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想要增强人生的掌控感)
如何训练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想要增强人生的掌控感)人的大脑,是个绝佳的信息处理工具,而不是信息搜集工具。如果大脑中塞满了让你心神不宁的信息而不去处理,大脑里会有声音一直对自己说:这个焦虑篮子,类似于《无压的工作艺术》中的信息收集筐,之所以强调焦虑,是因为焦虑对人的影响比普通的待办事项更大。心神不宁的时候,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根本很难进入状态。另一个原因是,人到中年,社会关系和责任到达顶峰,杂事特别多。对于以上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有解法。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些比较好的微习惯,就能极大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下面就分享7个我坚持多年的,时间管理微习惯。(1)搜集“焦虑篮子”。
过了30岁以后,会感觉到时间过的越来越快。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个心理学原因是,年纪大的人的坐标系变了。假设活到80岁,两岁小孩子的一年,是已经过去生命的一半时间(1/2),而40岁大叔的一年,则是已经过去生命的1/40。
这就不奇怪,小孩子觉得过的慢,大叔感觉是弹指一挥间。
另一个原因是,人到中年,社会关系和责任到达顶峰,杂事特别多。
对于以上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有解法。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些比较好的微习惯,就能极大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下面就分享7个我坚持多年的,时间管理微习惯。
(1)搜集“焦虑篮子”。
这个焦虑篮子,类似于《无压的工作艺术》中的信息收集筐,之所以强调焦虑,是因为焦虑对人的影响比普通的待办事项更大。心神不宁的时候,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根本很难进入状态。
人的大脑,是个绝佳的信息处理工具,而不是信息搜集工具。如果大脑中塞满了让你心神不宁的信息而不去处理,大脑里会有声音一直对自己说:
“A事情没搞定 B要来了,我还担心C....”
这些声音,就像大脑的背景音乐一样,不论你在做什么,都如影随形,让你做什么都很难全心投入。并且虽然焦虑,但事情没有推进,反而会加重焦虑。
这种状态,会让大脑非常疲累,并且让你觉得对自己生活失控。
对抗这种焦虑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焦虑篮子”。
你可以这样做:
- 每天抽出一段固定时间,比如清晨的30分钟,把让你分心的事情写下来。我一般按日期记录在evernote里,比如20200725清晨日记。
- 接下来,写下你想到的处理办法,如果具体可操作,就安排在日程表中。
- 接下来的一天中,一旦脑子里出现了新的焦虑,就停下来花1分钟写下来。如果手边没有手机(比如我工作的时候,身边不放手机),就先写在手边的纸质笔记本上,休息的时候再整理到焦虑篮子里。
- 记录下之后,对自己说,你已经对这件事情有了安排,告诉自己不用担心。
- 想象自己处理这些事情的场景,就跟你以往无数次成功克服困难一样。
生活中的确有些难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但你可以用“焦虑篮子”的方法,把焦虑和事和自己的大脑处理器分开。
多练习以上这些步骤,你就可以更好的把大脑从无谓的焦虑中解放出来,让脑力真正用在处理事情上。
(2)任务进行中,多问自己:这个跟我要做的事情相关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想上网搜个东西,结果搜索的时候,其他资讯跳出来,点进去看,然后又看到一个资料,想着将来可能有用,就顺手下载下来。
一来二去,本来10分钟搜索的活,变成了半小时,其中20分钟都给了鸡肋又零散的资讯,下载的资料,也基本上就睡在download文件夹里了。
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做法是:明确你要进行的任务边界,在执行任务时,多问自己:这个跟我要做的事情相关吗?
不相关的话,就果断停止。
(3)用集中时间回复不需要马上回复的信息
如果工作的时候,手机放边上,一来一去根朋友聊天,是你主动把自己时间碎片化的,很不明智。
我工作的时候,一般把手机放在屋外或是抽屉里,每天有固定时间2-3次回复信息。当然,如果你有必须马上回的工作信息,这种情况可能要特别处理。但对于其他不需要马上回复的社交软件的信息,都应该遵循这个集中回复的规则。
对于其他可以集中处理的工作,最好也用这种方式,减少任务切换的成本。
(4)觉得不堪重负,注意力无法集中,可以用冥想和运动。
美国畅销书作家,企业家Tim Ferris在他畅销书中《Tribe of mentors:Short Life Advice from the Best in the World》中问了他身边的100个大牛这个问题:你觉得不堪重负,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怎么办?
其中这两种回答被各种大牛多次提起:冥想和运动
- 冥想不多说了,以前的文章多次提到过。乔布斯给扎克伯格的建议就是:去印度学学冥想。
- 怎么运动也有讲究。离开工作环境的运动,特别是不带电子设备在大自然中的远足。林间的空气,山间的风,不光对于解压有奇效,并且能带给你看问题的新角度。原来看似无解的问题,转念就有了新思路。
(5)用脑图整理框架,让自己见树也见森林。
有些人,拿到一件事情,习惯马上动手去做,似乎行动力足够强。
现在资讯这么丰富,基本上你想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人已经做过并且分享出来了。做一件事之前,花30分钟时间,看看这件事包括哪些部分,衡量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够不够,哪里需要更多着力,而不是一开始就深入细节,在长远看,会省很多时间。
推荐用脑图整理知识框架,经常提醒自己,用更高的视角看,而不是被细节困住。
(6)为一件事情找出多个用途。
为一个事情找出多个用途,是把一份时间过出多份时间的复利思维。
比如,我写一份工作总结,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 做成内部的流程清单,提高工作效率
- 把内部信息删掉后,作为文章发到多个平台;
- 拍成小视频,发到多个平台;
- 改成演讲稿,分享到演讲聚乐部
(7)为经常做的事情复盘,将流程标准化。
比如,我前两天第一次做小视频,拍了好几条才过,后期剪辑也来来回回浪费了一些时间。
我觉得拍视频有价值,所以希望长期做下去。工作之余,想长期做,一定得确保任务占用时间我能承受,所以我很快写了一份复盘,把整个拍摄和剪辑的过程标准化:
做个1分钟的小视频,需要如下步骤:
- 整理200-400字之内的稿子
- 录的时候,按照要点讲,如果说错了就停下来,然后重新说说错的部分,这样只录一条即可。
- 在剪映里,用以前的模版,保留无版权背景音乐,和背景画布,导入新视频,把说错的部分剪掉。
- 加字幕,音效,转场等
- 发布
工作和生活中任何重复任务,不论是做Excel报告,做蛋糕,都应该做这样的复盘。能自动就自动,能标准就标准化,然后持续复盘,持续改进。
以上这些习惯,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长期做下去,会让你对生活掌控感增加不少,幸福感也会增强。你有什么好的习惯?以上的做法你觉得对你有帮助么?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