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庄子(读懂了庄子)
感悟庄子(读懂了庄子)在世人眼里,庄子是一个另类,是一个世俗的叛逆者,有点神经质与妄想症,所言所行常常违背人的常识与逻辑,庄子“姑妄言之”,我们只能“姑妄听之”。庄子体悟并追求着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天性自然,他的思想是开放的,空灵的,是深邃的,是活泼的,是灵动的,是超然物外的,是超凡出尘的,是天马行空的,是不可捉摸的,是超越想象力的。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在世俗的眼光里,他是不可理解的。他看破生死,坦然淡然,漠视名利,不慕权贵,崇尚独立与自由,自然与真实。他的特立独行,让人高山仰止,他的精神追求,让人难窥其妙。他是一个孤独而倔强的智者,他不会向世俗屈服,更不会为外物屈膝;他是一个傲然挺立天地之间的真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天人。在世人眼里,庄子更像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星外来客,他梦呓一样的自语,常人难以理解,他的世界,世人很难进入。他的故事以及他讲的故事,都是那样的无厘头。曹雪芹在《石头记》开篇就提醒
庄子是一个非常“任性”的人,任由自己的本性,怎么高兴怎么来。他对楚王抛出的千金相位能够“持竿不顾”,依然自在地钓他的鱼。
庄子家的米很少,常常断顿,但庄子的才华很多,奔涌不绝。他做梦也好,论道也罢,都是在挥霍自己的才华,即便写书也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这就像土豪烧钱一样,同一个道理,都是过剩惹的祸,都是博自己一乐。
他写书也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没有一点正襟危坐的样儿,你有时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你猜啊猜,他还是那样的海吹,至于听懂与否那不是他关心的事儿。
比如,《逍遥游》开头就是一个诡异的故事,几千大的鲲化成几千里长的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背负青天而图南天池呢。这样的故事太惊悚了,完全是一个好莱坞大片的精彩片花吗。
在世人眼里,庄子更像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星外来客,他梦呓一样的自语,常人难以理解,他的世界,世人很难进入。他的故事以及他讲的故事,都是那样的无厘头。曹雪芹在《石头记》开篇就提醒看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庄子也一样,“予尝为汝妄言之,汝以妄听之”,妄言妄听,莫要较真,其实,透露更多的是生命的无奈。就是庄子唯一的朋友惠施与他也不在一个智慧的频道上,庄子讲故事犹若“对牛弹琴”,“牛”是否解得雅意并不重要。
庄子不仅是一个自由的歌者,更是一个自在的舞者,任何条条框框都无法束缚他的本性,任由生命真实而自在地伸展,一切固有的观念、模式,一切世俗的价值、文明,一切偶像与神灵在他那里都是虚设的,“秕糠皆可为尧舜”,在庄子这里,仁义道德、等级权位、偶像权威等等统统消解了。他超越了现实与梦想,超越了物质与功利,超越了时空与生死,超越了理性与逻辑,“乘物以游心”,“逍遥于尘垢之外”。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在世俗的眼光里,他是不可理解的。他看破生死,坦然淡然,漠视名利,不慕权贵,崇尚独立与自由,自然与真实。他的特立独行,让人高山仰止,他的精神追求,让人难窥其妙。他是一个孤独而倔强的智者,他不会向世俗屈服,更不会为外物屈膝;他是一个傲然挺立天地之间的真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天人。
在世人眼里,庄子是一个另类,是一个世俗的叛逆者,有点神经质与妄想症,所言所行常常违背人的常识与逻辑,庄子“姑妄言之”,我们只能“姑妄听之”。庄子体悟并追求着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天性自然,他的思想是开放的,空灵的,是深邃的,是活泼的,是灵动的,是超然物外的,是超凡出尘的,是天马行空的,是不可捉摸的,是超越想象力的。
庄子的思想是很难懂的,也是不容易接受的,如果你一读就懂,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庄子,这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尽管懂的人少,但不影响其伟大。俗见不空,何以论道。庄子的世界是很难进入的,我们头脑里的思想观念完全钙化了,执而不化是常态,完全清除绝非一日之功。
杜甫有句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曲高而和寡,只因庄子其人宏才博辩,超凡脱俗,特立独行,其言谬悠荒唐,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世人观之多为盲人摸象捕风捉影附庸风雅而已。
诗无达诂,每个人品读庄子都会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们不需要关注阐释的正确与否,庄子本身就是开放的虚旷的无限的,它本质上并不排斥任何阐释的方向与可能。
庄子的价值在于启示我们学会反思,反思我们的价值与文明,反思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自我,回归自然朴素,做真实的自己。
苏轼感叹,“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我们阅读庄子,不是为了悟透庄子思想的奥义而穷经皓首,而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并释放自己,庄子只是解脱自我的一把钥匙。
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是我们追求的价值与意义,而庄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自救解脱的道路,这就是自然之道。大道是不可言、不可思、不可议的,“欲辩已忘言”,只愿我们的心灵能够追随着庄子的脚步逍遥于天地之间。
《庄子》是一部奇书,千古奇书,世界奇书。它启示我们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功名利禄,摆脱种种负累,解脱重重羁绊,疗治精神创伤。读懂了庄子,我们可以摆脱精神上的困境,可以获得心灵慰籍,心理平衡,生命有所皈依。
它是一副净化灵魂、澡雪精神、疏导心理的清凉剂。有人说,《庄子》是一部医书,南怀瑾说,“道家就像药店”。 尼采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动物”,在自然人化、人性异化、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今天,《庄子》的精神导引与心灵抚慰作用尤为重要。
读懂了庄子,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另有风情。在庄子眼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世界是一个不可割裂的统一体,这就是朴,就是浑沌,就是道通为一。天地万物皆始源于道,循道而行,终归于道。
万物都是具体的客观的,也是生灭不息变化无穷的;既然变化无穷,那么万物必然是相互转化的;既然相互转化,那么万物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形态千差万别只是表象而已。地球上的生物,如果没有变化与转化,地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早已死寂了很久。
这就是庄子的“物化”思想,这个思想告诉我们,万物平等,万物互化,万物为一。物物之间如此,物我之间亦如此。因此,主客体之间没有必然的樊篱,消弭物我之间的隔阂,实现物我泯合,天人合一,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理解并接近庄子,要完成从形而下之物到形而上之道的内在超越。物与道之间本身没有天然的鸿沟,只是我们思想上的区分而已,二者是混同的,是不可分的。但我们的思想往往局限在“物”上面,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只是知“物”,不知“道”。
物是个别的,是具体的,是有差别的,是变化的,是暂时的;道是整体的,是抽象的,是无差别的,是不变的,是永恒的。人们往往囿于“物”的分别执著,“物”的世界局限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异化了人的自然本性;唯有超越于“物”而达到“道”的层次,人们的精神空间才得以超越时空,超越认知,达到绝对“无所待”的逍遥之境。
我们不仅要超越“物”,还要超越“知”,知是我们得道循道的障碍。老庄都强调无知的重要性。老子讲无知无欲,无为不争。知是物的反映,像物一样,是非常局限的,是变化不定的。执著自己的知见,等于一叶障目,管中窥豹。
我们能做的,就是“坐忘”、“心斋”。让我们的内心归零清空,我们的心与道才能重新融合,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真实的自己。
“至人无己”,有我是束缚,无我才解脱,有我是堕落,无我是提升,自我是得道的最大障碍,无我是一切修行者的不二法门。
心若虚空,何来困扰?顺其自然,何不逍遥?物与我都是自由的障碍,物我两忘,与道冥合,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心于无何有之乡,才是真正的精神自由。
自由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当我们能够自然呼吸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我们不能呼吸时,才感觉到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当我们自然自在的时候,其实“自由”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浑然不觉。
千年前的庄子,并没有离开我们须臾片刻,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浸透着庄子的精神风骨,他的自由思想光照千古,给我们觉悟的启示与警醒,也给我们无穷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在人生之路上信步前行。
只需要我们离世俗远一点,离名利远一点,离自我远一点,回归生命的本真,摆脱心灵的污染,实现精神的自由。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庄子生活的那个世界,时过境迁,风云变幻,世界的面目有所变化,但世界的本质还是同一个,我们未曾相识,但也未曾分离。
当我们身陷困境而学会反思时,智慧的灵光闪现,庄子就像神交已久的故友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身边,与我们促膝而谈,坐而论道。
当我们怀疑人生时,半梦半醒之间,蓦然回首,我们与庄子不期而遇,他是如此的洒脱与通达,思想的共鸣与辉映让我们莫名的感动。
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高歌猛进,我们的物质很富有,但我们的精神很贫穷;我们的身体很丰满,但我们的灵魂很骨感。
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快乐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审视一下现实,环境污染、人际冲突与精神障碍等诸多问题与困境严峻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如果我们已经沉陷泥淖,唯一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回来,回到我们的原点。品读老庄,让我们认清这个世界与自我,重新出发,莫把灵魂遗忘,诗与远方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