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跨境科创中心(上海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开建)
上海张江跨境科创中心(上海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开建)五大亮点展示科创中心形象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鸟瞰图、总平面图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设计解析八大原则注入校园更新规划设计从张江复旦大学校园的更新规划入手,以八大规划原则为基础:1)缝合南北校区、延伸校园绿脉;2)标志性的科学双塔形象;3)科学公园—创造园景统一的science park;4)立体步行系统—建立科研楼宇间的立体步行网络;5)分阶段开发,重点建筑的标志塑造;6)地下科学城—多孔、充满阳光、紧密连接;7)适变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灵活科研空间;8)复旦精神—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
近日,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共同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揭牌。这标志着由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创设计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全面启动并正式开工建设。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先期主要布局“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与张江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形成紧密对接。作为2019年上海市的重大工程——首期启动的三栋单体,分别是:微纳电子与量子科技融合创新大楼(简称1#楼)、生物与医学科技融合创新大楼(简称2#楼)、三号科研楼项目(简称3#楼)。总建筑面积为20.7万平方米,地上面积10.8万平方米,地下面积9.9万平方米,高度70米。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设计解析
八大原则注入校园更新规划
设计从张江复旦大学校园的更新规划入手,以八大规划原则为基础:1)缝合南北校区、延伸校园绿脉;2)标志性的科学双塔形象;3)科学公园—创造园景统一的science park;4)立体步行系统—建立科研楼宇间的立体步行网络;5)分阶段开发,重点建筑的标志塑造;6)地下科学城—多孔、充满阳光、紧密连接;7)适变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灵活科研空间;8)复旦精神—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鸟瞰图、总平面图
五大亮点展示科创中心形象
针对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布局科技发展制高点、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打造国际顶尖核心研究领域高地的战略目标,设计团队深刻理解创新中心科学内涵,设计方案突出五大理念,力求充分展示国际创新中心形象。
01
诠释“生命的密码”
方案以“生命的密码”为设计理念,将科学家的左脑右脑与2#3#楼双塔形象、空间、功能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科研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开放性空间塑造,与实验室空间的精密、严谨布局形成互补,打破常规科研建筑呆板而缺少空间活力的印象,塑造崭新而赋予时代气息的科研建筑形象。
02
灵活适变的科学实验空间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各类不同实验功能的特殊需求,在空间组织、流线设计、光线运用、空间高度预留、结构荷载、机电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而具有前瞻性的考虑和设计,以满足类脑科学、表型组实验等特殊研究领域,快速发展的科学步伐。始终走在科学发展与研究的前沿。
03
严谨而富于变化的科研建筑形象
设计通过建筑体量的穿插错动、虚实对比、近地空间的细节控制,实现科学双子楼的灵动而富于韵律;建筑立面以“脑电波曲线”为灵感,通过变截面竖向杆件形成疏密变化、高低错落的立面肌理,既有效的起到了遮阳、和绿色节能的效果,又实现了丰富了科研建筑的立面形象。
3号科研楼效果图
3号科研楼中庭效果图
04
生机盎然的地下科学城
设计充分兼顾了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必须置于地下的特殊需求,将阳光和绿植延伸至地下,将通过下沉广场、光导,使地下空间明亮而充满生机。地下科学城与各栋科研楼采用地下通道等设施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无缝连接的地下科学实验网络。
地下科学城布局
05
立体连接与空中步行系统
借助于上位规划中,横跨张衡路的城市连廊,将2#、3#科研楼的二层空间紧密连接,并串连起2#、3#楼间科研实验和学校公共服务功能,大大提升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研讨的效率和便捷性,为科研成果、高质量教学形成最为直接的硬件助力;该校区未来将达到2.0容积率的建设密度,近7500名科研人员在此工作与学习,我们规划的二层步行“绿色”空中系统,将做到科研人员在楼宇间无风雨的到达图书馆、食堂、科研实验室等空间,为学校的进一步交通组织预留空间。
2号科研楼局部效果图
1号科研楼校园内效果图
项目名称: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一期)
建设单位:复旦大学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825、826号
原创设计团队
设计团队:建筑一院二所
设计指导:唐玉恩、费宏鸣
项目经理:周晓飞
主持建筑师及设计总负责人:孙大鹏
建筑专业负责人:宋嘉、林春旺、王寅
方案主创团队:王舒曼、韩晨、陈兆铭、赵文彦、林浩然、齐放、刘练、潘远光、周文娟
结构设计:结构院三所、一所
机电设计:机电院一所
绿建设计:绿色生态建筑研究与咨询中心
勘察设计:华建集团申元岩土工程公司
围护设计:华建集团地下空间院
景观设计:景观所沈磊、欧彧等
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
造价咨询
华建集团申元工程投资咨询公司
本文资料来源: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