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权南院门的夹缠(王民权南院门的夹缠)
王民权南院门的夹缠(王民权南院门的夹缠)中华民国地图标注的南院门据《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带为明代的归义坊,北侧驻固原镇。清顺治元年(1644年),陕西总督部院行署设于此,因与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相对,故名南院,这一带也泛称南院门。(第84页)1947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初到台湾信中括注的“南辕门”,一看就说的是“南院门”但是大家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南院门”,将军何以会写作“南辕门”呢?记得先前查阅《西安通览》,其“南院门”条曾注称:“清代总督部院、巡抚部院,在清代官方的《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陕西通志》上均这样称呼,并称作南北两院。清末一些下级官吏自觉不恭,对两院曾尊称‘两辕’,并无行文。”然而将军因西安事变与西安可谓渊源千古,又以西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的身份曾经驻跸“南院”将近一年的,既非“清末下级官吏”,写这封信时清朝也已经灭亡了30多年,为什么也要将“南院”写作“南辕”呢?《通览》此说看来确实有些牵强。何况“南”只表示方
昔日的南院门 绘图/@陶浒
文/王民权
在志办(注)工作多年,有意无意之间,竟颇究心于本市街巷史迹的钩沉,并零打碎敲地形成一些文字,其中体会既深且著的一点,就是有些地名的历史不敢细叩,叩之则夹缠甚多,如建国路、解放路,如六合里、七贤庄若干著名的地段,细叩都多少有些问题。就是明清至今迄为古城冲要之区的南院门,亦不例外。譬如国庆闲翻杂志,见2008年第9期《百年潮》《张学良研制明史始末》(张天社撰)一文所录1946年5月20日张将军复其大姊张冠英的信,也涉及到这个地方。信文如下:
首芳大姐:您的四月三十的信和照片十张、附函两封,俱已收到。孩子们都已婚嫁,姑老爷也都不错,闻之心快。您已五十之人,亦可以了却一桩心愿了。上次莫(德惠)先生走时,我得写几十封信,把我写得头晕,所以给您写的信有些简略……我现在想托您办一件事,如果您去北平,您给我买一部好版大字的《明史》来。也许西安旧书铺里有(南辕门街有两个旧书店,很不错),如果买到,千万用油纸包好,打箱或用他法,总之别叫它受湿,或污或破了。我非常需要一部大字《明史》。我眼花了,开明版的《明史》我看起来太费力了。如果《明史》能在西安买得到,不一定要好版,大字就可以。我是很需要,等着看,并且要在书上胡批胡写,所以纸张不可要太破的,一碰就破的。注意是《明史》,可不是《明史纪事本末》或《明纪》、《明鉴》等等。或者商务印书馆百衲本的,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版的,那都十分合用。
1947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初到台湾
信中括注的“南辕门”,一看就说的是“南院门”但是大家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南院门”,将军何以会写作“南辕门”呢?记得先前查阅《西安通览》,其“南院门”条曾注称:“清代总督部院、巡抚部院,在清代官方的《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陕西通志》上均这样称呼,并称作南北两院。清末一些下级官吏自觉不恭,对两院曾尊称‘两辕’,并无行文。”然而将军因西安事变与西安可谓渊源千古,又以西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的身份曾经驻跸“南院”将近一年的,既非“清末下级官吏”,写这封信时清朝也已经灭亡了30多年,为什么也要将“南院”写作“南辕”呢?《通览》此说看来确实有些牵强。何况“南”只表示方位,“辕门”,据《辞海》的解释,据《辞海》的解释,为“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的地方……后也指领兵将帅的营门及督抚等管束的外门。”语属中性,称之“南辕门”未必就是表示恭敬,呼它“南院门”,也不见得就是轻亵。
许是积习使然,由此不免对过去某些文献对这个地方的解释产生怀疑,并想就此将这个地方的历史加以梳理。长假无事,在北郊图书馆坐了一个下午,发现不少文献对此地名都有涉及。如《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以下简称《地名志》)“南院门”条说:
据《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带为明代的归义坊,北侧驻固原镇。清顺治元年(1644年),陕西总督部院行署设于此,因与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相对,故名南院,这一带也泛称南院门。(第84页)
中华民国地图标注的南院门
《西安通览》“南院门”条说:
明代称归义坊,北侧驻陕甘总督,清顺治元年(1644年),陕西总督部院行署设此,因与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相对,故名南院,门前街道得名南院门。(第831页)
《明清西安词典》“南院门大街”条说:
明清西安街名……因街北有总督署,与鼓楼北巡抚署“北院”相对,俗称“南院”,因以为街名。
《碑林区志》第513页说:
清顺治元年(1644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设于此,清光绪十四年(1688)陕西巡抚叶伯英重修部院行署,因与鼓楼北的北院门相对,故称南院,将南院前面东西走向的街道成为南院门。
贾平凹《老西安》第35也说:
……所谓的南院,是光绪十四年陕西巡抚部院由鼓楼北移驻过来的称号,民国以后又都为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西安行营占驻,一直为西安的政治中心。
惠焕章等《陕西地名趣话》说:
据《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带为明代的归义坊,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设于此,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两省,是这两省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清光绪十四年(1888)陕西巡抚叶伯英重修部院行署,因与鼓楼北的北院门相对,故称南院。
2014年的南院门 图/@西安旧事
此外,《地名志》和《明清词典》所附据清光绪十九年十月中浣舆图馆测绘图改绘之《清西安府图》暨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对这地方也独有明确的标识具体地说:前者标“南院”为“巡抚部院”,标“巡抚部院”前街道为“南院门大街”;后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西安府城图》标“南院”为“总督署”,标“总督署”前街道为“南院门大街”,》光绪十九年《清西安府城图》标“南院”为“总督抚署”,标“总督抚署”前街巷为“南院门大街”。
然而无须多说,稍加比照,任谁都可以看出:
其一,“南院”名称起源于何时,说法尚不一致:《地名志》和《通览》说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即总督署设此就有了,《《碑林区志》、《老西安》和《陕西地名趣话》则说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即陕抚叶伯英重修或移驻此处以后,中间相差240多年。
昔日南院门街上的旧物 图/@西安旧事
其二,此处一直是总督署还是后来又驻过巡抚,也有分歧:按《地名志》、《通览》和《明清词典》的说法,应该一直都是总督署,依着《老西安》《陕西地名趣话》和《碑林区志》的观点,则后来陕抚叶伯英在此设署,这里也曾是《巡抚部院“。《通览》、《地名志》附图和《西安历史地图集》似乎也取后一种说法(因为绘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10月,距1888年(光绪十四年)叶伯英重修或开署此处时间甚近,此处标的就是“巡抚部院”),后者雍正时期图此处尚称“总督署“,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标的“总督抚署”。“总督抚署”这个名称颇觉奇怪,历史上并无“总督抚”这个官衔,又何来这末个衙署?如此标法,显然是考虑到这里此前曾是总督署现在又变成了“巡抚部院”,折中之下标了这么个名字。
另外,《陕西地名趣话》虽然主张此处也曾作过抚署,但其同条后面又有“南院,在清代为总督衙门”,“北院门”条还有“南院门的总督部院行署在南,称南院”的说法,说明编者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搞清。
(注:志办,即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4年的南院门街道 图/@西安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