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内的字形演变讲解(汉字的字形演变)
汉字内的字形演变讲解(汉字的字形演变)后母戊鼎 金文是指 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字形特点 依然是象形程度高,不过已经有了具体可感的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如下图后母戊鼎上镌刻的“后母戊”几个字:出土甲骨照片甲骨文书法二、金文
汉字的字形,古朴、端庄、优美、飘逸……, 汉字是字也似画 ,横竖撇捺、一笔一划,无不渗透先民的智慧与书写者的情感。这便由写字上升为书法。汉字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期我们交流汉字的字形演变(请大家阅读完全文后,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汉字探源”微信公众号,阅读全文约8分钟。下期文言实词探源二,将于6月9日发布,敬请关注)。
刘志成先生在《汉字学》中指出:“汉字字体是出现在不同历史阶段并被广泛使用的不同字符字形”。汉字的字形 以隶书为分界线。 隶书出现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隶书之后的文字都称为今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指 刻在乌龟的龟甲或者猪、牛等动物肩胛骨上的文字 ,其作用是主要用于战争、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占卜,具体应用在商代后期。甲骨文字形的特点为 象形程度高,方向不稳定 ,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如下图:
出土甲骨照片
甲骨文书法
二、金文
金文是指 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字形特点 依然是象形程度高,不过已经有了具体可感的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如下图后母戊鼎上镌刻的“后母戊”几个字:
后母戊鼎
“后母戊”三字拓片
三、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主要指 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以外的齐、楚、 燕 、韩、 赵 、魏六国的文字,也就是战国 古文 。 其特点为字形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秦国统一后废除。如下图:
战国时期 楚国 竹简
布币
四、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狭义指籀(zhòu)文,也就是石鼓文。石鼓文是指先秦时期刻在外形似鼓的石头上的文字(唐初发现,共10枚)。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中,但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篆的特点是字形基本采用长方形,整齐严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极具古朴雄浑之美。如下图:
石鼓文拓片
五、小篆
小篆是秦国使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书同文”的政策,于是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的特点是 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谓之小篆”。小篆是取自大篆,将大篆简化、整齐而形成。秦国小篆代表为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小篆如下图:
李斯小篆
六、隶书
隶书是 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产生于战国晚期,发展成熟于西汉时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字形进一步简化,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使书写变得更加简便,使汉字的象形程度大大降低。隶书的特点是 将笔画变圆曲为方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zhé)呈露。如下图:
隶书石刻拓片
隶书书法
七、草书
草书大约产生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快速书写隶书的变体,所以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代末期,章草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于是形成一种 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 唐朝时又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如下图:
王羲之 远宦贴
八、楷书
楷书产生于汉朝未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特点是 点画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由于它的 字形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 又叫“正书”、“真书”。如下图:
颜真卿书法拓片
柳公权书法拓片
九、行书
行书是一种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流行始于三国两晋时期。行书由于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人们喜爱。如下图: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汉字字形演变以“日”、“月”、“车”、“马”四字为例展示,见下图:
(本期内容结束,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关注!敬请继续关注6月9日发布的《文言实词探源二》)
本期作者:祝华斌
图文采集:祝华斌
编辑排版:祝华斌
校对审核:祝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