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首先是博。要博学多闻,像《后汉书·章帝本纪》所说的“博贯六艺。”就如冀东老乡常说的“全掛子本事”。这个博,从哪儿来?从读书来,得多读书。读多少?万卷。这里,杜甫强调的是个多,很多卷。上万卷,多 ; 九千九百九十九卷,也不少。两万卷,更多。多读,就能博。当然,你得记住。读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那不行,那等于没读。所以要把博闻跟强记放在一块儿,要見闻广博、记忆力强。这话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本来是 “博闻强志”,到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变成了“博闻强记”,比原来更好理解了。 你看,牡甫给我们的教育很直接,很明白,没什么拐弯抹角的 ; 我们得好好学习。当然,不能就“好好学习”那么笼统,咱还得细化,弄出个一、二、三来。 你还别说,那织蓆、编篓子、摸鱼、捞虾赚钱买来的书,看得特别认真,学得特别刻苦,也保存得特别小心,有的,一直跟随我到今天(见笔者藏书照片选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渔阳散人 2020.8.13

杜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老态初現,到老态明显,到老得“明知夕阳近,不用扬鞭自奋蹄”,总觉得他那“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親。李邕求识面,王䎐愿卜邻”有点超越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有些虚无漂渺。唯独对他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到敬佩,感到崇拜……他不是说“下笔如有神”吗?这两句真是神来之笔!

敬佩、崇拜,就想追随,想模仿。追随也罢、模仿也罢,首先得读书。先父留下一箱书,日夜苦读,读完一遍,再读一遍。稍长,学会借书、买书。借书不易,买书更难。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在县城第一次看到县人民政府大门两侧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 ; 第一次知道这是毛主席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题词。回到家里,找到一张毛边纸,写下了“自己出去找活干,回来买书不缺钱”的“豪言壮语”,走上了勤工俭学之路。

你还别说,那织蓆、编篓子、摸鱼、捞虾赚钱买来的书,看得特别认真,学得特别刻苦,也保存得特别小心,有的,一直跟随我到今天(见笔者藏书照片选登)。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试将前半句作为前提,后半句作为成效,同读者诸君一道,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以求教于各位高朋。

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写此诗给尚書左丞韦济,求其援引。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的朝代,写诗求人引荐的做法很流行。韦济成了高干了,杜甫就给他写了这首诗,属于自荐信性质,想弄个一官半职的,为国效力。既是自荐,你就得说自己的长处、优点,说说你都有什么本事。杜甫说了,咱爷们儿会写诗,写得好!好到什么程度?“下笔如有神”!这本事哪儿来的?读书读来的,读了多少书?上万卷。读了多少遍?把书都读破了。牛吧!

你看,牡甫给我们的教育很直接,很明白,没什么拐弯抹角的 ; 我们得好好学习。当然,不能就“好好学习”那么笼统,咱还得细化,弄出个一、二、三来。

首先是博。要博学多闻,像《后汉书·章帝本纪》所说的“博贯六艺。”就如冀东老乡常说的“全掛子本事”。这个博,从哪儿来?从读书来,得多读书。读多少?万卷。这里,杜甫强调的是个多,很多卷。上万卷,多 ; 九千九百九十九卷,也不少。两万卷,更多。多读,就能博。当然,你得记住。读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那不行,那等于没读。所以要把博闻跟强记放在一块儿,要見闻广博、记忆力强。这话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本来是 “博闻强志”,到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变成了“博闻强记”,比原来更好理解了。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2)

(笔者旧作《蓬莱仙境》)

博,还有一层意思,不能只读一类书。按老的分类,老的说法,读经、史、子、集是必须的,还要涉及医、卜、星、相。那分法,就其对博的态度而论,是严格的。比如,“诸经皆史也”,可是,紧挨着“经部“的,就是“史部”。拿“史部”来说,除了《二十四史》,还有钦定的,《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就是一例。官家修史,当然有优势,那是权威,可是伴随这优势来的,是它的局限性 ; 因为它讲究多、避讳多。《春秋》“为尊者讳、为親者讳、为贤者讳”的影响绝对不可低估。比如,汉武帝名“彻”,您遇到“彻”字,不能写 “彻”,而要写成“通”。科举时代,试卷上忘了避讳万岁爷的名讳,您考得再好,也得名落孙山! 所以,还得读野史,它是正史的补充。清代谷应泰撰写的八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出于清代官修明史之前,依据多为野史。笔者二十多岁时,购得一部建国后出版的选本。数十年来,受益良多。

读书,用新的说法,按现代的分类,学文史哲的,要兼及数理化,学数理化的,也要懂得文史哲。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分工都越来越细,并且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 孰不知,正是在这种社会认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离开”博贯六艺”的传统,以致于著名大学的校长都会读错字,并且可以毫不脸红地解释,我是学理工的。

就读书而言,与“博”同样重要的,还有个坚持不懈的问题。这个“读书破万卷”,应该有个持续读、反复读的意思。你看,上万卷的书都已经读破了!那得读多少遍?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3)

(笔者硬笔行书手稿1)

其实,写字、画画、作诗、为文,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尽管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过目不忘的人,但那是个别的,不具备普遍性。就绝大多数人而言,读一遍,全记住的,基本是个别人;而且,记住了,不等于记牢了。记牢了是必须的,但,那跟消化了又是两回事儿。至于把所读之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更得下一番扎扎实实的功夫。中医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为什么?因为它的功能是“纳水谷以化气”。“化气”的前提是“纳水谷”,纳了水谷,那关键就是“化”了。纳而不化,气安从来?同样的道理,读书,有个类似“纳水谷以化气”的过程。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积累,就是在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中完成的。除此以外,读书还需刻苦钻研,触类旁通。东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除此以外,读书还得刻苦钻研,触类旁通。1989年版的《辞海》说它是“古小说集”,全书所记多为西汉遗闻轶事。198O年辞世的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则认为它是“杂史”,对《汉书》做了有益的补充。《西京杂记》卷二记录了匡衡刻苦好学的故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凿壁偷光”典故的由来。你别看他穷,人家匡衡勤学不辍,学术上的成就,用日本鬼子的话说,那是大大的有。汉元帝时,成了丞相,封为“乐安侯”,真正是拜相封侯了。

古人刻苦读书的事儿,那真是车载斗量,不胜枚举。除了“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都是流传甚广、以至家喻户晓的成语或典故。“头悬梁”的典故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后汉書》:孙敬,字文质,西汉时人。他每天读书,都是从早晨到深夜。这样,人,肯定疲劳;疲劳,就会瞌睡。一瞌睡,又影响读书。于是,孙敬想了个办法,“以绳系头悬梁”,以防自己打瞌睡。

“锥刺骨“则是战国时人苏秦为不影响读书想出来的高招儿。这老兄《史记》有传,且篇幅挺長,可见其历史地位的重要。苏秦是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年轻时外出找事儿做,胆儿肥,本事不行,以至四处碰壁。回到家里,兄弟姐妹,嫂子妻妾,也是是冷言冷语,不正眼看他。苏秦开始认真读书了。他属于那种发奋读书,所以他不像孙敬那样用“头悬梁”的办法防止自己打瞌睡,他比孙敬来得猛、蛮!他弄把锥子搁旁边,瞌睡来了,照着大腿上肉厚的地方一锥子扎下去——那肯定睡意全无了,行,接着读书。所以,“锥刺骨“的典故就这么出来了。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荣归故里。家里人态度如何?没必要说了。有一句话不能不说:苏秦者,鬼谷子之弟子也。

“囊萤”这事儿,见于《晋书》卷八十三,说的是南平人車胤勤奋好学的事情。《晋书》记载,車胤出身寒微。既然好学,而且勤奋,那读书就不光是白天读,夜晚也得读;夜晚读,就得点灯。可是他们家里穷得什么都缺,点灯的油当然也缺。怎么办呢?于是,他“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人的书没有白读,后来当了吏部尚书、侍中。

“映雪”也是晋朝的事儿。明朝万历年间,儒生廖用贤编了一部书,书名《尚友录》。其书卷四载:西晋京兆人孙康,聪明好学,家贫无钱买灯油,晚上难读书,利用白雪映照着读书,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终成学识渊博之人。

苦读一类事例,当然远不止此。大家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勤于读书,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到他写李白的时候,则是“笔落驚风雨,诗成泣鬼神”了!可见,“读书破万卷”这一前提尽管差不了多少,那结果,却并不一样。其中原因,大约就在学以致用那个“用”上。

学了东西,读了书,孔夫子用来作学问、教学生;周公、吕望用来治国平天下;司马迁、班固、陈寿用来修史; 扁鹊、华陀、张仲景用来行医;二王、八司马和王安石用来改革;钱学森、华罗庚和邓稼光用来开创中国的核武器;当代的学界精英用来搞北斗、5G之类的高科技……什么陆地的高铁,海上的航母、空中的航空、航天,使中国的进步,飞快!

每当谈到读书,谈到学以致用,我首先想到的,却往往是东汉的张衡。

张衡这人,官儿当的挺大,什么太史令、侍中、尚书,有职有权;同时,书读的很多,什么天文、地理、文学、史学、数学等等,这是一位要求自己全方位发展的人。不过,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张衡只博不专。随着咱们这场聊天的展开和深入,您会逐渐深化对张衡的认识,尽管你我都不会用彩超,更不会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张衡读书,常常忘了时间。“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这人又是信奉和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是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曾到洛阳、长安一带寻师访友,那个时候著名的学者马融、窦章、王符、崔瑷都是他的师友。张衡从这些人那里学到了经学、算学、历学、天文学和历史、地理诸方面的知识,成了一经博大精深的学者和学有所长的专家。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4)

(笔者硬笔行书手稿2)

张衡的学以致用,有他十分显明的政治取向。他在太史令任上,创制了“浑天仪”。这个东西用漏壶滴出的水发动齿轮,带动浑天仪绕轴旋转,并使它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将天像准确地表示出来。浑天仪成功,引起一帮人起哄:张衡要升官了!事实上张衡并没有升官。起哄的人们转而对张进行尖酸刻薄的嘲讽。张衡呢?一身正气,大义凛然。这个时候,他写了一篇《应闲赋》。他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从他早年就熟读儒家经典和汉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的大的背景分析,他应该具备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的重大贡献,不仅在当时,即使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看,也是大有利于人民的。在数学上,他开始使用了3.18与至3.16间的圆周率。在天文学上,他统计出肉眼可見的2500颗星。除浑天仪,他还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顺帝永和三年(138),陇西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远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洛阳当然毫无感觉,而那地动仪龙口中的铜球却准确无误地掉进了与之相对应的蛤蟆口里。张衡说,陇西地震了,没人理他。事隔多日,陇西传来地震的消息,人们才伸出大姆指,张衡这人,神了!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学习致用,政治取向是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中的某些人,在国内读了书,迫不及待向着国外跑。这些人中,也不是没有好人,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大有人在。正像老话说的,孩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勿庸讳言,背弃祖国的,代有其人。值得注意,值得警惕 !

杜甫的“读书破石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前提;“下笔如有神”,是“读书破万卷”的结果。是读破万卷书的用的结果。他是“诗圣”,他说的有神,是说的笔下的诗有神。

到了今天,中国人民共同谱写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诗篇,有着怎样的“神”呢?

让我们用忠于祖园、忠于人民的行动,去回答吧!

古韵斋渔阳散人(魏连祥老师)一对一书画班招生啦

听名家名篇赏经典精髓(古韵斋夜话之十二)(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