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2)单元内部结构。 (1)教材编排形式。 与以前的教材不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篇之前都设有篇章页,又称“卷首语”或称“导语”等。一般来说,篇章页是一种总结性的概括页面,包括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相关信息。在专业术语中,又被人们称为辑页、中扉页、隔页。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章页反映的是新疆或内蒙等祖国边陲地区高山、草原的美丽景色,是一份很好的绘本阅读材料,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以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 2.教材框架。

一、单元的学习基点

这是一种基于“原点”的思考。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基点:一是教材的编排基点,二是学生的学情基点。前者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后者是指教育对象来说的。

(一)教材的编排基点

1.单元篇章页。

与以前的教材不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篇之前都设有篇章页,又称“卷首语”或称“导语”等。一般来说,篇章页是一种总结性的概括页面,包括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相关信息。在专业术语中,又被人们称为辑页、中扉页、隔页。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章页反映的是新疆或内蒙等祖国边陲地区高山、草原的美丽景色,是一份很好的绘本阅读材料,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以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

2.教材框架。

(1)教材编排形式。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1)

(2)单元内部结构。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2)

(3)第六单元编排。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3)

(二)学生的学习基点

1.基于三年级上册学生的学情。

三年级的基本学情是:一是由于学习容量加大,学习难度加深,学生之间容易拉开差距。二是学习要求已从一、二年级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容易有学习上的不适应。所以,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转折期,特别是三年级上学期。如何度过这个转折期,需要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总体要求出发,进行“一体化”思考。

2.基于词、句、段的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下:(1)读好长句子;(2)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3)背诵、默写古诗;(4)读写一段话。具体有四个层次: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4)

可见,从一体化角度看,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语言学习目标。

3.基于特殊的山水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思考语文教学,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由文化背景、文化图像、文化情趣、文化意蕴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在文化的课堂中,感受的是文化的气息,感触的是文化的脉搏,感动的是文化的情怀。本单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山水文化。

二、教学的重点

1.篇章页的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篇章页。这是一种绘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理解、综合、提炼的能力。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张篇章页图文并茂,带给我们以下信息:

(1)单元主题信息。尽管篇章页上没有标明单元主题,但是从画面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河山。

(2)单元文化信息。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的范畴,它的文化中心已经明确注明:“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3)单元语言信息。本单元的重要语言属性有两个:“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的意思。二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语言学习内容:语段的读写,关键词句的作用,总分结构的写法。

2.精读课文的教学。

这是一个精读单元。除了三首古诗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精读的。三年级精读课阅读的一般教学策略是:

(1)精其内容。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其段意。概括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3)精其词句。品读重点词、句、段。

(4)精其顺序。发现课文观察事物的方法。

(5)精其表达。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及表现形式。

(6)精其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独立发表对课文的感受。

从本单元篇章页的提示看,“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是本单元的精读教学目标。为此,有必要对课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细读。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5)

从全文看,这三篇课文的全文结构样式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总分总结构,《海滨小城》是分总结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总分总结构。三年级开始,要从字、词、句教学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语段教学为主。准确地说,要在语段的背景下学习字、词、句。

3. 语段的教学。

语段也叫句群,是由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前后连贯的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一般来说,语段是由在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气上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组成的。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要有语段意识,逐步增加语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提高语段的理解和写作的能力。

(1)指向语段意义。本单元主要是理解和概括语段。其方法主要有:

①摘句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一是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

②串连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段中无重点句,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如果一个语段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③取“主”法。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语段,就是重点语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语段的意思为段意。

(2)指向语段结构。语段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一,语段的内在联系。先让学生阅读语段,把握语段表达的整体含义。然后再去梳理每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懂语段的结构方式。最后再去关注语言的表达。其二,语段与篇章之间的包含关系。语段的存在相对独立但并不孤立,表达的段意往往是与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一致的,表达的方式也是与整篇文章的风格相符的。

(3)指向语言表达。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要有语言意识、探究意识和表达意识。

第一,语段的朗读。朗读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段教学的好办法。三年级上册的朗读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多种形式的读。有学生的比较朗读,有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有某一学生的多次反复朗读。读的能力只有在读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二是读与评的结合。从读到评,先读后评,读中有评,评中有读,读评结合,相得益彰。读的改变是在评价和指导中逐步实现的;三是要有学生的自我认识。读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

第二,语段的探究。语段是句与句的结合体,它既是句群的基本格式,又是组成自然段的基本成分。与其说它是语言的材料,不如说它是思维的成果。学习语段是一个思维的探究和发展过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开展经常性的探究学习,可使学生逐步内化语段意识,促进其语段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语段的仿写。“写”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可以把语段教学与写话教学、习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片断训练。片断训练主题明确,时间短暂,评改及时,效果良好。仿写语段的形式主要有仿其神、仿其文、仿其格。其中仿写格式是最为有效的。

4.习作的教学。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在第一学段写句子、写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是本单元的重要习作要求。

三、设计的要点

基于“一体化”的思想,本单元目标、主题、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目标的一体化

根据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读和单元教学要求,提出本单元的一体化教学目标如下:

1.基础目标。一是初步培养喜欢读写有关写景文章的兴趣和态度;二是初步学习描写美丽景色的重点词语、语段和古诗;三是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景色的朴素情感,渗透山水文化。

2.特色目标。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表达方法。

3.提高目标。运用总分结构学写自己熟悉的美丽景色。

(二)主题的一体化

单元组文教学重要的是加强教学主线的整合,形成一个主题教学的大格局。本单元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与之相关的课文语段见下表:

一体化教学文本怎么设计(基于一体化的单元组文教学设计)(6)

以上12个自然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语段。当然不是要平均用力,而应区别对待。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一篇带两篇,主副搭配。《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主,《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为副;二是先扶后放,强化自学。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要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在教学《海滨小城》时,要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要重点学习第 2 自然段。其他语段则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三)内容的一体化

本单元的教学可设计“一体化”的四个大板块:

板块一:篇章页+《18 富饶的西沙群岛》+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19 海滨小城》+《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板块三: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习作《这儿真美》

板块四:《17 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对照课文的编排顺序,这里有三个改变:一是第17 课《古诗三首》将首篇移到最后一篇,体现的是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以读、背、默写古诗结束本单元更具有逻辑性和仪式感;二是把“语文园地六”的有关栏目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组成一个“一体化学习单元”,体现的是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三是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先说后写,从说到写,以写促读,体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的思想。这就是一种一体化内容设计的样式。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