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兆冢是谁的墓(三义墓在堡安)
三兆冢是谁的墓(三义墓在堡安)春秋时期,在晋国发生了奸臣屠岸贾诬杀忠臣赵盾及其后裔的故事,史称“下宫之难”。传说赵氏门人程婴为了保护赵氏苗裔赵武,他和公孙杵臼合谋演了一出双簧戏:一人献身,一人献子。程婴是韩城辙庄人,照顾隐匿赵武于家乡的西南山中,所藏之山为“救郎山”,所修之庙称“救郎庙”。赵武长大后,诛杀屠岸贾 洗雪了冤案。远眺,寨子形似千年神龟,从黄河沐浴而出,跃上西塬高岗,三义墓排列如三角形,均用青砖砌成碑楼坟墓,高高凸起,形似三支万年仙鹤,婷婷玉立,所以,村民称寨子为“龟鹤寨”。2018年7月3日,“堡安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村东南方向,有一座当地先民修筑的古寨,形成正方,夯土围城,城墙外高8米多,内高3米以上,厚2米有余,周长约300余米。我少年时经常到寨子周围为生产队的牲口割草,曾记得寨子四面环沟,寨子北边沟底下还有清泉潺潺流出,寨门是用青砖修筑的砖砌门洞,从寨子西边下沟
我的家乡堡安村,位于中国西部,黄河西岸,陕西省韩城市城南10公里的马门原上,东带黄河波浪宽,西迺巍山入云端,南临沆水河畔,北位华池之南。相传“以堡为安”而得村名,故称堡安村。早在春秋时期,先民就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辛勤耕牧,繁衍生息,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韩塬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航拍堡安 摄影姚歌民
2008年9月16日,堡安村龟鹤寨“三义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4月18日,“堡安村”被陕西省住建厅公布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
2018年7月3日,“堡安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村东南方向,有一座当地先民修筑的古寨,形成正方,夯土围城,城墙外高8米多,内高3米以上,厚2米有余,周长约300余米。我少年时经常到寨子周围为生产队的牲口割草,曾记得寨子四面环沟,寨子北边沟底下还有清泉潺潺流出,寨门是用青砖修筑的砖砌门洞,从寨子西边下沟,上坡穿过城墙下边经石头坡道进入寨子之中。
寨子原有寨门,庙宇,殿堂等建筑,一口水井,僧人在寨中生活住宿,寨子中央自西向东排列有春秋时期,晋国赵武,公孙杵臼,程婴三位义士的坟墓,寨中僧人除守墓之外,还耕种寨中及周边的土地,所收粮食及布施款项以供“龟鹤寨”、“兴安寺”使用。
远眺,寨子形似千年神龟,从黄河沐浴而出,跃上西塬高岗,三义墓排列如三角形,均用青砖砌成碑楼坟墓,高高凸起,形似三支万年仙鹤,婷婷玉立,所以,村民称寨子为“龟鹤寨”。
春秋时期,在晋国发生了奸臣屠岸贾诬杀忠臣赵盾及其后裔的故事,史称“下宫之难”。传说赵氏门人程婴为了保护赵氏苗裔赵武,他和公孙杵臼合谋演了一出双簧戏:一人献身,一人献子。程婴是韩城辙庄人,照顾隐匿赵武于家乡的西南山中,所藏之山为“救郎山”,所修之庙称“救郎庙”。赵武长大后,诛杀屠岸贾 洗雪了冤案。
程婴认为自己的朋友之义已尽,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自己村子的南边,堡安村的寨子中,将公孙杵臼的遗骨移葬这里,自杀后将自己埋葬在公孙杵臼的旁边。赵武为了感恩两位义士,不仅为程婴守丧三年,还留言后人,死后一定要将自己埋葬在两位义士身边。赵武守丧随葬的做法和恢复先祖业绩的功勋同样被韩城人称赞为“义”行,所以把三人的墓地叫做“三义墓”。
“三义墓”碑文皆为明万历三年(1608)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60)重修记载,“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督察院右副督御使加五级毕沅书”,“知韩城县事吕兆鬣立石。”
赵武墓,叠涩园攒尖顶,高4.2米,周长11.75米,。在离地面1.8米处有砖刻草纶花纹一圈。墓碑篆刻“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
赵武(前589年——前541年),嬴姓赵氏,名武(春秋战国时期用氏不用姓,嬴只是部落名称和称号,所以不叫嬴武)。谥号一个“文”字,后人尊称他为“赵孟”,史书称他为赵文子,是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儿子,晋文公的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氏的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来提升担任晋国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于促成晋国和楚国的“弭兵之盟”。
公孙杵臼墓,六角尖顶,高3.24米,周长10.63米,墓身有砖刻花纹,墓碑刻“晋公孙义士杵臼墓”八个隶书大字。
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程婴墓,叠涩园攒尖顶,高4.6米,周长10.73米,墓碑刻“晋程婴义士墓”六个隶书大字。
传说程婴义士,生在辙庄(有人说是程庄),现堡安东沟岸北,叶岩气加压站东边,这个村庄就是现在的向阳村的前身,此地仍有土、砖窑遗存。长在少梁,现在堡安村东北塬下的西少梁村,现在西少渠村程姓就是他的后裔。葬在堡安,就是把自己埋葬在堡安村东南方“龟鹤寨”之中。
程婴(?—约公元前583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盾,灭其族,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淳佑二年被宋理宗封忠济王。
有人要问:“三义墓”历经千年风雨,为什么仍保护得这样完整呢?笔者经过走访无数村民及收集相关资料,概括为以下几点:
1.史圣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也就是现在的韩城市高门原上人,堡安村和司马迁的高门村是临村,司马迁少年时代成长在"山环水带、嵌镶蜿蜒"的自然环境之中,当然熟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现在高门村南200米处,华池村都有司马迁祖茔,立石碑为证。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对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先民受其教化而尊敬之。
2.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史记》记载这一史实,编成《赵氏孤儿》杂剧,后被列入“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1732年传到法国,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又在英、法、奥等国改编上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古时夏阳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和三义士的埋葬地,先民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承教育和传播宣传,秦腔《赵氏孤儿》以其最精彩的《挂画》折子戏,《程婴救孤》,救孤之险,育孤之艰,失子之痛,丧妻之悲,被叫骂的屈辱,被误解的痛苦和十六年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磨难,凸显了程婴人性深处的光辉,折射出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这些戏曲不知道在堡安村中的两座戏台上演了多少年,多少次,感动了多少人,先民口口传唱之。
3.“龟鹤寨”中的资产和土地所有权历史上归属于堡安村的“兴安寺”管辖(兴安寺遗迹以后专题介绍)。“兴安寺”坐北朝南,儒释道三教合一,共享一寺,其中,最北边的大殿叫大成阁(村民叫后楼),大成阁中塑有三位义士的塑像,墙壁上绘有大型《赵氏孤儿》壁画,主要供奉三位义士,僧人很多,香火旺盛。“兴安寺”管辖“龟鹤寨•三义墓”及其周边的土地50余亩,所收粮款用于寺院及“龟鹤寨•三义墓”的修缮,僧人生活费用,每年清明节时,寺中僧人和村里的族长组织全村老幼,前去“龟鹤寨•三义墓”扫墓,祭祀三位义士,平时和其它重要节日,很多善男信女前来“兴安寺”上香祈福,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1944年,大军压进,国民党部队云集韩城,堡安村的大户人家都住进了大兵,粮秣金钱任意征,国乱民贫赋又重,“龟鹤寨”的寨门、庙宇、殿堂等房屋被拆除,听村里的老人讲,当时村民奋力阻挡,起来反抗对峙,险些造成流血事件。解放后,寨中土地归堡安村第四生产队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平整土地,旱地变水地,为了进出寨子放便,有利于机械化耕种,将寨子的西边壕沟及砖洞填埋,在西城墙上开辟了一个口子,做为西门。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一如既往地自觉保护“三义墓”,2014年3月,韩城市人民政府将“龟鹤寨•三义墓”及西门前的土地征用,平整、修路、绿化,重点保护之。
4.“文化大革命”中,堡安村的“八景”、“十二庙”以及其它古迹都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破四旧”的运动中,泥塑神像被砸烂,木雕神像被焚烧,石碑供案被打碎,大型壁画被铲除,多数庙宇被拆除,但是,唯有“三义墓”却丝毫未动,完好如初。据说当时民间有一种神话传说,说的是:周边村子中有个别村民,心怀不轨,借风施坏,在“三义墓”周边动心思,作手脚,掘墓挖宝,有一天,还真有人在墓地挖出一把宝刀,此人心喜若狂,拿起宝刀就要离开寨子,当走到寨子门口时,天色突变,狂风突起,天昏地暗,他感觉到失魂落魄,天旋地转,头痛难忍,于是乎,急忙返回原处,原封不动地将宝刀埋好,墓地整平如初,磕头作揖求饶,请求三位义士饶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才踉踉跄跄走出寨子。此事在周边村中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传出各种各样的版本,演义的神乎其神,使周边村民对《三义墓》更加敬畏之。
5.堡安是一个传统村落,有一座三义墓,还有一位七旬老人,村民樊长安默默守护他心中神圣的义士墓,义务保护村中的文化文物古迹,至今已50余个春秋。曾被2019年5月18日《韩城日报》第二版刋登题为《七旬老人守护三义墓半个世纪》一文,报导了樊长安一个守墓人的作为和担当,2019年6月荣登“韩城好人”榜,2020年9月荣登“陕西好人”榜,2021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千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个象樊长安这样的先民,怀着对义士无限崇敬的心情,铁肩担道义,弘扬真善美,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自觉自愿地把“三义墓”守护之。
陈凯歌的一部电影《赵氏孤儿》,引起了山西与陕西之争,如果山西盂县藏山景区非要《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作为他们的发源地,那么韩城我们村的这个“三义墓”应该就是发源地的根,因为它的“道”和“义”都深深地埋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