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宋时的芜湖(聚落名称),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附近的农业生产已经与皇家和大官僚们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他们在芜湖周围大规模地围垦湖沼湿地,兴筑圩田。最著名的是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在我国著名科学家沈括亲自指挥和监督下,发动周围八县一万四千多民工合力重修的“万春圩”。由于宋代的大规模围湖造田,使作为湖泊的“芜湖”水面迅速缩小,渐渐地失去往日的风姿秀色。到了元代时,“芜湖”只剩下天成湖(又称天圣湖)、易太湖(又称南湖)和欧阳湖(以元代芜湖知县欧阳玄而命名)等几个湖泊。据嘉庆《芜湖县志》记载,清代中叶经过实地考察,“天成湖……在县东南十八里,广一百八十顷,入处为荆招港”,“易太湖……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周围五十余顷,中隔大江(青弋江)与天成湖相毗连”,“欧阳湖……在天成湖北,大小荆山中”,以上三湖,水盛时则合而为一。此时的“芜湖”,如果按照自然地理学原理来分类,则应该是晚期沼泽化的湖泊。19世

2011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1)

鸠兹——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城名

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自此以后,鸠兹之名见于史书不绝。由于古人用字往往同音假借,因此,“鸠兹”也常常被写成“祝兹”、“祝松”、“皋夷”、“勾慈”等。直到汉初,“鸠兹”一名仍然沿用不废。《读史方舆记要》卷二十七曰:“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汉置芜湖县于此,一名‘祝松’,亦名‘祝兹’。吕后时,封厉为祝兹侯,或以为松兹也。”晋代杜预为《左传》作注云:“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今皋夷也。”《安徽通志·舆地志》载:“鸠兹港,芜湖县东四十里,入于长江,或以为古鸠兹也。左传楚伐吴,至鸠兹,杜预以为皋夷,今作勾慈,以音相近而讹也。”民国《芜湖县志》又云:“芜湖县德政乡有勾慈社,即鸠兹之讹也。”

“鸠兹”一名的由来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后汉书·郡国志》“芜湖”注云:“鸠兹意指鸠鸟栖息繁殖之所。”当时的鸠兹一带是一个地势低洼的湖泊,有一种类似野鸽的水鸟“鸠”大批飞到这里栖息繁殖,“鸠兹”即是鸠鸟蕃多的意思。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2)

芜湖——因湖得名的城名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十七县”,芜湖是其中之一,位列第十三,这是“芜湖”一名在史籍中首次出现的时间。“芜湖”作为县名与湖泊名有关。原来鸠兹附近的大湖,由于湖泊的淤积作用,湖面缩小,湖水变浅,蓄水不多而多生芜藻,名曰:“芜湖”(湖泊名)。后来因靠湖设县,故因湖而名。《太平寰宇记》载:“芜湖(水名)长七里,蓄水不多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以名县。”《太平御览》引《宣城图经》曰:“芜湖山在(芜湖县)西南,山因湖名之。汉末于湖侧置芜湖县,以其地卑,蓄水非深而生芜藻,故以名县焉。”

宋时的芜湖(聚落名称),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附近的农业生产已经与皇家和大官僚们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他们在芜湖周围大规模地围垦湖沼湿地,兴筑圩田。最著名的是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在我国著名科学家沈括亲自指挥和监督下,发动周围八县一万四千多民工合力重修的“万春圩”。由于宋代的大规模围湖造田,使作为湖泊的“芜湖”水面迅速缩小,渐渐地失去往日的风姿秀色。到了元代时,“芜湖”只剩下天成湖(又称天圣湖)、易太湖(又称南湖)和欧阳湖(以元代芜湖知县欧阳玄而命名)等几个湖泊。据嘉庆《芜湖县志》记载,清代中叶经过实地考察,“天成湖……在县东南十八里,广一百八十顷,入处为荆招港”,“易太湖……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周围五十余顷,中隔大江(青弋江)与天成湖相毗连”,“欧阳湖……在天成湖北,大小荆山中”,以上三湖,水盛时则合而为一。此时的“芜湖”,如果按照自然地理学原理来分类,则应该是晚期沼泽化的湖泊。19世纪时,荆山脚下是一片湖滩,俗称欧阳滩。19世纪以后,由于围湖造田,天成、易太和欧阳三个湖泊逐渐演变为圩田。今天的“芜湖”,仅存荆山河一湾流水,以及圩田内的一些残留沟塘。现在,作为湖泊的“芜湖”已经在自然界中湮没消失,“芜湖”(湖名)已成为历史地名。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3)

3.襄垣——客夺主号的城名

东晋及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中原地区兵革迭兴,战争频繁,北方的世族和豪强地主率领自己的大家族与依附人口动辄数百人之众南渡长江,并且以宗族和籍贯相聚而居。东晋及南朝政府为了管理日益增多的北方侨民,就在江南设立了侨州、郡、县,即用北方地名、政区名在南方设立建制单位,利用侨州、郡、县管理北方来的侨民。芜湖也是北方居民南迁的重要地区。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有豫州侨立于芜湖,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又有上党百姓南迁芜湖,并侨立上党郡及襄垣县,寄治于芜湖。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襄垣县客夺主号,撤销芜湖县,其地并入襄垣县,自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单位名称被撤销,“襄垣”一名替代了“芜湖”,立县五百二十多年,迁治一百九十多年的芜湖县退出历史舞台。在长达170多年的南北朝的分裂时期,芜湖县境先后属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南方王朝,初为襄垣、上党两个双头侨县,宋元嘉九年(432年)省上党县入襄垣县。从此,侨置于旧芜湖城的上党侨县(374 — 432)在前后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退出芜湖旧城。襄垣侨县属扬州淮南郡。隋平南朝陈后(589年),废丹阳、淮南二郡,改扬州为蒋州,州治江宁(今南京),将襄垣、于湖、繁昌等县并入当涂(侨)县,当涂县迁驻姑熟城(今当涂县城),芜湖旧治,即侨置此215年(375 —589)的襄垣县退出历史舞台,并将城废为芜湖镇,属蒋州当涂县。唐朝时,芜湖仍为当涂县的一个属镇。在隋唐时期,芜湖县的建置长期不存,只是在晚唐天佑四年(907年)曾割当涂县5乡、宣城县2乡复立芜湖县,但不久因军阀割据而撤消,不过故城仍在。五代十国时期芜湖镇先后属吴和南唐的宣州当涂县。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改属江宁府。“襄垣”一名的由来,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襄垣县”注:“汉置。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置襄垣郡于此。北齐郡废。故城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唐徙县于甘罗水南,即今治。”


芜湖名字由来(芜湖名字的由来)(4)

4.多彩的别称和雅号

别称、雅号这类地名不是正式的名号,但是在当时,人们都知道是称呼芜湖的,并不产生歧义,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为诗人墨客所常用,以显得古雅高尚。

芜湖除了正式名称“鸠兹”、“芜湖”和“襄垣”外,还有不少别称、雅号。上面的《鸠兹——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城名》中已经提到的别称“祝兹”、“祝松”、“皋夷”、“勾慈”。由“鸠兹”还延伸出“中江”和“鸠江”两个别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芜湖有中江之称。”所谓的中江实际上是指古代西起芜湖,东至太湖的一条水道,包括现在的青弋江、水阳江、固城湖、胥溪河、荆溪等部分河道,为东西交通的要冲。鸠兹位于中江的入江口附近,并且又是中江上的重要渡口,所以“中江”也成了芜湖的别称。在古代鸠兹附近的中江又称鸠江,因此芜湖又有了“鸠江”这一别称。

芜湖还有“江东”和“江左”的别称。因为长江在芜湖至南京段是西南南——东北北流向。在隋唐以前,这一地段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期,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习惯上又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江左是因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芜湖早在三国时期,就是中原经过江淮通往江东的重要渡口,而古代的中江又是由江通往江东腹地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附近的濡须口(今裕溪口),还是三国时魏吴相争的主要战场,因此有人亦用“江东”和“江左”这两个区域名称来称呼芜湖。

在历史上,芜湖附近曾有于湖县与之并存,后人因于湖和芜湖两地相连,读音相似,把两县混为一谈,芜湖又出现了“于湖”这个别称。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芜湖即于湖。”就连芜湖的南宋词人张孝祥也自称“于湖居士”,并且将他的文集定名为《于湖集》。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晋代和南朝时,芜湖附近同时设置有于湖县的缘故。据《读史方舆记要》记载:“于湖城,在府治(今当涂)南三十八里。”北大侯仁之教授经过实地考察,认为于湖县城可能在今鸠江区的王拐附近。隋平定了南朝陈后,废丹阳、淮南二郡,改扬州为蒋州,州治在江宁(今南京),撤销襄垣、于湖二县,并入当涂。

古人的断句错误还为芜湖创造了一个新别称。唐宋著名诗人温庭筠和苏东坡,因不知道芜湖附近在东晋时曾经并存有于湖县,遂将《晋书·明帝纪》中,晋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至于湖,阴察敦营垒”句,错误地读成:“六月,(王)敦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至于湖阴,察敦营垒”,并都写了同名《湖阴曲》叙其事,于是“于湖”变成了“湖阴”。自宋至清,历代文人写芜湖怀古诗中,湖阴作为芜湖地名出现的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 “芜湖”和“湖阴”结合写成“芜阴”,如明末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去芜阴(芜湖)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芜湖又多了“芜阴”这个别称。

此外,芜湖还由于地理位置、物产等原因,得到了“皖南门户”、“江城”、“米市”和“鱼米之乡”等别称和雅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