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小时到学生时代的传记(马子明自传二)

从小时到学生时代的传记(马子明自传二)七、山西八个月 . ..............................45六、多变的而立之年.........................37三、青年时代的活动..........................9四、烟类专卖的隐蔽活动.................32五、在中高村一段.............................34

从小时到学生时代的传记(马子明自传二)(1)

目录

家庭人员简述................................1

一、幼年点滴................................3

二、回忆学生时代.........................5

三、青年时代的活动..........................9

四、烟类专卖的隐蔽活动.................32

五、在中高村一段.............................34

六、多变的而立之年.........................37

七、山西八个月 . ..............................45

八、第五次返回洛宁..........................48

九、洛宁县城解放前后.......................51

十、到洛南县第三区三个月................52

十一、动荡的一九四八年....................55

十二、洛宁县城的三年........................63

十三、省公安干校半年........................73

十四、地区公安处三年........................74

十五、省粮食厅保卫科.........................76

十六、困难时期抓粮食..........................77

十七、急需人时到银行..........................80

十八、“文化革命”年代...........................81

十九、恢复工作.....................................88

附:老来学写的“四不像”.......................90

从小时到学生时代的传记(马子明自传二)(2)

二、回忆学生时代

1、第一次学做饭

一九二六年春,我刚到十一岁的时候,在礼村寨上读书。春天的一个早晨,听说国民第一军一个营,从孙洪峪下来,遭到地方武装人员的袭击,年长点的同学都跑着去看热闹了,学生食堂只有我一个最小的在,没办法,也只有自己动手烧火、擀面做饭了,做熟的饭自然是少调无味的。可自己头一次学做的饭,吃起来也觉得挺香甜,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并不稀罕,但当小孩儿第一次学着做饭时,就觉得是很有成就感的,颇有长大成人定能摆平一切的壮志豪情在里边。

2、替兄长背书

小时候跟随邢时中老师读书,除了每天听讲课,经常都是朗诵。每个同学对自己当天学的东西,不但要弄懂会写,而且也必须能熟悉地背诵。我已是十多岁了,除了仍读《实用国文》六、七册之外,还加读孔孟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我自幼愚笨,但衷爱读书,矻矻终日,可以说,都能将自己当天学习的课程熟背下来,准备次日早晨,双手拿着自己读的几本书,上前放到老师桌上,然后作个楫,转过身子来再背诵。不论大小同学,每天都是如此。有一次轮到我的叔伯大哥马知礼(解放战争时期牺牲)背书时,他圪圪垯跶背不下来,邢先生就羞耻他,让我这小个子弟弟去替他背书,有时还替他默写生字。这样对我来说,就是个不表扬的表扬,而对他自然是个惩罚。

3、一次过冬至。

从前在农村读书,都把冬至这个节令作为学校的小过年,要放一天假让同学们尽情地玩,学校还要做一锅大米饭,让学生们尽情饱吃一顿,每个同学差不多都要换上新衣,高高兴兴一起跑到原上去玩耍。而在外村念书的我,仍然穿着灰粗布补丁补起来的破衣服,总盼望着家里来人给送件衣服换换。于是就一个人孤零零地蹲在山寨外边,等呀等呀,到底也没等着家里送衣服的人来。这时已是十二岁了,还是要计较穿着。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天真的可怜、可笑!

4、学点老书也有益

我开始念实用国文时,当时还算是什么“洋书”的。以后在私塾里读书,先后也念了一些上下《论语》、上下《孟子》,以及《小学》《幼学》《诗经》等古典文言书籍,就是“老书”。这些古典文言书籍如能批判地接受,也并非不可取。我的看法,生在春秋时期的孔仲尼,虽然一生都是维护旧制度,到底也是未能酬得大志,可他的博学与思想,从当时一直至今看,都是令人有些钦佩的。孔丘的一生,是以仁字为核心的。我记得读论语时,所谓七十二贤的弟子,什么颜渊问仁,昌子问仁,子路问仁等很多学生问仁,都是这一个“仁”字,而孔丘睿智得很,则是针对各个不同的人的具体情况,回答得各所不同。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柯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总之,古人的某些思想和言论,就现在来看,也并非无可取矣。

5、听谁朗读得好

在私塾念书多年,都是大声朗读,特别邢时中老师,常常是大声朗读昂扬顿挫,让同学们跟着学习,因此很多同学,都愿自己也能朗读得好听些。有了高师引领,当时同学们朗读的声音高、低、起、落,都比较讲究。尤其是我的读书声儿,被校内外的人们所爱听。校董张拴每次到学校来,都要求让我读一遍书,把我当作小孩来玩,边听边赞扬。更可笑的是邢老先生的那位妾夫人,在我朗读之时,凡是她听到的时候,即从家里走出门来,倾耳细听;有时还到学校来,要求我继续读下去,并且称赞说,比老师和其他同学们读得都好听!想起来这位可敬、可爱的师娘,也可能是在用她的方式鼓励我呢!

6、替同学赶考

一九三零年春,洛宁县第五高级小学校开始建立,在龙头山招收第一期学生。我因家庭困难,就没打算去考试,而我的同学李学文家是个富户,但学习成绩不好,有心去念高小,又怕考不上,所以除他自己投考之外,又用另一个名字让我去替他考试。而向来没有外出考试过的我,当然半点把握也没有,人家求我,只好慷慨允诺去试试看吧。临考时才知道,主要是作文、算术、口试和目测几门。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语文题目是“龙头远眺”。揣摩着考试的目的是让写登上龙头山的感想,于是,我就写了一篇二百来个字的散文交了卷。算术题目不难,其他两门也就应付了一下了事。谁知做梦也没想到,最后出榜,竟然名列第一!这一炮也算打响了,自然彼此都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同年冬,我赴洛宁县城去报考了第一高级小学,头榜是马光宗第一名,我为第二名。一次期末考试时,语文算术虽然较好,但是史地两门课程成绩不好,便请和我很好的王文学同学帮我代考。我是既代替人家报考,又要同学为自己代笔。现在回忆学生时期的荒唐,也不禁莞尔。

7、国民党与共产党

在开始念高小的时候,是多么幼稚瓜生根本没有政治头脑,只是想着高小毕业后,能够找点什么能混口饭吃的职业干干就行了。一九三一年我一十六岁时,中高村李作仁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是我同学刘荣辉的姑父,李曾到我们学校宣传发动同学去参加国民党,说什么加入了国民党将来毕业以后找工作就有保证了,所以我和刘家辉等不少同学,都受其蛊惑上当受骗,填了个表就算是参加国民党了,为预备党员而完事。此后我托人在洛阳买了郭沫若的《我的幼年》、蒋光慈的《蒋光慈小说全集》,鲁迅写的《野草》《热风》《彷徨》《狂人日记》等书籍,业余时间阅读,开阔了眼界。再加上与雷魁声同学相处谈论较多,开始认识到社会上很多不平等的事情,开始对社会不满了。接着,王瘦梅老师从北京回县任教,记得一次招集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聚会,很神秘地告诉我们说:“现在出现个共产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共产党”这个名字。当时只从共产党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认为共产党好,“共产共产,产业共享”,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令人羡慕,激情向往!从此共产党就在我的心中生根了。

从小时到学生时代的传记(马子明自传二)(3)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