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要慢慢走日子要慢慢过(长长的路要慢慢的走)
路要慢慢走日子要慢慢过(长长的路要慢慢的走)龙应台,1952年2月生于台湾高雄,现代作家。时间跨度大约从老大8月龄到幼稚园毕业上小学。伴随着老二的出生,这段故事里,还加入了两个相差4岁的小兄弟,“相爱相杀”的戏码。可是,只有此时此刻,这个不到两岁的娃娃,会兴奋地指着路边的蚂蚁,大声和我说,妈妈,妈妈,爬爬,爬爬……所以,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之一。作者用温暖的笔触,细腻的笔法,记录了自己早年在欧洲的一段育儿生活。
妈妈快要过生日了,我问她,可有什么生日愿望?
她回答:我就盼着小皮蛋(我儿子)快点长到3岁,可以去念幼儿园了,你就轻松一点了。转头又一想,不对耶,他快快长,我就快快老,我这不是盼着自己快快死吗?
天下有多少妈妈,是和我妈妈一样,每一年都在这样盼?盼你快长大,盼你快毕业,盼你快结婚生子……把自己盼得青丝白发,又接着盼你的孩子快快长大……
时间没有急缓,匀速地一往无前。明天一定会来,他也一定会长大。
可是,只有此时此刻,这个不到两岁的娃娃,会兴奋地指着路边的蚂蚁,大声和我说,妈妈,妈妈,爬爬,爬爬……
所以,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之一。作者用温暖的笔触,细腻的笔法,记录了自己早年在欧洲的一段育儿生活。
时间跨度大约从老大8月龄到幼稚园毕业上小学。伴随着老二的出生,这段故事里,还加入了两个相差4岁的小兄弟,“相爱相杀”的戏码。
龙应台,1952年2月生于台湾高雄,现代作家。
人生三书系列,不同于龙应台以往的作品,尤其是这一册《孩子,你慢慢来》,文风温婉深情。
龙应台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人生三书,就是她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以第三人称“妈妈”的视角,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两个孩子的成长点滴。全书20个小节,基本是按照孩子的年龄增长,依次排序。
龙应台平实细致的文字里,有安安和飞飞的童真童趣,更有一个母亲的真心和深情。
当然,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那个熟悉的龙应台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里,她依然有困惑,也依然在思考。
为人父母,可以从这些文字里,重温幸福,并获得诸多育儿之道的启示。身为子女,也会从这一桩桩往事里,体会到父母的深爱与牵挂。
一、童真与童趣
全书以八月龄的老大安安学说话开始。
安安说的第一个词是“啵——”,而且反反复复地和妈妈说了很多遍。直到他爬着指向一只大公鸡,妈妈这才意会到,他是在重复英文单词“bird”。
和牙牙学语的孩子对话,常常要像这样猜谜语。当妈妈的答案得到宝宝首肯后,比小时候考到满分还要高兴。
从此,安安开始认识世界。
去幼稚园的路上,母子俩有说不完的话。蓝天、白云、苹果树、大巴士、狗狗、猫咪、花、小草、房子……安安要和它们一一打招呼。
临别,妈妈说,再见,要乖。安安大声回答,妈妈,乖!
你分不清,这是他跟着妈妈学语,还是对妈妈的承诺,或者,是反过来对妈妈的叮嘱。可是,很甜很暖。
台北龙山寺,庙廊柱子前,妈妈教安安“龙”。回到欧洲后,安安把长长的圣诞节彩带叫做“龙”。游戏时,安安又把自己的玩具车队称为“龙”。
你不得不惊叹一个两三岁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秋日的黄昏。妈妈教安安念“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安安那里是,“游水、鸭鸭、五道、蜜蜂……”。然后,他看见了狗狗。
突然觉得,他的世界,更加生动有趣。
安安和妈妈说中国话,和爸爸说德语,在幼儿园和小朋友说瑞士语。所以,家里来客人,西方人面孔,安安就用德语打招呼,东方人,安安第一句就是中国话,和小朋友对话,一定是瑞士语。
妈妈觉得他脑袋里一定有好几个按钮,见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钮。
小安安脑子里的语言按钮和多啦A梦的任意门,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妈妈给安安讲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安安和妈妈旅途中遇到许多南亚人。他观察许久后,郑重地告诉妈妈,“大概他们那里的泥土比较黑。”
你不得不承认,这个逻辑推理过程无懈可击!
二、用心和深情
妈妈去城里买书。临别,安安哭得无比伤心。其实,这场“痛苦的久别”,前前后后一共6个小时。
回来,妈妈问他:妈妈不在的时候,在干嘛?两岁半的小人回答:想事情。
妈妈忍住笑,蹲下来,凝视他的眼睛,很郑重地追问,想什么呢?小男生庄重的回答,我想,没有妈妈,该怎么办?
对于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是真的在想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
作者龙应台写到,他的名字叫做“人”。身为母亲,她以平等尊重之心,倾听着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
安安逐渐长大,从幼稚园毕业到小学念书。半年之后,妈妈让他放学自己回家,不再接他。平常只需要15分钟,安安却花了70分钟才到家。
连着好几天,都是这样。妈妈也曾问孩子去了哪里,又看安安不像再说谎,所以,不再穷追不舍。
终于有一天,妈妈选择悄悄跟在后面。爬墙,跳墙,15分钟过去了。逗狗,又一个15分钟过去了。趴着看蚂蚁搬运食物,再一个15分钟。又跑去工地“寻宝”,15分钟又没了。松树下,和两只小松鼠对望了10分钟后,终于来到家门口。正好1小时10分钟。
安安真的哪里都没去。
不是每一个妈妈都有这样的气量和耐心。当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你是否可以控制情绪不大吼大叫?你是否可以首先对孩子做“无罪推定”?你是否有耐心,去探究真相?
放学回家的路,他一定会越走越快。和小松鼠打招呼的快乐,也许不会年年有。
和所有妈妈一样,她希望安安的作业每次都能得到“三只老鼠”印章……(老师的评语,代表优等)可是,安安得“一只老鼠”(及格)的时候居多。妈妈常常会要求他重新补写。
终于有一天,安安忍不住了,哭着向妈妈咆哮:为什么一定要得“三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只得“一只老鼠”!
妈妈沉默着,蹲下来,擦去安安的泪水,答应他,好吧,就一只,你去玩吧。
妈妈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不愿意写作业而被迫撒谎,甚至逃学。在孩子眼里,这不过就是个游戏而已,可以拿三只,也可以拿一只。有什么要紧呢?
书,可以慢慢的读,字,可以慢慢写。只要妈妈放他出去玩,就可以破涕为笑的欢乐,或许只有七八岁的小男生才会拥有。
只有真正深爱孩子的妈妈,才会全心全意接纳这个,只想得“一只老鼠”的孩子。
安安4岁的时候,家里的新成员飞飞来报道了,是个弟弟。
弟弟的到来,让哥哥心生失落,因为他不再是宇宙中心。从此以后,他不断和妈妈抗议。
6岁那一年,妈妈告诉他:2岁的弟弟可以不刷牙,不吃饭,不洗脸……6岁的哥哥可以拥有新衣服,每晚听睡前故事,周五去看戏,冬天和爸爸去滑雪……有些事情是2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事情是6岁孩子可以做的。
妈妈还有一些幽默。你想和弟弟一样啊?那你要不要也穿纸尿裤呢?
4岁的哥哥,从独占父母的爱到被迫学学习分享,他的紧张、敏感需要时间化解,更需要所有人的包容和理解。
妈妈每一次都会拥抱哥哥,安静地倾听,温柔地解释。她从不急着命令,因为你是哥哥……妈妈耐心地陪他成长,等他明白,妈妈的爱没有少,他却又多了另一份来自弟弟的爱。
关于一个家庭两个孩子的不同和矛盾,妈妈在书里这样写到:
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吸吮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斯条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个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让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三、困惑和思考
安安两岁的时候,妈妈的老朋友若冰来访。她们一起谈阅读、谈写作、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谈东欧当代文学……安安却进来找妈妈拿玩具,拉臭了向妈妈求救,饿了要吃东西,累了要妈妈抱……
看起来最纯粹高深的学术,和一个孩子最琐粹的吃喝拉撒,在某个时点,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
作者龙应台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也仍然是困扰许多现代女性的难题。
龙应台从安安出生后的13年时间里,一直以家庭和孩子为重心。随后,龙应台回台湾工作,丈夫儿子都在欧洲。再后来,龙应台和丈夫离婚。孩子们开始步入青春期,和妈妈的关系也日渐紧张。
这个难题,龙应台没有答案。大约,每个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小心地平衡。只是,每个妈妈,都在拼尽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更好的生活。
婆媳关系,大约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人际关系。
相比较而言,龙应台认为,西方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相处,会简单一点。西方人在人际关系里,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比如在孩子的教养冲突上,孩子首先是母亲的儿子,其次才是祖母的孙子。母亲拥有最后决定权,所以不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
中国家庭的最大问题也是在角色排序上。中国男人以“儿子”为主,“丈夫”为次。出生的婴儿,首先是“孙子”,然后才是“儿子”。这就必然引起“决定权”的争夺。
龙应台给出的解决思路有两个:第一,划界。“现在这个男人完全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完全属于我,做母亲的我。”第二,对话。“婆婆也是爱孙子的。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怕的是恨,不爱。”
龙应台常常给孩子们读童话,讲故事,也常常为此心惊胆战。
《小红帽》里,猎人开枪打死野狼,还要把野狼开膛破肚。
《白雪公主》里,有各式各样的杀人招数,用刀砍头,用剪子开胸膛取心脏,用丝带勒脖子,下毒药……
安安读过后,在日常游戏中,常常有“杀人”的故事情节。
还有《水浒传》里,烧杀劫掠,打家劫舍。孩子们在听完后,真的在小路中央设置路障,收取“买路钱”。
妈妈起先是把这些童话书藏到了书架最高处,高到孩子搭椅子都够不着。后来又觉得好笑至极,“查禁书籍”,是典型的愚民政策。
关于《水浒传》,妈妈借口找不到书,不再给孩子们讲故事。却仍然发生了“买路财”的闹剧。
有些童话书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童话书是不是也需要分级阅读?也许《白雪公主》压根就不是写给孩子看的?《水浒传》之类的名著,孩子该怎么读?
这是一个孩子妈妈,在和孩子共同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作者龙应台在淡水街头,静静地等一个5岁的孩子,一遍遍试图扎好一个蝴蝶结。
另一个是作者11岁那年,一个叫王爱莲的同学,长期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课堂上老师的一番追问和羞辱,成了压倒王同学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她带着3个弟妹,跳河自杀了。
两相对比 ,一快一慢。
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爱。
也许,最好的爱,就是这句,孩子,你慢慢来。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慢慢来呢。放慢速度,灵魂才能跟上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