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最后赢了没(丘吉尔赢了世界)
丘吉尔最后赢了没(丘吉尔赢了世界)在丘吉尔的传记和其他的影视剧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丘吉尔的性格就是果断、刚毅、顽固的人。之前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人做事很严谨,从来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之类这样的。另一个人,有酗酒。吸毒。等很多不好的前科。那么想做哪一种呢?”,答案是前者是希特勒,后者则是丘吉尔。丘吉尔1874年出生,身体不好,一身不好的前科,后来改吸雪,还是世界上抽雪茄最多的人,还喝酒,钟爱香槟,酗酒很厉害,就这样的他还是活了 90岁,活到1965年光荣去世。顽固自大的性格,刚毅武断的决策不论是书籍还是媒体资料都能看出来,丘吉尔是一位口才一流的演说家。丘吉尔在战前演讲,“不行,不管我们付出怎样的代价,是眼泪、泪水,是血是汗,是生命都好,我们都要对抗这个不公义的恶魔。”,他也说,有时候我们的语言就等于子弹枪炮,能够对抗—邪恶的力量。振奋人心的演讲,不仅动员了举国上下的民众,更是打动包括盟军一起来对抗法西斯。而有人反思提出了
请问一个问题,说起英国伟人你的脑子里最先想到的是谁呢?是第一次让英国强大起来的伊丽莎白一世,还是深度与艺术并存的莎士比亚?而今天的主人公是领导英国人民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与罗斯福,斯大林并列的三巨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当提起伟人,就会讲到这个人对世界的贡献、对人类的价值,英国BBC公司也会做评选活动,评出的英国“十大伟人”,丘吉尔毋庸置疑榜上有名,排名最差也是第三。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会被后人评选铭记,又是做了什么会被称为伟大。被大家熟知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领导英国和盟军战胜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从而影响了全世界。而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发挥了哪方面的作用呢?而赢了战争,但背后是否又有血的代价呢?
丘吉尔
一位伟大的演说家
不论是书籍还是媒体资料都能看出来,丘吉尔是一位口才一流的演说家。丘吉尔在战前演讲,“不行,不管我们付出怎样的代价,是眼泪、泪水,是血是汗,是生命都好,我们都要对抗这个不公义的恶魔。”,他也说,有时候我们的语言就等于子弹枪炮,能够对抗—邪恶的力量。振奋人心的演讲,不仅动员了举国上下的民众,更是打动包括盟军一起来对抗法西斯。
而有人反思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希特勒的失败主要是自己的野心太大,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一方面想跨海打英国,一方面还想灭了苏联,选择了强大且搞不定的对手,这种行动跟不上野心的决定,结局早已注定。如果当时希特勒不是一口吃掉胖子,而是温水煮青蛙慢慢消化,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呢?很难说。当然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赢了战争,而丘吉尔也获得了威望。
换个角度想,如果不是丘吉尔,而是其他人作为英国首相,在对手失误甚至犯下致命错误的时候,结果是不是换做谁都一样。但是丘吉尔却为胜利发表了演说,“让我们觉得这是一场正义对邪恶,以大英帝国为主导的一次英明领导的胜利。”,这在当时是很振奋人心的事情,有时候需要自我催眠、自欺欺人才能从里面获得勇气跟尊严。
顽固自大的性格,刚毅武断的决策
在丘吉尔的传记和其他的影视剧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丘吉尔的性格就是果断、刚毅、顽固的人。之前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人做事很严谨,从来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之类这样的。另一个人,有酗酒。吸毒。等很多不好的前科。那么想做哪一种呢?”,答案是前者是希特勒,后者则是丘吉尔。丘吉尔1874年出生,身体不好,一身不好的前科,后来改吸雪,还是世界上抽雪茄最多的人,还喝酒,钟爱香槟,酗酒很厉害,就这样的他还是活了 90岁,活到1965年光荣去世。
1942年、1943年,印度闹大饥荒,一年间差不多饿死了 400万人。而且这几年出来的资料,大家都在讨论丘吉尔就是幕后的决策者,有学者说,丘吉尔手上的鲜血并不会比希特勒手上少。
在儿时的他,就是孩子圈中的领导者,带领大家打架,拆围墙等等。而参军时的他,考三次才考上军校还是作弊的。但是丘吉尔当兵的确是非常出色,在部队里,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个子不高,但是胆子很大的人,都觉得未来是干大事的家伙。有一次他跟着部队出战,还没交手就被抓了,而他逃狱了,而一行人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逃狱的过程堪比成龙电影跳楼跳车的桥段。
像他曾经当过指挥,他非常刚毅武断,明知道情况不对,还是进攻。在第一次大战的时候,他是主战派。就派了军舰出去,当时很多军官都跟他说我们不行,打不过的,停止吧。可是他并不在意,就是要打,当然也并没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被敌人直接打崩,军舰沉了,而他也下台了。这算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次滑铁卢了,他自己也承认这个事情。后来他也写自传《我的早年生活》,其实是一篇长文章。他每次谈到成功的时候,就会说看我多厉害,多有本事,的确非常自大。可是当他失败的时候,就归咎天意。他还写了二战回忆录,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敷衍回复,并且会觉得你在胡说八道,假如你真的相信我书里面写的是错误,这些错误的责任应该由英国或者是英国人民来承担。
400万人为性格买单
前面提到1942、194年印度饥荒,这两年确实是气候不好,当然当地的官员也是处理不当,导致了粮食不够。可是这背后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他的两个决策。
丘吉尔觉得日本迟早会来占领印度,所以就采用了焦土政策,说白了就是我要走了,而你的土地迟早都是别人的,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撤军时把农作物以及生产工具等都烧掉、毁掉,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导致当地农作物产量骤减,很多人饿死,甚至有些人不忍心看着家人忍饥挨饿,直接扔到河里淹死也不愿意这样慢慢的受折磨。另一个决策是当时丘吉尔觉得,反正是以欧洲战争为主,那么喂饱欧洲的军人则是最高指令,那些粮食运输船就算是路过孟加拉湾也不允许分粮食、不允许去救人。
不过从历史长河来看,不仅是丘吉尔,很多领导者都对殖民地做出过数不胜数的类似这样的事情。比如在印度前外交部长的《不光彩的帝国》中,指出印度的长达200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对印度的种种行为,甚至今天的印度穷、乱七八糟四分五裂也是当时被掏空了等等。不过我觉得,在当时甚至在被殖民、被侵略的国家中,不只是印度,很多国家都被欺压着,不过至于后续能不能站起来,怎么站起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现在就有一个国家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就在印度的隔壁。
伟人的智慧
从丘吉尔本身出来,那么什么叫作伟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别忘记坐标背后的价值,而那把尺在哪里,是谁的尺,用谁的尺来量。历史这么复杂,就是这么复杂的东西。
我们可以在丘吉尔身上学到他优秀的品质,比如他的口才,但是殊不知丘吉尔是有些口疾的,他每天傍晚对着树木、草地疯狂地练习,就这样一个月、三个月、五个月,慢慢地变成了一流的口才,这种自信、坚持、刚毅的性格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引用他的一段非常出名的讲话来结束今天的人物分享吧。这
“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和辛劳,眼泪和汗水。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为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我们会战斗到最后。
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中战斗,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战争,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土,我们将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里战斗,我们将在山区里战斗。我绝不相信会如此—即使我们被敌人占领陷入饥荒,我们还有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直到上帝认为时机成熟,新的世界会带着蓬勃的力量,前来拯救,并解放这个旧世界。”
《人物分享》系列,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丘吉尔
今日推荐书籍:
《我的早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传》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 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 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摘自《我的早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