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渡北归读书感受(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南渡北归读书感受(南渡北归读后感二)由于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长胡适等名流均赴庐山参加政府会议,各项善后工作落到了北大秘书长兼历史系教授郑天挺身上。随着北平沦陷,日军进城,一些骨气与民族气节都呈“五短身材”状的文人、学者纷纷“下水”,开始与日寇狼狈为奸,企图阻止师生南下。面对危局,郑天挺顾不得夫人新丧、子女年幼的悲痛与拖累,全部身心用于保护校产和组织师生安全转移中来。他决定向经济困难的滞校学生每人发款20元,促其迅速离校,而后想方设法使北大教授及其家属安全撤离。对此,郑天挺回忆:“蒋梦麟校长等离开北平后久无来信,对学校下步如何处理,大家都不清楚,只能临时应付。日寇进城,形式更加恶化,当时教职工到校者寥寥可数,多数同仁都想早离危城,但又无路费。当时我仍每天到校办公,解决职工教授生活、安全、校产保护等问题。未走教授如孟森、汤用彤、罗常培、邱椿、毛子水、陈雪屏等也多次开会,建议给低薪职工每人发30元维持费。并表示全力协助我共同支撑、维

读毕合书,哪个人物故事浮现,就记下来。今天脑海中记着的是郑天挺在1937年八月到十一月十八日留守北京大学,安排教授各学生撤退事宜的事迹。

南渡北归读书感受(南渡北归读后感二)(1)

简单了解郑天挺的生平:(1899.8.9—1981.12.20)又名郑庆牲,字毅生。中国近代历史文学家、教育家。师从黄侃、刘师培,和胡适是大学同学。在百科里记录的非常好,这里就不做赘述。

南渡北归读书感受(南渡北归读后感二)(2)

我想记录的事迹在百科里又一句话作记录: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天挺苦撑残局,妥善安置北大师生疏散后只身南下。

“七七事变”时,平津两地各高校正逢暑假,各大校长、院长与著名教授,由于远离平津,对于战事进展真相难辨真伪,时局混乱伴着谣言,如同风中野火四处流窜飞腾。当时在庐山的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等三校校长坐卧不安,纷纷陈情,渴盼中央政府尽快做出决断,挽救在日本枪刺与炸弹下苦苦挣扎的高校和学界同人。

经过多方会议,在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和西安两地设立临时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即后来的西南联大。9月20日,北大校长蒋梦麟与三校同人陆续到达长沙紧急筹备。各校教职工和学生接到通知,纷纷设法夺路出城,尽快逃离,辗转赶赴湖南长沙和古城西安———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知识分子大撤退开始了,实际上是一次毫无组织和秩序可言的慌乱大逃亡。

南渡北归读书感受(南渡北归读后感二)(3)

由于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长胡适等名流均赴庐山参加政府会议,各项善后工作落到了北大秘书长兼历史系教授郑天挺身上。随着北平沦陷,日军进城,一些骨气与民族气节都呈“五短身材”状的文人、学者纷纷“下水”,开始与日寇狼狈为奸,企图阻止师生南下。面对危局,郑天挺顾不得夫人新丧、子女年幼的悲痛与拖累,全部身心用于保护校产和组织师生安全转移中来。他决定向经济困难的滞校学生每人发款20元,促其迅速离校,而后想方设法使北大教授及其家属安全撤离。对此,郑天挺回忆:“蒋梦麟校长等离开北平后久无来信,对学校下步如何处理,大家都不清楚,只能临时应付。日寇进城,形式更加恶化,当时教职工到校者寥寥可数,多数同仁都想早离危城,但又无路费。当时我仍每天到校办公,解决职工教授生活、安全、校产保护等问题。未走教授如孟森、汤用彤、罗常培、邱椿、毛子水、陈雪屏等也多次开会,建议给低薪职工每人发30元维持费。并表示全力协助我共同支撑、维持学校局面。当时大家也常为我的安全忧虑。”

撤离北平十几年后的1948年,北大中文系教授罗常培对郑天挺的倾心竭力仍念念不忘:同仁既然纷纷南下,北大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毅生一人的肩头。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宪兵四人到第二院校长室检查,由毅生独自支应,后来周作人闻讯赶到,用日语和日宪兵辩驳,那时他还站在北大同仁的立场说话。过了两天日人又到图书馆强行索取中俄画界地图,这是中俄两国蒙古边疆问题的新证据,后来这张地图再也没有面世。

9月3日,大批日军进驻北大第一院和灰楼新宿舍,于门口挂上各分队、小队的日文号牌。如此严峻纷乱的局势中,郑天挺仍每天到校负责料理校产与未能脱身教授们的生活,直到10月8日,地方维持会将保管北京大学的布告挂在北大二院门口,郑天挺才和在平全体职员合影,又于二院门前布告下单独拍了一张小照,算是与他恪守的岗位做了最后告别。

11月17日,郑与部分同事最后一批离开沦陷的北平,转道南下长沙。北平沦陷后的北大残局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摘《南渡北归》第一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