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傲m17对比黑砖二代(便携外表下的台机内心)
飞傲m17对比黑砖二代(便携外表下的台机内心)在我看来,只有将这个“便携台机”进一步缩小,让台机走进我们的书包、挎包,甚至衣兜,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烧友们随时随地体验到台机的乐趣。此前,我们见到过一些“便携台机”。这些“便携台机”的本质其实也无非是在台机中加入了内置电源,让台机实现了“不插电”式的可移动化,但其真正的使用状态与普通台机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根本不能实现真正的便携,也就更别说随身了。其“便携”的概念,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以前随身设备便宜的时候,被称为“低端”;后来随身耳塞的价位提升后,又被称为“大头”。总之,便携烧友在这个鄙视链上的位置是偏下的。其实,对于很多玩随身的烧友而言,不是不想弄台式系统,而是因为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整天囿于工作、生活之间,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在家里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一听大耳机、音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音乐世界其实都是在生存的缝隙中诉求。台机,对于现在年轻的烧友而言,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仰
一、序·便携台机
作为一个随身玩家,我以前是经常会被人鄙视的——随身算什么HiFi啊?
这样的时候,通常我无言以对。
看看台式系统、甚至玩音响的玩家们,那些如电视剧里叠放成排的台机与满墙的唱片,电子管昏黄亮光中述说的“低音沉”的赞许,材质各异而又一致粗壮的各类线材、玄妙的脚钉、纷繁的端口、考究的电源……无一不刺激着随身玩家敏感的神经。
以前随身设备便宜的时候,被称为“低端”;后来随身耳塞的价位提升后,又被称为“大头”。
总之,便携烧友在这个鄙视链上的位置是偏下的。
其实,对于很多玩随身的烧友而言,不是不想弄台式系统,而是因为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整天囿于工作、生活之间,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在家里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一听大耳机、音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音乐世界其实都是在生存的缝隙中诉求。台机,对于现在年轻的烧友而言,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仰望、触碰,而又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此前,我们见到过一些“便携台机”。这些“便携台机”的本质其实也无非是在台机中加入了内置电源,让台机实现了“不插电”式的可移动化,但其真正的使用状态与普通台机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根本不能实现真正的便携,也就更别说随身了。其“便携”的概念,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在我看来,只有将这个“便携台机”进一步缩小,让台机走进我们的书包、挎包,甚至衣兜,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烧友们随时随地体验到台机的乐趣。
飞傲多年来在随身播放器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从初代的X系列到后来的M系列,飞傲在播放器的功能、做工以及声音方面都在一直不断地探寻随身播放器产品的边界。此前我们也难以想象飞傲将如何突破M15这样一个优秀的产品,而当我真正看见M17的时候,才发现飞傲在M系列的拓展,绝不限于随身这样一个概念,而是要更加突破固有模式,成为一个全新的门类——“便携台机”。
所以,今天我们就以飞傲M17为主题,来探讨一下关于“便携台机”的一些看法和展望。
二、客观部分
1、体积方面,M17尺寸约为15×9×3cm,重量为610克(约1.2市斤)。这样的体积和重量,如果对于随身听而言,无疑是相当巨大且沉重的。我印象中体积最大的数码随身听CREATIVE的NOMAD JUKEBOX一代,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体积。
而如果以一个“台机”的概念去衡量的话,M17的便携性就相当高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放在背包里出行,随时随地拿出来使用。如果你的体能足够好,而且口袋也足够大,甚至可以揣在兜里出街使用。
2、飞傲M17采用了双ES9038PRO解码芯片、THX AAA-788 升级版耳放以及内置电池/线性电源双供电模式。这样的配置无疑也是具备台机的配置标准的,而且飞傲在播放器的体积、供电、配套电路、抗干扰空间等方面毫不吝啬,也是力图将M17打造成一个不同于以往随身播放器的“便携台机”。
3、M17在端口的配备上,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和功能拓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35这个传统的普遍用于台机的单端耳机口重现江湖,而另一个同样“复古”的设计来源于其同轴出入的端口采用了RCA,这个端口类型与市面上的台机系统的标准更为贴近,配件的共享率也更高。甚至M17还配备了两个TYPE-C端口,将充电存储功能与数据输出功能各自分立开来,以发挥更佳效果。
M17采用了6寸高清屏幕和开放式安卓系统,让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网络音乐资源,也能够如手机一般地安装并使用自己所需的应用软件。
4、M17还配备了一个DC电源输入,可以由外接的DC电源供电,并设置了电池供电、DC电源供电及混合供电三种工作模式。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M17在外置DC电源的模式下,具有更好的声音表现。独立外置电源对声音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早在十几年前,烧友们就在NOMAD JUKEBOX三代上有过切身体会。
而且,外置DC电源也可以用来给M17的内置电池进行充电。
5、M17在音量旋钮旁和机身两侧共设置了12个RGB灯,这些灯以不同的组合、颜色、亮度、闪动来表现出播放器的各种实时状态,让我们不需要打开屏幕就可以知道播放器的具体情况。
但是,因为其组合形式非常繁多复杂,用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熟悉这个呼吸灯的语言含义。
6、原机标配了一台散热底座,可能是考虑M17在工作的时候会有较大的发热。不过我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并未发现M17出现高温状态,一般情况下,M17摆在桌面上正常使用即可。
其它配件包括DC电源适配器、各种接驳线、原装皮套以及铝合金防尘塞等等。基本上,飞傲把M17所需要的常规配件都打包在了机器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单独购买了。
7、其它方面的规格、参数等硬件信息,读者可以在产品介绍中查询,本文不一一列举。
三、声音部分
在声音部分之前,我们来一起简单探讨一下M17同价位级别的台机与随身听声音方面的一些不同。
首先,台机的声音在总体框架上更加完整,声音的整体性更好。
其次,台机的声音相比于随身听而言,往往更偏向于均衡、稳重,随身听则更加富于个性化的表达。
第三,台机具有更大的驱动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来看看M17的声音表现。
1、素质部分
在声音的内容性上,M17的表现力是非常优秀的。它能够把复杂的声音内容梳理得有条不紊,对声音的各个部分都能够根据其自身的主次关系,进行相应合理的表述,不但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述出声音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声音的形态、线条、颜色感、温度感,甚至硬度和密度,以不同形态和方式表现出来,让M17所表现出来的声音,不但真实准确,而且更富于层次感和差别化。这一点在随身听领域中是很难企及的。
同时,M17在声场和动态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的水平和规模。无论是对于大耳机还是耳塞来讲,在M17的驱动下,所表现出来的声场空间都具有相当高的规模性,在这样的声音空间内,各个乐器的排布与定位就游刃有余。同时,动态方面也是M17的拿手好戏,其力度和气势都能够非常高水平地完成音乐的氛围需求。特别是在以DC电源为供电的情况下,声场和动态的表现力则更加突出。
我们可以认为,在内容感和场面感两个方面,M17是基本具备同级别台机的平均基本水平的。
在声音的质感和纯净度这两方面,飞傲M17也具备了不错的水平。其声音密度、线条的柔韧性,乃至于空间的透明感也都做得不错,能够达到中等台机的基本水平。但相对而言,M17相比于同价位的台机,特别是分体系统而言,声音略感干、躁,在一些细节的强化需求上能够看出与传统台机的一些差距。同时,相比于一些万元级的独立耳放,M17的声音空间透明度尚可,但背景没有那么“黑”。但我觉得这个差距不是很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以《1812序曲》(合唱版)进行试听(搭配耳机为宇音PK1高阻平头塞),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开篇的人声合唱中,M17体现出来的人声味道是润泽的、韧性的,而后进的提琴则显现出了足够的硬度,二者的差异直接让安详静默的原野风光与转瞬即来的战争号角在听者的脑海中形成了精彩的反差画面,一下子就可以把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曲目中段多种器乐交杂出现,主旋律与作为副旋律的变调马赛曲交替辉映,背景辅以二声部的提琴和簧管,共同演绎出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M17所表现的这一部分,则是把这些复杂的器乐、声部、位置梳理得清清楚楚,同时也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距离感;最后部分的炮声就毋庸赘述了,不但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气势和力度,而且能够完整地表现出一个非常巨大的声音结像,这一点就十分难得。
2、调音
相比于飞傲之前的播放器产品,M17的调音走向更加复杂。
如果从整体趋势来讲,M17的音色相比M15要稍微冷峻一些,但比之前的X系列则是暖得多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M17的声音风格偏于中性、均衡,同时M17比M15在频响两侧的延展上,都有所加强,也就是高频更加透亮、而低频则更加扎实,而在中频上,比M15略微收敛了一些,不像M15那样的浓密。
如果我们说M17调音时突出了素质表现的话,不能算是不对;但如果我们说M17仅仅是一个表现素质的声音,那么就大错特错,这也是我前文所说的M17调音的复杂性。
一方面,M17必须凸显出其素质表现,以达到其作为台机的定位所需要的表现水准,并且能够具备足够的素质与其它台式设备相配套,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搭配适应性和声音拓展性。
而另一方面,M17自身体现出的调音味道,则具有明显的特点,它具有足够的声音温度、声音色彩以及立体化的线条感来支撑本身的音乐表现能力,特别是在中频的温度感和高频的亮度上,进行了全面化的兼容,让我们不再纠结于二者的取舍,同时其低频量感并不少,在音乐内容所需的情况下,也具备足够的渲染力来烘托氛围感。
所以,如果单纯地希望M17的音乐味道去完全拟合那种暖、暗的人声,我觉得可能并不现实,毕竟M17作为一款以台机为定位的设备,所需要涵盖、兼容的方向很多,也要顾及更多的、更具广泛性的烧友的需求和搭配。
我们以叶倩文的老歌《浅醉一生》为试听曲目,搭配耳机AKG K240s。其实这首歌的内容并不复杂,基本上就是钢琴 人声的组合,但越简单的内容表现起来的难度也越大,因为丝毫的细节都会被感官不断放大。
M17表现出来的叶倩文,是通透自然的,听起来舒适感很强。虽然M17是一个相对硬线条的前端,但在人声的表现中,还是具备足够的宽松和柔和度的,歌手控制力极强的声线在M17的表现中,拿捏得非常准确,而且能够具备足够的温和度和宽松感,把发哥嘴角浅浅的笑意到廖凡冷漠面孔下遮盖的柔情与无奈都勾勒得生动传神。
3、风格
风格方面,M17自身的整体风格是均衡的。我们可以认为M17在搭配合适的设备、耳机、线材后,几乎能够覆盖所有的音乐风格,甚至包括比较小众的一些如金属摇滚、ACG类音乐。
而如果在所有的音乐风格中进行进一步遴选,我觉得M17在古典音乐、常规流行音乐上还是最为擅长的,其它类型音乐在M17的演绎中,也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如果让我一定选出一个最不适合的音乐类型,我会选择爵士、布鲁斯类的音乐。M17的声线感相对还是稍微向硬朗靠拢,而对于这些需要特别软线条、特别大结像的音乐类型,氛围感上稍显不足,也不偏向那么暖、暗的风格。
4、推力
如果以正常情况而言,M17是可以驱动目前市面上所有耳塞和几乎所有大耳机的。对于我手里试听过的最难推的耳机,M17也能够将其驱动到一个我认为发挥出耳机正常状态的水平。所以,实际的耳机搭配问题上,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顾虑,至少不需要太多考虑M17的推力问题。
特别是在搭载了DC电源的情况下,M17的驱动能力尤佳。
当然,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用M17对比了一下我手里的台式胆放,我觉得M17所驱动出来的整体声音框架,基本上能够与胆机持平;而在一些细节的控制力上,会觉得有一点刻板,不是那么的轻松自如,也没有太多的渲染感觉,不过这可能也是胆机本身的特性,未必是M17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M17在声音的素质、风格乃至于驱动情况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台机特点,虽然在M17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传统随身听的味道和理念,但其声音的整体框架,还是更倾向于台机设备的。
四、声音的整体评价
我觉得M17是一个基本具备了同价位台式一体机声音水平的便携台机。
应该说,M17的研发自始至终以台机为整体设计框架和声音标准。相比于万元级非便携一体机而言,M17在声音的硬素质上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差距。
而相比同价位的随身听,M17的硬素质整体来讲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但是M17作为一款以台机为设计初衷的播放器,他所需要涵盖的声音内容必须全面、准确,所以在声音特点上,呈现出来的偏向性并不多。
虽然M17本身在音乐欣赏角度,具备足够的乐感和味道,但其个性化的内容似乎略少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用M17听音乐,则其具备足够的乐感;而如果要想用M17听所谓的“模拟味”或者“味精味”,则不是那么明显的。
从M17的定价来讲,我觉得其声音水准以台机的标准而言,也是合理的。
M17具有台机的声音框架和随身听的体积和使用状态,兼顾了二者的优势。对于很多不能组建台式系统的烧友而言,M17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跨界设备;同时对于一些已经有台机系统的烧友而言,M17也是一个很好的具备便携能力的补充和搭配。
五、对比情况
其实关于M17的声音,我们能够对其进行一部分描述或总结,但我想对于这样的一个“便携台机”的全新概念,我们这里更应该简单说一说M17与台机、便携之间的差别和各自的优劣势。
1、M17的体积和便携性位于台机(包括内置电池的可移动台机)和便携随身听之间,其体积明显大于目前的任何一款随身播放器。M17的主要功能一个是作为“背包机”,让我们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获取原本不可移动的台机声音;另一个就是以数播或解码的方式参与到台式系统中来,使台式系统与便携设备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
所以,M17作为便携台机,其功能是有别于台机和随身听的,我们不能将这些概念混为一谈。
2、M17作为一款便携台机,其声音基本上能够达到万元内台机的整体水平。甚至在对声音细节的处理方式和对结像的控制能力上,还往往能够略胜一筹,毕竟这也是传统随身领域的优势所在。而M17与台机相比的主要差距还是体现在声音的鲜活度和纯净感上,我能够感觉到的是M17的声音相比万元台机显得较为“用力”,没有一些万元台机那样对声音的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灵巧感觉,体现在声音上,就是M17的声音稍微缺少了一点鲜活感。
3、M17对比于传统的随身听,则是在硬素质上拥有明显优势,以及驱动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纵观整个数码随身听历史,能够与M17在驱动力上形成竞争关系的机器,可以说也仅有那么一两款限量版。
在声音的整体性上,M17也具有足够的全面性,这样的调音一方面是为了耳机的更多搭配,特别是大幅提升了与大耳机的适应性,而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与其它台式设备、线材的适配性。
4、根据M17自身的特点,我们还是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台机器。如果我们单纯地把M17当作随身听来使用、搭配,我觉得未尝不可,也能够取得不错的乐感和效果,但那终究不是M17真正的全部实力和意义。
5、我觉得M17更像是一座从便携、随身通向台式系统的桥梁。对于很多在随身领域中“内卷”而又对台式系统无从下手的烧友而言,M17可以说是更加多元化的设备,让我们在继续保持随身应用的同时,预留出向台式系统进发的条件和可能性。
M17在台式方面的拓展性,绝不仅仅来源于其声音的素质、多元化的端口、巨大的推力,而更多地来源于设计者在调音时,对台机系统与随身设备声音的不同理解,并相互融合,从而将M17的声音打造成具备两方面综合拓展性的风格和属性。
六、起点
飞傲M17隶属于这个M系列,我们也可以说M17秉承了M系列诸多前作的很多元素,设计方面、声音方面都有一定的传承和延续。
但M17被冠以“便携台机”的标签,则意味着对于飞傲而言,也希望用这样一台机器,满足用户们日益增长的听音品质的需求,同时为粉丝们搭出一条HiFi进阶的林荫大道。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随身听与台机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飞傲之所以把M17定义为“台机”,一方面是说明了M17具备台机这个概念的水平和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要让我们把随身和台机结合起来,让我们立足于M17这样的便携台机,以进一步追求更高的HiFi层次。
或许,M17是很多人便携设备的终点,但我觉得M17更应该是一个起点,随身玩家在M17这样的一个便携台机上,能够寻求到大耳机、台式系统的概念和意义,并基于M17自身,进一步向更广阔的台机领域进发,去寻求更加高品质的HiFi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