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  有一天,他捡完烟头来到小弄堂的教室外的窗口,听一位男教师在上音乐课。就在他津津有味听得入神时,男教师忽然发现窗口外面有个男孩子正伏在窗口在微笑,那眼睛在聚精会神地看他弹琴。下课后,这位男教师打开门便向他招招手,经问才知道他是一位来自浙江温岭海边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男教师听了俞明德说的话,沉思了一下后,就决定破格让俞明德来上学,还给俞明德买了一个新书包,帮他付了书簿费。天呀,这位老师怎么这么好?俞明德感动得泪水直流,他马上向老师鞠躬。当晚,俞明德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母亲开心得落下感的泪水,对俞明德说:孩子,今后你一定不能忘记这位老师呀。母亲带着俞明德找到了这位老师,瞌头拜在老师面前……之后,俞明德才知道,学校里爱他的这位男老师原名吴南熏,籍贯浙江奉化,笔名田地,是浙江同乡人。他教唱的都是爱国歌曲,例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又后来,他听同学们围在一起时在点赞音乐老师,

作者:沁香一瓣 责编:一默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1)

去年金秋,我采访了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星星火炬奖获得者、九十高龄仍坚守在红领巾事业岗上的俞明德老师。

  在浙江温岭地区,只要一提到少先队老辅导员俞明德的名字,许多人都会翘起大指称赞夸他:是少先队教育阵地上的老黄忠,老黄牛,少先队教育活动的老专家。在和俞明德的聊谈中,我知道他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老少先队工作者,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批少儿教育工作者,是一位是对红领巾事业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老人,是少儿教育领域的瑰宝。捏指数来,他又是全国从事少先队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他八次进京接受国家级表彰,受到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

  温岭靠近东海之滨,被誉为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一块山水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地方。俞明德老师就在这块地方辛勤耕耘70年,70个春秋,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温岭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70年的辅导员生涯,是他用青春与汗水、智慧和情感诠释了爱岗、敬业、奉献;还有痴情和无怨无悔;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为少先队辅导员树立了一面永远前进的旗帜。可以这么说,他不仅是温岭少先队工作的开拓者,也是全国红领巾事业的优秀楷模。

  在我和他面对面的聊谈中,我了解到了他所历经的人生岁月,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充满着时艰的坎坷与四季的芬芳。我知道了他成长的历史,原来他和我还有半个老乡的关系,我小时候在上海的家与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相距不远。于是,采访的话题就越来越多。

  一

  俞明德出生于1931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家乡温岭箬横小学读了几年书后便辍学。原因是因为其父亲在上海一家外轮工作,所以他跟随母亲来到了上海城隍庙的一条小弄堂居住。父亲在外轮工作很辛苦,一年内见不到几次,所以他和打工的母亲住在一起,生活来源大多靠勤劳的母亲以打工为生。那时上海虽然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但打工活也不好找。随着物价三天两头飞涨,小弄堂里的许多来自浙江的老乡也大多开始读不起书。在这种情况下,俞明德的家庭一度处于了贫困状态。因为家里也支付不起上学的学费,所以俞明德不能走进上海的弄堂小学读书。然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每当看到弄堂里其他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他总是流着泪对妈妈说:“妈妈,你让我去读书吧。”但现实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妈妈心痛自己的孩子,背着他常常抹眼流泪。

  家里没钱让他读书,他就走到弄堂边的一所小学的窗口,趴在教室外的窗口看弄堂里的孩子们在读书,还听老师讲课,他就是这样,成为了伏在窗口外面学习的一位穷孩子。其余时间,他还在弄堂、车站等一些地方去捡香烟头,那年代,纸烟在上海滩和其它地方都一样,被看作是奢侈品,普通人吸烟只能一支支买,因此,烟头也是宝。把拾来的烟头剥开,把里面的点点烟丝小心地取出来,唯恐弄洒了。等烟丝凑到一定量时,就拿到茶铺去卖了换钱,茶铺主人就用一张白纸卷成烟出售。他还去附近的药店当过小学徒。但俞明德依然想到的是要读书。因为他听一些人常讲:有知识的孩子手中会握住一把打开神秘领域的金钥匙……所以俞明德千方百计找时间去小弄堂学校窗外听课。

  有一天,他捡完烟头来到小弄堂的教室外的窗口,听一位男教师在上音乐课。就在他津津有味听得入神时,男教师忽然发现窗口外面有个男孩子正伏在窗口在微笑,那眼睛在聚精会神地看他弹琴。下课后,这位男教师打开门便向他招招手,经问才知道他是一位来自浙江温岭海边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男教师听了俞明德说的话,沉思了一下后,就决定破格让俞明德来上学,还给俞明德买了一个新书包,帮他付了书簿费。天呀,这位老师怎么这么好?俞明德感动得泪水直流,他马上向老师鞠躬。当晚,俞明德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母亲开心得落下感的泪水,对俞明德说:孩子,今后你一定不能忘记这位老师呀。母亲带着俞明德找到了这位老师,瞌头拜在老师面前……之后,俞明德才知道,学校里爱他的这位男老师原名吴南熏,籍贯浙江奉化,笔名田地,是浙江同乡人。他教唱的都是爱国歌曲,例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又后来,他听同学们围在一起时在点赞音乐老师,原来田地老师在上海滩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少儿诗人。真是上天开眼,俞明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读好书、长大做老师一样的好人!

  就这样,在田地老师的教育辅导下,俞明德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优秀。1947年,俞明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著名的上海格致中学。格致中学的前身为"格致书院",于1874年筹建,1876年建成,由清朝重臣李鸿章倡议,又由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和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佗联合创办,它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中西合办、最先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田地老师闻讯,不仅翘起大拇指夸耀俞明德,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俞明德付了上中学的学费和书簿费。在田地老师的资助下,俞明德高兴地背起新书包,成为了格致中学的一名学生。

  1948年12月,因形势急剧发生变化。俞明德母亲从别人口中知道,在外轮工作的俞明德父亲所在的外轮突然在上海失踪,不久听人说船己经去了香港,又说去了东南亚,还有说被风浪卷走了,父亲从此音讯全无……而母亲这时也失了工作,眼看生活已无着落,俞明德只得含泪准备离开格致中学,跟随母亲回到温岭的外婆家中去。就在俞明德和母亲临走时,田地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赶忙来小弄堂送他们,还给他们买了两个“枕头面包”和干点。对于田地老师的关心,俞明德充满了感激。随着年龄的长大,俞明德意识到,在学习中能够遇到一位好老师,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有着很大影响的。他一辈子都记住了爱他和帮助他的田地老师。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2)


  二 

 1949年5月,上海和温岭都解放了,逃难到乡下的一部分人又回到上海去了。俞明德没有动这个心,他决心随母亲扎根在温岭。那时温岭的年轻人大多出海打鱼,读书人少,时年19岁的俞明德因为在上海名校读过书,自然在当地成为一块宝,他被乡亲们推荐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温峤名叫十七保的国民学校(现姆坑小学)任教。不久,教育工作努力的他就被推举为校长。同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那时候,入团可不简单,全乡一年中也就选4到5个上进心和积极性高的青年入团,每天晚上,地方团组织还要在油灯下组织青年参加学习。当时的俞明德是团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加上他在上海读中学时见多识广,会说会写,各种“金点子”多,还有他有爱唱爱跳的习惯,所以被团组织推荐担任了团的少年儿童委员,成为共青团干部中的“孩子王”。  不久,俞明德被调到紫皋乡参加土改运动。期间他在一张过期的报纸上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于10月13日在京成立的消息,出于对少年儿童热爱的责任感,于是他就给团县委打报告,要求成立了温岭县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温岭县紫皋乡少年儿童队大队部。此报告经县共青团组织批准,在1950年1月正式成立。那时的乡村由于贫困和条件不好,孩子们买不起红领巾,俞明德便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庙堂,把火红色的佛幡扯了下来,剪成了红布条,当成了简易红领巾。孩子们欣喜若狂,争着佩戴。

  那时候,温岭刚刚解放,海面上常有土匪和特务骚扰,为防止土匪和特务偷袭上岸,俞明德担任的少年儿童队辅导员工作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有生命危险。那时,特务和土匪除了绑架和杀害教师,还四处造谣说:组织少年儿童队是让这些孩子为解放舟山群岛去“挡子弹”的谎言。为了消除家长们的恐慌心绪,俞明德就挨家挨户地去做说服、动员工作。

 白天,俞明德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晚上还要组织少年儿童一起站岗放哨,还常常带领孩子们唱《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宣传土改政策;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俞明德又发动孩子们一起开展厉行节约活动,捐献出家中的鸡蛋当军粮……在俞明德的带领下,当年的紫皋乡少年儿童队员数从20多人很快发展到160多人。由于俞明德积极要求上进,党组织派人联系了他,给他和进步人士一起讲党的历史和宗旨,讲符合什么条件的人才能入党的道理。俞明德的心被点亮了,他把爱国、爱校、爱学生和爱少先队工作当作考核自己工作的要求,做出了很多成绩,接受党组织的考验。1954年,俞明德被批准光荣入党,他在党旗下举手宣誓时激动得泪流满面。从此,他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俞明德成为了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1955年9月,24岁的俞明德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名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由他组织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队的成功经验,会后还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就在那次晚宴席上,周恩来总理走近他的桌前向他敬酒,总理看着他胸前佩戴着的红领巾说:“你是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回去后要好好工作,培养好下一代。”这一句话,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信赖,俞明德从此记住了一辈子,也努力和践行追求了一辈子,并且无怨无悔。

  之后,俞明德因为工作需要,先后换了好几所学校,但不管他是当副校长还是正职校长,俞明德总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周总理“培养好下一代”的这句话,每到一个学校,他都会主动要求兼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为了把温岭地区的少先队工作搞得更好,他曾专门利用休息天乘车到上海、杭州、江苏等地,向当时这些地区的一些优秀辅导员学习取经。当他发现这些优秀的辅导员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时,他茅塞顿开,深感少先队工作互动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尝试着把这些成功经验带到温岭少先队的工作中,和自己的教育活动理念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经历了特殊年代的打击,明德对孩子的爱更坚定了。俞明德被解放后,妻子叶皎凤哭哭啼啼地缠着他,他们也是患难之交中的夫妻。妻子反反复复地看着他瘦削的脸,希望他别再干这一行了。她对他说:“明德,你以前好心没好报,现在你年龄也大了,你赶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俞明德听了,又一次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说:“我舍不得离开这么多孩子,舍不得离开红领巾,我不能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的希望与嘱托。”为了进一步说服妻子,他还从旧木箱子里拿出了两件“珍藏品”:一件是周总理邀请他参加国庆宴会的署名请柬;另一件是受周总理接见时,他胸前戴过的那条红领巾。俞明德又在脖子上戴起了那条红领巾,摸了又摸,看了又看,他满怀深情地举起右手行着队礼。他深情地告诉妻子:“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啊!我不能离开孩子们,我还要回到孩子们中间,那里是我燃烧生命的地方!”他就像是一头拉不回头的铁了心的牛。看着丈夫俞明德语气坚决,妻子终于软了下来,同意了并支持他的心愿。

  落实政策开始了,俞明德重返了党组织,俞明德又一次向县里提出请求:“我热爱红领巾,我要当少先队辅导员。”领导经过研究,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温岭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接到这个通知和消息时,俞明德一夜没有睡好。党的阳光又照到他的身上,他激动得流泪了,流得很多,在他的脚边,湿了一尺地。这种心情谁能理解?在他心中,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他要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俞明德又重新戴上了红领巾,继续做他热爱着的少先队工作。

  蓬蓬勃勃的少先队工作在温岭地区展开,因地制宜开展好适合时代特点的各种少先队活动,,是俞明德一贯的思想。寓劳动教育、节俭教育、安全教育、音体美教育于一体,是学校少先队工作永恒的主题。他没有气馁,像以往一样戴着红领巾,和孩子们一起上街捡煤渣、制作电灯罩、在稻草瓶里种木耳;为了指导孩子们节约粮食,他和孩子们一起做了“水槽边的节粮袋”,把积起来的米粒和菜梗等送给当地武警部队养猪,这些活动后来都获得了少先队省活动的创造奖杯奖。为了引导孩子们开展创造性活动,他还启发孩子们用虫儿来除掉林木中的松毛虫,这个活动易学易做,既环保又能在各地推广,受到中央团校少先队专家韩振东老师的好评,最后获得了1985年的全国创造杯的最佳奖。

  岁月流逝,1991年10月,俞明德到了退休年龄,这对他当了一辈子少先队辅导员的他,心中是舍不得离开的。回望岁月,往事历历在目,他对少先队事业已经到了如痴的地步。他在通过日思夜想之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了信,表示要以党员标准继续为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作义务服务,申请当一名少先队志愿者辅导员。就在他依依不舍离开这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岗位时,领导用聘任的方式把他留了下来。那是2001年,市里任命他为少先队终身辅导员。这个“终身”对俞明德来说是意味着什么?是珍爱,是情感的凝聚,这就是组织对一位忠诚于少先队事业人的认可。除此之外,俞明德还兼任了温岭市关工委、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市少工委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浙江省温岭市队报队刊工作站的工作。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俞明德宝刀不老,还因地制宜开展了系列大手笔活动,他根据地区面临大海海和打渔家庭多的特点,组织建立了以海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温岭地区以海的方式开展系列少年儿教育活动,涌现了“红领巾海洋文化节”“少年海军学校”“海燕家长学校”“蓝色海洋拯救行动”,以及“海岛女儿在行动”系列活动三部曲“知海、爱海、颂海”教育等一批具有浓郁海洋气息的少先队品牌活动。通过教育,树立新时期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把温岭的少先队的优秀工作经验又一次推向全国。

  退休下来的俞明德,除了指导少先队活动外,还继续带教接班人。他善于贴近基层,走进孩子们中间。每天清晨6点钟左右他就会准时出门,背上相机、摄像机,走进学校和孩子们中间,就连双休日都还提着一二十斤重的摄像机往外采访,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他以《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通讯员和地区报刊杂志通讯员名义走进社区和学校进行采访。他有一本“行程安排表”,把要每天做的事都写在表格里,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压任务,基本上每天都有事可做,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俞明德这样做,是以采访摸情况,以指导补短板,从而促推进,树先进。从而了解到各校少先队开展活动的情况,这个方法是俞明德首创,也是温岭地区的首创,这样的总辅导员扎根基层,不是高高在上当然是受人欢迎的。有人问俞明德:“你为什么天天这样?您是上了年纪的人,您不觉得自己累吗?”他说:“我是党员总辅导员,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应该这样去做。” 

 在他的指导下,温岭少先队还在全国发起倡议,开展了手拉手扶贫帮困活动,开展了“辅导员手拉手赠队刊”活动,通过东部地区和西部农村学校架起一座手拉手友谊的桥梁,不仅能活跃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少先队活动,还提高了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友谊,提高学生胸怀大爱的帮扶素质,这是一项奉献大爱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俞明德就是发起者和倡导者。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3)


  四 

 俞明德热爱少先队,非常关心孩子,在他的身上有上海少儿诗人田地留给他的影子,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俞明德来到箬横镇北小学参加少先队活动,他看到有一个孩子趴在教室外的窗口在朝教室里看。触景生情,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幕。活动还没结束时,他就去找这位孩子。原来那孩子叫周张标,他的头部被严重烧伤。俞明德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周张标从小命运坎坷,父亲很早死亡,母亲带着他改嫁。一天,家里的柴油灶突然发生爆炸,母亲和他都被严重烧伤。当周张标在医院治疗后再回到学校上课时,因为烧伤后脸部样子大变,同学们都很害怕他、疏远他。周张标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所以他自愿跑到了教室的外面。俞明德听了周张标的叙述就问他:“你想不想上学读书?”周张标点点头。于是、俞明德和学校有关老师商量后,就走进教室去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俞明德走进周张标所在的班级,用故事方式向学生们讲述了周张标的家庭生活情况,告诉他们:“你们不应该害怕他,应该同情他,同学情就是要互相帮助、关心和爱护……”在俞明德的疏导下,同学们一个个脸红了,觉得讨厌他做得不对。便很快接纳了周张标,周张标又重新坐进了教室里。 

 又因他的双手的手指都被烧没了,周张标学习写字非常困难,平时只能用双手夹着笔写字,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后来,俞明德借助学雷锋日,在温岭地区的学生中开展了“向身残志坚的周张标学习”活动,还组织温岭教师进修校师生为他捐款。俞明德经常还嘱咐他,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不要自卑。正是有了他的帮助,周张标才能有勇气继续上学,后来一直读到高中,并考上了大学。但因一些生活原因,他没有去上大学。1982年,周张标四十岁那年,忽然在路上偶遇到俞明德老师,他动情地说:“是俞老师帮我驱开了人生前行路上的的阴霾,让我变得自信,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勇气,现在生活丰衣足食。”他还告诉俞明德:“如今我的性格开朗,除了工作,还经常坐车去外地旅游。如果没有俞老师那年帮助开导和激励,我的人生将是另外的样子。” 

 还有一天,天气很热,俞明德在到市区开会路上,看到一个黑黑瘦瘦的小女孩正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在爬坡,近了他看到小女孩的脸蛋被太阳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浑身湿透。俞明德顿时觉得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不去上学?他赶忙上去问个究竟。小女孩停下车,抬头看到眼前这位慈祥的爷爷竟然脖子上戴着红领巾,她一愣。在俞明德的询问下,小女孩终于打开了话盒子。原来,她是温岭城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名叫代楠,是跟着父母从四川内江到温岭来打工的,因为家境贫寒,懂事的她就趁着放学时间踩着车,装着货,帮爸爸妈妈拉到广场上去摆地摊。俞明德看到后心里很难受,他想了想后对代楠说:“孩子,你现在是学习知识的时候,家里有困难,爷爷来帮你想办法,学习不能误。”事后,俞明德找到了小代楠的父母,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记录在日记本中。小代楠没有想到,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怎么如此关心自己?后来俞明德不仅联系学校帮孩子减免了学费,还为她的父亲找了一份在幼儿园做保安的工作,家里在学校旁边租了一个摊位,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才稳定下来。又后来,俞明德得知代楠考上了台州学院,他又特地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帮她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并对她说:“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和爷爷说,别不好意思。”代楠感动得流泪了,一股劲地说:“谢谢爷爷,代楠今生今生一世不会忘记您!”像代楠这样的困难学生,俞明德帮助过很多,例子举不胜举。

  在这个手机和微信时代,信息纷杂,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来引导,需要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俞明德始终认为: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同步,不要做形式化的德育,而要做接地气的自我教育。有时,俞明德采访走在学校里,看到很多孩子拿着手机在玩游戏,他很担心孩子们会耽误和影响学习,于是和年轻教师、辅导员一起想办法。手机在学生手中,靠禁不是办法,重要的是靠疏导。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出点子,提出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劳动教育活动,转移孩子们盲目玩手机的不良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本领。俞明德为了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家长,就通过微信群自告奋勇当了一名指导老师,开展了与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员和家长的互动,效果显著。此活动获得有关教育部门肯定。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4)

  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也是俞明德一心扑在少先队工作的真实写照。2004年11月,73岁的俞明德荣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这是中国少先队的最高荣誉。2009年5月15日,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星星火炬万里行—温岭站”启动仪式上,对全国唯一从事少先队工作60年的温岭市少先队终身辅导员俞明德进行了表彰,“星星火炬万里行浙江站”在温岭启动。“这项活动见证了火炬精神,火炬到哪里,少先队的精彩活动就像芬芳花开,扶贫帮困的好事花朵就在那里绽放,这个延续了多年的品牌活动也是俞明德在少先队活动过程中的首创。

  2010年5月初,俞明德突然患了左膝关节增生性突变,一度寸步难行,医生强令他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在生病期间,他躺在床上怎么也觉得难受,一度曾浮想联翩:可不是吗?因为从小营养不良,俞明德在年轻时,曾经患有浸润型肺结核、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一次抢救,他的胃被切除了大半。当他躺在病床上,想着学校工作的时候,忽然隔着玻璃窗看到前来探望他的孩子们,个个噙着泪水。那一刻,他告诉自己,有孩子们爱他,一定要好好活着。他对自己说,人生再艰难困苦的路都走过了,还有什么不能击退的?他信逢: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既有平川也有高山;既有缓流也有险滩;既有丽日也有风雨;既有喜悦也有哀伤;只要脚步不停,就会有支撑的力量!这就是俞明德用自己喜欢的话在和病魔作斗争。果然,他终于用毅力战胜了疾病。等到他的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就雇了一辆三轮车去上班了。以总辅导员的名义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与各校联系。稍能走动后,他特地又去买了一辆电动车,骑着车到各校走走看看。许多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俞明德简直是痴心红领巾事业的铁打汉子!

  那一年,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年近80岁俞明德突然向爱妻提出要学电脑。他要用获得的“少先队特出贡献奖”奖金买一台电脑,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电脑来记录工作中的各种新闻和故事,不仅可以为学生设计各类少先队活动,并将又能给当地和北京的媒体投稿。他说中国传统文化说的是“六十岁学吹鼓手”是不容易的事,我俞明德就要做一个“八十岁学电脑的人”。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真正打开电脑一搭上手难题就多了,这对于一个年近80的老人来说,要学会怎样使用电脑,确实需要花费比一般人多几倍的时间。刚开始,他连简单的开关机操作也搞不清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俞明德使用电脑的方法就是直接拔掉电源线或插上电源线,此事困扰了俞明德很久。但他有股韧劲,为了学会电脑,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电脑班,还聘请了忘年交好友当助教,将电脑操作步骤详细地记在一个本子上……有时为了开机,一边看一边了解步骤,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简单的操作终于学会了,但打字又成了问题。用拼音打字,必须分清翘舌音和平舌音,有的字就很难把握。一个阶段,俞明德的脑子乱成了一锅粥。有时候打不出来字就查字典,再照字典上的拼音一个一个慢慢敲出来,打300个字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为了攻克难关,他前前后后请教了20多位老师,经过一个键一个键的熟悉,硬是学会了打字、发电子邮件、传照片。他的孙子有时看不过去,要帮他码字,但都被婉言拒绝了。他说:“我只有自己多练,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他的文稿一般是在每天凌晨3点到5点通过打字后储存,然后发往各家报刊杂志投稿邮箱。有时他还要进入QQ群或通过微信,与中小学老师、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员进行网上聊天,商量少先队活动与工作,提供建议给他们参考,有时为了争时间,连午睡也放弃了,但是俞明德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从此,电脑成为了他工作不可少的宝贝和写作武器!

  2015年8月,84岁的俞明德经筹划,决定创建工作室并挂牌,经领导批准,他成为领衔人。工作室成员包括5位老干部、5位少先队辅导员和4位青年志愿者。工作室旨在发挥俞明德在少先队辅导工作上的示范、引领、传承作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使工作室成为老干部发挥作用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基地,起到带动一批老同志、教育一批青少年、培养一批少先队辅导员的效果。工作室成立之初,确定了三项工作内容,即是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施课程研究,培养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工作者。不久,俞明德工作室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第一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荣誉称号。

  2018年8月,他的工作经验又一次在全国会议上作了介绍,博得全场的一致好评。这些年来,白发苍苍的俞明德成为了中国辅导员阵地上成绩斐然,翻开他的获奖记录,看着他胸挂获奖奖章的照片,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请看:俞明德多次荣获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全国手拉手活动优秀辅导员、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少先队事业功臣、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温岭市“十大曙光先锋”、“台州首届十佳魅力老人”、首届“感动温岭”十大人物之一等等。然而,当我问他面对奖章有何感受时,他说:其实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喜欢孩子们喊我一声“俞爷爷”,他说这比他拿了什么奖、吃了什么蜜都开心。

与立德修身有关的散文(散文俞明德七十年的红领巾情缘)(5)

  六

  明德说:“虽然我已经90岁了,但是知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深感自己的知识还是很浅薄。”所以他总是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以积极向上的实际行动,分秒必争地读书看报,因为他担心知识的老化。

  如今,他仍然像以前一样,执着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继续在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们服务,做着关心下一代的这一事业。为了放眼世界,了解各国和国内各地少儿工作动态,他自费订了10多种报纸和杂志,他的工作室和家里,既有党报《人民日报》,又有国内的少儿报刊,从中吸取营养,不断获取新知识。按俞明德的话说就是人老要有灵动。要牢记耳听八方,眼见为实的民言哲理。俞明德订的其它报刊有《浙江日报》《台州日报》《中国教育报》《辅导员》《中国火炬》《中国少年报》《社区与教育》《第二青春》《温岭日报》等,涉及老中青方面的内容他都喜欢。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每天一起床就先打开电脑,从网上看新闻,有时还听中央电视台有关新闻和少儿频道,就连在晚上泡脚的时候,还要听浙江电台和温岭电台的新闻广播……他说人老也要放眼世界、要为自己不断充电。

  俞明德至今还兼任了国内和地区的20多家新闻媒体的通讯员和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他说人生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作为一名党员,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少儿事业。无论山区、海岛、还是偏僻的乡村小学,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每当写作新闻稿时有什么难点,就直接去温岭电视台、温岭日报社,虚心向年轻的编辑请教,学习他们的编稿长处。他每天还用写日记、摘备忘录的方式,储存看到听到的各种知识,一年到头、从不间断。一次,他为了了解残疾儿童柯威的优秀事迹,不顾年老,从大闾岙翻山越岭走到高山头沙岙,找到了那位好儿童。每逢星期天,他还和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参加读报活动。辅导队员们写心得,评点文章等等,连续十几年,这个学校的读报小组都被中国少年报社评为先进。他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人。

  一个信念,他用一辈子坚持,这就是永远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一个执着,就是为少年儿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自1949年10月至今,俞明德凭着对党的未来事业的忠诚,扎根基层,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气概,踏实地从事着“孩子王”的这项工作,70年不改初衷,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祖国的少先工作事业。

  有人说:俞明德的退休生活似乎比退休前还要忙碌,但他却感到这是是一种享受。很多人不理解:论政治地位、经济收入,他都不错,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赖”在红领巾队伍里不走?俞明德的回答铿锵有力:“我热爱伟大的祖国,喜欢祖国的孩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我俞明德只要生命在一天,就要跟红领巾同行,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在他的办公室,我听到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话:“红领巾是我终身的事业,在有生之年我依然要为红领巾事业快乐地忙碌。”当我采访完毕的时候,时间己近傍晚,望着漫天的彩霞,我回忆俞明德所走过的人生之路,咀嚼着俞明德说的那些经典名言,他一生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他红心向党,走着一条属于他认定的大道。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后的微观的中国少先队发展史。当我握着手离开他的时候,我看到他的满头银丝和脖子上挂着的鲜艳的红领巾,在火红的夕阳下被染成金红色,相映成辉。是的,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证明了他一生践行“白发和红领巾一起飘扬”的誓言。此时的他在夕阳下像是被染成了一座雕像,彰显了一种精神在闪光,在歌唱,是少先队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正是:

  共产党员俞明德,一生热爱红领巾。

  漫漫征途七十年,回首幼苗长成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