吉穴捐助”、“柩厝寄柩”、“法事供款捐助”、“各界捐助”等项目。不管这些钱来自谁,以什么形式捐给善堂,多是出自一种“行善可得好报”的民间信仰心理。
   3、潮汕善堂的慈善活动常与民间神事活动相结合
   潮汕善堂,多以收尸殓葬为日常业务,因此一提到善堂,往往就与死人联系起来。也正因为善堂从事恤死业务,故更染上宗教色彩。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即所谓“做功德”。从举办这些仪式中,善堂也可从丧主或社会的仁翁善长得到一些报酬或捐助。善堂也依地方民俗,一年四季,尤其是在诸节日中,举行祭神仪式,主办诸多盛会,以善信向神祇捐献的形式集资;或以祭品施济穷人(如盂兰盛会等)(22)。总之,各种慈善活动,往往与神事活动相结合。故我们认为慈善活动与民间信仰的密切结合,是潮汕善堂文化之特色。
   潮郡善堂组织及其活动是属于民间性质、民间慈善事业的范畴。在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中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生活在社会的弱者的义举在潮地颇具影响力,其客观效益对于安定的地方民众生活、社会的正常发展、显然是有利的,必须发扬光大。
   (因篇幅关系,本刊发表时有所删节)
  
   注释:
   (1)《皇清奏议》卷59《请定例禁疏》
   (2)清乾隆《潮州府志•寺观》
   (3)清乾隆《潮州府志•寺观》;嘉庆《澄海县志•寺观》
   (4)《潮州府志•寺观》;《潮阳县志•寺观》
   (5)《汕头指南》
   (6)周昭京著《潮州会馆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7)(11)(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汕头市升平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潮汕善堂专辑》
   (8)(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汕头市升平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潮汕善堂专辑》;林俊聪《潮汕庙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9)(13)(14)(15)(17)(18)《汕头市大事记》;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汕头市升平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潮汕善堂专辑》
   (10)《汕头市大事记》
   (12)《潮州市志•大事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汕头市升平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潮汕善堂专辑》
   (19)候杰范丽珠著《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20)《潮阳市志•人物传》
   (22)《汕头市志•民俗志》
   □黄瑾瑜(作者单位: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